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来到浙大(你的热爱总有人相伴)

你为什么来到浙大(你的热爱总有人相伴)(1)

在浙大,有这样一批“课程”

以同辈交流辅导激发兴趣

以“传帮带”助力技能提升

唱响青春之歌

绽放青春活力

这就是备受同学们喜爱的

学生社团文化精品课程

精彩纷呈的花样课堂长啥样

一起来看看吧!

一门课,一个爱好动静皆相宜,兴在趣方逸

动感的音乐、熟练的滑行、迅捷的身姿……周末的文化广场前,一群学员们踩着轮滑鞋,反复练习着动作,轻盈穿梭在排列整齐的各色小桩之间。这是浙江大学学生轮滑协会开设的烽火紫金轮滑入门培训班,主要教授平地自由式轮滑,花式绕桩技术是课程的重点。

你为什么来到浙大(你的热爱总有人相伴)(2)

担任“教练”的同学是一群热爱轮滑的社团成员。朋辈间的传授,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每到教练与学员比拼的环节,课程的气氛便异常热烈。

这样的“师生挑战”,也常常出现在浙江大学学生无极棋社开设的棋类基础教学班上。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师生、学员之间的两两对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紧张刺激的博弈里,运筹帷幄间是所学棋法的学以致用。

你为什么来到浙大(你的热爱总有人相伴)(3)

棋类教学班在棋盘上指点江山,浙江大学学生书画社则引导学员们将对书画的兴趣糅入笔墨,挥洒在纸张之上。书画精品课程以临摹促练,在学习中认识书画,在模仿中积累技法,最终学员们可以独立创作。从花鸟的工笔写意,到山水的点染勾勒;从印章的上石篆刻,到楷书、隶书、行书的运笔点画,翰墨育人,丹青载道,学员们在创作中逐渐成长。

你为什么来到浙大(你的热爱总有人相伴)(4)

一门课,一方手艺在创作中收获,动手动脑动心

在紫金港文化长廊,有这样一方小天地,透过玻璃橱窗,纸龙、黏土手办、衍纸求是鹰……几十件精美绝伦的手工艺作品,吸引着来往的同学驻足。

这间高颜值工作室名叫“巧空间”,是由浙江大学学生指尖艺术传统手工艺社运营的手工基地。每到巧空间开放日,校内师生都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手工艺术的魅力。怎样才能制作出这些独具匠心的作品?“妙手生花”手工艺课程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篆刻青玉印石、巧串彩珠绕绳、编织精巧绳结……学员们在社团成员的指导下创作出一件件精致的DIY物件。

你为什么来到浙大(你的热爱总有人相伴)(5)

你为什么来到浙大(你的热爱总有人相伴)(6)

学员们制作的手工制品

“在这里可以抛去学习生活中的琐碎,拥有一段沉浸在指尖的时光。”一位同学这样评价。传统手工艺和工匠精神,也在点滴传承。

同样是动手动脑的工作空间,文化长廊的草木方舟则充满了植物气息。花草标本、创意书签、植物美图……在浙江大学学生草木学社开设的植物达人精品课上,从葱莲解剖到多肉种植,从植物标本到压花制作,学员们一步步探索植物世界。

你为什么来到浙大(你的热爱总有人相伴)(7)

社团指导老师赵云鹏教授带领同学们探索校园植物

一门课,一项技能从硬件到软件,从理论到实用

怎么制作一支MAD视频?如何“解剖”你的笔记本?怎样将3D打印模型实体化?这批精品课程中的“硬核担当”,载着满满干货,带来了专业的解答。

E讲堂是浙江大学学生E志者协会开设的精品课程。除了理论知识,同学们还要在社团成员的带领下投身系统安装、笔记本拆机、基础焊接等实训环节之中,掌握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技术。

智能工厂软硬件基础实践教学则将重心从日常维护转向工业生产。从Solidworks的零件绘制到Arduino的基本开发,再到虚拟端单片机实验,来自浙江大学学生智能工厂创新俱乐部的成员们进行手把手教学,帮助学员打开工业设计制造的大门。

你为什么来到浙大(你的热爱总有人相伴)(8)

学员在俱乐部成员的帮助下用Solidworks绘制零件

“学到了实用且重要的技能”“在我看来不可能实现的设想慢慢有了雏形”,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同学们也“智造”了许多有趣的成品:可以手机开关寝室灯的远程控制器、自动感应的洗手液装置、控制水杯水温调节的微信小程序物联网平台……他们将所学融入制作,将奇思妙想转化成一件件富有创造力的作品。

一门课,一个世界穿越万里河山,纵览世界文化

以文化人,在浙大的学生社团精品课程里,你还能遇见更辽阔的世界!

每周二、四的晚上,在紫金港行政楼,总会传出有节奏的“敲击声”。这里是“非洲鼓零基础培训班”的授课现场;同学们正在学习的,是西非曼丁传统音乐中的非洲鼓。中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而浙江大学学生“击悦”非洲鼓社也促进了非洲音乐在浙大校园的传播。

“嘟嘟!哒嘟!嘟!哒!哐哐哐哐!”课堂里的声音,就像是拟声词“大观园”。金贝鼓Djembe、墩墩鼓Dunun、巴拉风Balafon……这门课,让更多同学亲身体验这些来自西非的节奏载体和文化符号。

你为什么来到浙大(你的热爱总有人相伴)(9)

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非洲鼓的演奏

作为学校美育建设的组成部分,“击悦”带领同学们打开“艺术之门”。 一届一届“传帮带”,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的非洲鼓,正在浙大校园里代代相承。

不只是“击悦”,浙江大学学生粤语社也在精品课程里传承地方文化。粤语是我国南方覆盖面最广的方言之一,一群来自岭南、港澳地区的同学,以“粤学粤爱”为主题,向同学们分享家乡的语言文化。

从发音练习、简明粤语,到粤语歌、港产片,“老师们”带领同学领略岭南文化,感受文化差异……自编的《粤语学习指南》等授课资料,更是一届届“社团人”的传承和积淀。

你为什么来到浙大(你的热爱总有人相伴)(10)

粤语社成员自编的授课讲义

今年春夏学期,全校学生社团共开设52门精品课程,授课总时长达832小时,超过1400位来自不同年级、专业的同学参与其中。以同辈交流辅导激发兴趣的火花,以手把手“传帮带”助力技能的培养,这一门门各有特色的社团精品课,正在将自教与育人相结合,焕发出青春与活力。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楼清扬 | 欧阳雨轩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团队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叶静

责任编辑:朱俊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