刘备从哪些事体现出他的性格(从喜怒不形于色)

(先主)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

刘备“喜怒不形于色”闻名天下,书载史册。惜墨如金如陈寿,也不吝笔墨、着力描绘先主这项特质。

历来,无论是文学小说还是影视作品,总把刘备的“喜怒不形于色”理解为面部活动较少、甚至曲解为“面瘫脸”。

最终,要么把刘备塑造成一个实诚的憨批、要么把刘备塑造成一个寡言的小人。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刘备,或一脸真诚、或满面阴鸷。这实属望文生义,误人子弟。

喜怒不形于色,不等于“感情不显露于表情”、 更不等于“没有感情”。

“喜怒不形于色”与表情无关,与心术有关;直译即是“有城府”。

我再解释清楚一些。

历史中的刘备,喜怒哀乐完全表现在脸上,嬉笑怒骂与常人无异。

只不过,刘备内心的真实想法与脸上的表情,并不完全吻合。

即:有时刘备在大笑,而内心萌生杀意;有时刘备虽满面怒容,内心却喜不自胜。

“喜怒不形于色”,并非无喜无怒、也并非面无表情;只是内心的喜怒哀愁,无法从脸上的嬉笑怒骂中读出来。

喜怒不形于色,也恰恰是刘备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关键特质;也是其管理手段的核心倚仗。一言蔽之:

领导的心,让你猜不透。

本文共 5300 字,阅读需 15 分钟

  • 先谈刘备的情感。

刘备情感细腻,表情丰富。遇喜则乐,遇悲则泣;居安则恬淡,临危则大怒。

以下按时间线,简析先主人生境遇及表情故事。

“求田问舍”与“湖海之士”

建安六年(201)至十三年(208),刘备客居荆州。某次宴会上,刘备、刘表、许汜三人对饮。

许汜发牢骚,说自己避难徐州时,广陵太守陈登慢待自己。俩人唠嗑时,陈登竟歪在床上,让许汜坐在地下。陈登简直就是个流氓!是可忍孰不可忍!

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魏书七》

注:湖海之士,即陈登骨子里有股“混不吝”的痞子习气

刘备素与陈登交好。

兴平元年(194)陶谦病死,刘备曾想将徐州让予袁术。徐州内部实权派则支持刘备。领头的两人,一个是【糜竺】,另一个就是【陈登】。

时光荏苒,日月蹉跎。刘备、陈登二人虽天各一方,曾结下的深厚友谊依然不可动摇。

刘备在宴席上,听到许汜公开侮辱陈登,大怒。立刻跳出来,大骂许汜:

“我听说你是个名士,本应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可你到了徐州,不思进取,竟然先向陈登要房要车,你算个锤子?陈登躺床上,让你蹲地上,那是给你脸了!如果我是陈登,我就坐在迪拜塔上,让你蹲在马里亚纳海沟里!”

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如果是我),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注:“求田问舍”之典故,滥觞即出自刘备骂许汜。--《魏书七》

刘备从哪些事体现出他的性格(从喜怒不形于色)(1)

“备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

刘表闻言,哈哈大笑,许汜惭愧无地。刘备见状,立刻乘胜进击,动容地说道:

“陈登可真是个靓仔,像他这种文韬武略的帅小伙,只能从古代圣贤中访求,现在的臭鱼烂虾、哪配和陈登相比呢!”

