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选课最合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怎么选课最合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1)

选课走班: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原创 冯翔 名校长工作室 2022-10-07 23:20 发表于北京

各地新一届高一学生选课走班工作陆陆续续提上记事日程。就我个人的理解,再一次针对选课走班事宜和各位家长朋友们聊一聊。

一、选科组合不能盲目跟风

2021年湖北新高考首考的数据显示,首选科目中,物理向考生占比为51.73%,历史向考生占比为48.28%。再选科目中,生物学科选考考生占比为69.80%,地理学科选考考生占比为47.14%,化学学科选考考生占比为46.85%,政治学科选考考生占比为36.23%。

现在2022年高考湖北省的大致数据也已经出来。2022年全省报名参考46万,报全国统考人数约33万(物理类20万,历史类13万,今年的物理历史比为1.538,去年的物理历史比为1.075),技能高考10万余人,高职单招1万余人。普通类28.7万余人,艺术类近3万人,体育类1.5万余人。

从全省报考人数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三个特点,一是普通类报考人数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高职报考人数增加幅度明显;二是科目选择日趋理性;三是艺术体育报考人数有所回落。

为此,孩子的选科,要充分考虑孩子学习的现实情况(学科倾向、成绩基础、兴趣爱好、思维特点等),充分考虑大学专业设置和科目报考要求,充分考虑孩子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不能跟风去选择什么学科和组合(同桌选的什么组合?隔壁邻居孩子选的什么组合?亲戚家的孩子选的什么组合?……),跟风跟风,到头一场空。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别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里)。所以,选科组合的确定,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二、班级层次无需虚荣攀比

本着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学校一般都会根据孩子目前现有的知识结构对部分组合进行分层式、差异化教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在不同的组合和班级层次中,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体会到成长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不能因自己的一厢情愿或者是面子、虚荣心,去盲目拔高孩子的班级层次,让孩子去他根本就不适合的班级,到头来影响孩子的进步发展不说,还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毕竟班级层次不同,老师的教学材料选择和教学重难点处理是有很大不同的。

各位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功利的父母还是理性的父母?从何时起,我们对于孩子的关爱,从询问“开不开心”变成“作业写完没,考试考了多少分”,从“进步了没有”变成“要不要给你换一个班、换一个老师”。所以我们要说的是:班级层次的选择,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三、沟通了解务求及时实效

我曾亲眼看见过一个画面:有一天刚刚下晚自习,我从学校西侧门进校来查寝,正好碰见一对母女在门口,女孩把书包交给妈妈,说要妈妈等一会儿,自己东西忘记在教室里了,于是调头一路小跑,我也就无意识地在后面走,女孩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在医务室那里,只见这位女孩一个飞扑,抱住早已在那里等候的男生,这着实吓了我一跳,于是便喊住他们,两个孩子见势不妙,撒腿就跑,我立马折返至西侧门,想把这一幕告诉刚刚那位妈妈,由于放学时间人很多,实在是无法辨认,也不方便大声问询。

所以,各位家长朋友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当孩子在手机使用、衣着打扮、时间分配、饮食习惯、零花钱管理等方面表现出现明显的变化,而学习成绩也明显退步时,那就要多留意一下了。

怎么选课最合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2)

四、配合老师和学校抓好常规管理

一是要相信学校、相信老师,每一所学校都一定会有她很耀眼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就是有一只能够打胜仗的教师队伍,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教育人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所积累下来的学校深厚底蕴。

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能光靠老师,再好的老师也无法代替家长的教育地位,再负责任的老师也需要家长的配合。老师做好领路人,家长做好榜样,劲往一处使,这算是比较和谐的方式,家校配合,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还有严师才能出高徒,请原谅老师的不宽容!

二是要从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书写、作息等)教育、心理健康意志品质教育、基本的规则和文明礼仪教育等去引导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是要走入孩子的内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家庭教育,是家长在有意识的言传身教和无形的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的教化行为,是每个孩子人生中最先接触到的教育,对孩子的三观起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有效的教育是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倾听的力量是打通成人和孩子之间的桥梁。桥梁架起来,两条路才能互通。沟通了解的时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是家长一辈子最伟大的作品,愿我们同心同力、同向同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