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的解(解惑如何理解)

解惑的解(解惑如何理解)(1)

《论语·子张》中有言:“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这句话的解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优”即裕也,有余力或有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官有余力就努力去学习,进修学业有余力就可做官。第二种说法是将“学而优”之“优”解为“优良、优异”。可译为做官优异就去学习,学习成绩优异便可去做官。

在这两种说法中,显然是第一种说法更有道理。许慎《说文解字》中说:“优,饶也。”“优”的本义就是充足、宽裕,这里应该是“有余力”的意思。《论语·学而》中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正是这个意思。

在周代,“学而后从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自然的道理。所谓“学”,是指通过学习“大学之道”而有了理想信念,有了修己安人的理念,有了从政治国的能力,才可以出仕为政。人而不学,何以为政?学而不优,如何为政?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也是希望通过出仕为官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论语·先进》中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学而优”是出仕的前提,所以当子路推荐未完成学业的子羔去费邑做官,孔子认为这是误人子弟。子路辩解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即子羔完全可以在管理百姓和服务社稷中边干边学,何必读书才算为学?孔子说子路这是巧言强辩。这里,孔子并非反对子路所说的边干边学,只是主张为官之前的学习是必备基础,因为有些是边干边学学不出来的。

当然,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与让人仅仅热衷于功名利禄、汲汲追求仕进完全不同。孔子曾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求学多年,而没有做官的念头,是很难得的。因此,《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悦。”孔子让学有所成的漆雕开去从政,漆雕开说“吾斯之未能信”,即我怕自己还不行,还得加强学习,孔子因此很高兴。孔子对漆雕开的赞许并不意味着他以不仕为上,只是在为政与读书的关系上,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够先学习后为政,这才是其闻漆雕开不仕则悦的真正原因。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