(刘)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魏书七》

刘备绝不是惺惺作态或故作轻薄,因为刘备说这番话时,陈登已死(201)。

世界上讨好活人的事儿有之,讨好死人的事儿则闻所未闻。

刘备一介客将,敢在主君刘表面前公然驳斥名士许汜的面子,而且话说得如此刻薄、不留情面,足见刘备性情至真。我甚至从字里行间中,能隐约看到刘备当时的满面怒容。

刘备骂许汜,这是替亡故至交陈登的两肋插刀。

刘表之墓

建安十三年(208)曹公南征,恰逢刘表病死。刘琮举州降曹,刘备腹背受敌,进退失据,仓促逃亡。

逃亡途中,路过襄阳刘表坟墓。刘备回想起八年以来的君臣恩情和同侪友情,悲从中来;往昔谈笑,历历在目,忍不住垂泣号哭,声闻内外。

备过辞表墓,遂涕泣而去。--《典略》

子龙不弃我走也

赵云与刘备患难相交。赵云弃旧主公孙瓒而随刘备四海周旋,心如精铁,义贯金石。当阳之役,曹纯领5000虎豹骑昼夜追杀,刘备全军覆没,士众星散。

刘备抛妻弃子,与张飞、诸葛亮轻骑亡命。赵云、刘禅、甘夫人等人皆失陷后方,生死未卜。

有人告诉刘备,说亲眼所见赵云已北走降曹。刘备闻讯,雷霆大怒,高声呼嚎:

“赵子龙绝不会弃我而去!”

言罢,刘备抽出项上手戟,一戟掷向这个挑拨离间的乌鸦嘴。

先主之败,有人言(赵)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云别传》

乌鸦嘴没有在史书留下姓名,大概是被刘备一戟掷死了。

昔日,亚圣孟子有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刘备与赵云,患难相交、死生不弃、临危见义、千古佳话。信矣!

“天使之翼”法正

建安十六年(211)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耀兵西境的关键八年中,法正是其头号谋主。诸葛亮曾言:

“法孝直就是刘备的翅膀。”

亮答曰:“当斯之时,(刘备)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蜀书七》

建安二十四年(219),先主征汉中。夏侯渊与张郃负隅顽抗,刘备战不利。

前线飞矢如蝗,乱箭如雨。刘备打急眼了,怒不可遏,效法袁绍斗公孙,身先士卒。

注:界桥之战,袁绍恶斗公孙瓒。战不利,流矢雨集,袁绍和残兵躲在矮墙里。袁绍胆烈雄豪,掷兜鍪(即头盔)于地,激励将士,遂得以突围生还。

刘备可能忘了,当年袁绍身先士卒时,正值壮年;刘备此时年近六旬,半只脚迈进棺材的人,竟发疯般迎着乱箭向前冲,群臣拉不住,刘备几乎被流矢所杀。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裴松之引注

千钧一发之际,法正挺身挡在刘备面前,才让刘备恢复理智,暂时退兵。若无法正,定军山之役的结果就要改写了,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甚至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刘备从哪些事体现出他的性格(从喜怒不形于色)(2)

先主曰:孝直避箭

刘备热血上脑、投刀奋命时,谁敢说刘备不是个铁骨硬汉?谁敢说刘备没有情绪?谁又敢说刘备是个面瘫?

翌年(220),法正身死。刘备几乎哭背过气儿去,一如庞统故事。法正被追谥翼侯,成为先主时代唯一一个有谥号的大臣(关羽、张飞都没这待遇)。

明年(220)卒,(法正)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蜀书七》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蜀书六》

刘备为庞统、法正椎心痛恨、泪洒如雨时,谁又敢说,刘备是装模作样、惺惺作态?

刘备之大喜大悲、大怨大怒,同时发生在一件事儿甚至一个人身上,怎么能说,刘备是个感情不充沛、表情不丰富的人呢?

“荤段子老哥”简雍

黄初二年(221),刘备称帝践祚。为了扩军备战,刘备下禁酒令,禁止民间用粮食酿酒。

执行时出了问题:除了违令酿酒者被抓,连家中有酿酒器具、但无酿酒行为的商贩也被抓。民怨沸腾。

刘备的涿郡旧友【简雍】,此时巧妙劝谏。

简雍指着大街上一对儿男女,说:

“皇上,快抓他们,这对儿狗男女要公开通奸,聚众淫乱!”

刘备大吃一惊:你咋知道?

简雍正色说道:

“因为这对儿男女身上有“可以通奸”的“作案工具”,就和家里藏着酿酒器具的商贩一样。”

(简雍)谓先主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

先主曰:“卿何以知之?”

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蜀书八》

刘备闻言,发出杠铃般的笑声,鱼尾纹把眼睛都挤没了。六十多的小老头子,弓腰驼背、笑得缩成了武大郎。

禁酒之狱遂绝。

刘备被简雍的荤段子逗得肥肉乱颤之时,谁又能说,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呢!

先主豁达率真如此。

刘备之喜怒哀愁,一如常人。至于“不形于色”,是指刘备的丰富表情,与他的内心想法,并不总是吻合。

  • 再谈刘备的城府。
吕布媳妇

建安元年(196),刘备兵败广陵,下邳为吕布袭破。刘备无家可归,遂降吕布。

刘备有贤名。吕布为了和刘备拉关系套近乎,把刘备拉近卧室,让刘备坐自己老婆床上;还把自己老婆叫出来。昏黄的油灯下,吕布老婆深情款款、满面含春、一步三摇走出来。

刘备见状,吃了一惊:

“奉先,你这是要做啥?我刘备不是那种人!”

吕布忙说道:

“兄弟别误会,咱俩都是边地人。你是幽州涿郡人(今河北涿州),我是并州九原人(今内蒙包头),咱可算是有缘人呐!”

紧接着,吕布又唱起歌谣“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说罢,吕布带着媳妇,给刘备打躬作揖,搞得很不像话。

而此时,刘备还很尴尬地坐在吕布老婆的炕上。

刘备从哪些事体现出他的性格(从喜怒不形于色)(3)

布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

刘备见吕布这厮,脑子似乎有点儿问题,心里是又恨又怕,脸上却嬉笑如常;还连夸吕布做得好,很懂事儿,以后大家都是兄弟!

布见备,甚敬之,谓备曰:“我与卿同边地人也。”

(布)请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悦。--《英雄记》

关键词:外然之而内不悦。

刘备内心恐惧愤怒时,表情竟然是嬉皮笑脸;还能顺着吕布的话头儿继续扯淡。可见,这是:

“怒于心而喜于(脸)色”

这才是刘备式的“喜怒不形于色”。

张松和孟达

张松、法正、孟达,这三个家伙是标准的乱臣贼子、卖主求荣之徒。按传统儒家观念,应属“有才无德”的奸贼。

刘备有识人之明,法正对刘璋虽奸,却可为刘备所用。刘备厚待法正,法正亦如刘备所料、鞠躬尽瘁。

孟达和张松则不然,刘备头回见面儿,就对此二人不信任;却依然表现出一副求贤若渴的痴汉样,絮絮地说什么

“你们都是好干部,你们两个我都要重用……”

然后呢?

张松被亲兄张肃告发,枭首身死。甚至有人怀疑是刘备故意出卖张松,借以同刘璋翻脸。

孟达攻陷上庸,有大功于刘备,却被刘备夺了兵权,还派干儿子刘封去欺负孟达。

(孟)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

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蜀书十》

领导的话别当真。领导前脸儿夸你时满面堆笑,可能转脸儿就让人事裁了你。混过职场的都懂。

今是,古亦然。

“惭愧忧死”糜竺

建安二十五年(220),南郡太守糜芳降吴,导致关羽败死。刘备闻讯大惊失色,面容灰败。

比刘备脸色更灰败的,是糜芳的哥哥糜竺。

糜芳顺江东下,已在东吴做了将军。糜竺肉身困在成都,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糜竺效法廉颇,把自己捆成粽子,一步一跪向刘备哀告求饶。刘备摆出一副很贴心的面孔,和颜悦色地说:

“弟弟犯法,不会牵连哥哥,你不要担心,我会继续好好对待你。”

结果呢?

糜竺很快死去。刘备对外宣称“糜竺是因为惭愧,自己病死的。寡人很痛心。”

(糜)竺面缚请罪,先主慰谕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竺惭恚发病,岁馀卒。--《蜀书八》

糜竺真是病死的么?

笑话。

“忧死”“惭愧发病死”“狂疾物故”这些官修辞令,属于标准的春秋笔法。

忧死者,有灵帝生母董太后,有荀彧,有陈泰,有李严;惭愧发病死者,有蒋济,有于禁,有糜竺。哪个是真“忧死”的?忧愁还能直接致死?

所谓忧死、惭愧发病死,说穿了就是“被赐死”。

注:关于忧死、惭恨发病死等具体含义,我之前单写过一篇文章详细解释,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自行阅读。传送门如下:

他曾是曹操的左右手,却勾结汉帝,最终踏上董承和伏完的不归路

刘备面容和蔼、语言平缓地宽慰糜竺时,内心已然高举屠刀。一如曹操对待荀彧一般。

曹公有云:天下英雄,唯刘使君与操。

这是同类之间的嗅觉和第六感。

刘备拼死逃离曹营,是因为他知道曹操是个什么东西;曹操拼死也要杀掉刘备,也是因为他知道刘备是个啥玩意儿。

这大概就是英雄相惜的苦恼罢?

“遥治永安的尚书令”李严

章武二年(222),刘备伐吴。召李严入白帝城,授尚书令。

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蜀书十》

章武三年(223),刘备大败夷陵,败归白帝。驰召诸葛亮,与李严共受遗诏,同佐刘禅。

名义上,李严与葛侯同为托孤大臣,且李严为尚书台首领,理应录尚书事(即总揽朝政)。

按字面推断,李严之尚书台,当与葛侯之丞相府,互相牵制,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独大。

真是如此么?

笑话。

请读者朋友注意,刘备授予李严的尚书令,是在白帝城(即永安)。季汉的首都是成都,不是永安。永安的尚书令有个毛用?诸位可曾听说过“在纽约办公”的“华盛顿市市长”?

李严这个治永安的尚书令,说穿了,就是遥领;类似刘备当年的司隶校尉、大司马,啥用没有。刘备临终的安排,恰恰是为诸葛亮一家独大而铺路的。

刘备从哪些事体现出他的性格(从喜怒不形于色)(4)

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

刘备临终时,握着李严的小手,悲戚戚地说:

“正方啊,咱帮里这么多兄弟,我谁都信不过,我就信得过你!你以后要和丞相一起辅佐太子,晓得不?”

李严的美梦还没做完,刘备转脸儿就把李严的权力死死限制在白帝城。想回成都和丞相共辅朝政?别做梦了,回去洗洗睡吧。

诸葛亮上台后,更是贯彻先主遗志,将李严移屯江州,让【陈到】接手永安。

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蜀书十》

诸葛亮意思很明白:你李严这尚书令就算是个挂名,别说你回不了首都(成都),你连陪都(永安)都呆不住!

如此看来,刘备临终留给李严的,到底是蜜糖呢?还是巴掌呢?

刘备托孤时、对李严涕泪横流的恳切,与后续安排的决绝,云泥之别。可见,那是鳄鱼的眼泪,是掩人耳目的烟雾弹。

领导的心,海底的针

夸你时你别飘,领导笑脸的背后、可能窝着攒心的刀子;骂你时你也别哭,领导凌厉的口舌下、可能暗藏擢拔重用的善意。

这就是领导的艺术。

刘备深谙领导的艺术。

所谓喜怒不形于色,实指如此。即日常喜怒哀乐,一如常人。只不过,你猜不透他的笑脸儿背后,到底是萝卜、还是大棒。

文章结尾,我借用老子《道德经》最终章(第八十一章)、将李聃一生的人生智慧与处世哲理、浓缩其中的至理名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加关注,我会定期更新原创三国类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