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彬彬的童年(求学小道赵彬彬)

赵彬彬的童年(求学小道赵彬彬)(1)

求学小道

作者:赵彬彬

新寺村自古两条道,一条大道,一条小道。大道是连接龙高西嘴(九个村)五千多口人的通用大道,小道是新寺村通往高村(龙高镇街道)的专用道。自古我们村人就喜欢行走这条小道,我们对它有着独特的深情和眷恋!小道上有太多太多美好回忆……无论走到那里,都能想起它,回忆起发生在这条小道上的青春故事……

今早回家重走了这条小道,来回两单趟,不知何时它已由当年的土泥小道变成了四米宽的水泥路面,比原先平了很多,宽了很多。放慢车速,想寻觅记忆中当年的丝迹,却发现周围的地貌,树木,果树房,好多都变了,哦!也难怪,都快三十年了。再细心观察周围的大体地形地貌,田间的麦苗等,一股当年的小道韵味霎时扑面而来并映入脑海,当年许多许多的故事由心而生……有他,有她,有童年的欢笑,有那个艰苦岁月的风风雨雨……

这条小道对我们80一代的人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和象征。我们打小喜欢走这条道,它既是一条求学的小道,更是一条充满了希望和期盼,莘莘学子走出这大山看看外面大千世界的光明大道。同样,在这条小道上也布满了荆棘坎坷,风雨心酸,有夏日炎炎,秋风瑟瑟,冬雪纷飞,有讲不完的故事,有道不尽的童年趣事……

我们新寺村是一个小一点的村子,全村四个小组, 200户,800口人。全村以赵姓为主,王,孙,周姓等较少,人口居住的比较集中。素称有北头子,屯庄,东街,南头子,西胡同五大片住址。由于人口较少的原因,自古新寺小学也就只设了1至四年级,即初小。五至六年级就需踏上这条求学小道前往高村小学上学(中心校),再加之初中三年,这条小道就得连续走上五年之多。

那个年代的我们,个头都小,身体瘦弱,早上黑乎乎的踏着月光走着去上学,晚上又数着星星还是在月色下空着肚子急切的回家,梦寐以求的就是妈妈的热饭!这条小道对我们来说就是连接家与学校的重要桥梁,是幼小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的希望。早上背着一天的干粮(把馍切成片在铁锅里温火烤干)去学校,两顿饭在学校吃干粮,用玻璃罐头瓶或洋瓷缸子在老师灶上灌上一瓶开水,再把拿来的干辣子面面取出来放在桌子上,用馒头沾着吃,或把馍直接泡在水里,就是开水泡馍,这就是我们一天的生活饮食标准。只有到了晚上,八九点回到家才能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可口饭菜。那样的生活其实挺苦的,由于饭吃不到点上,晚上吃得多,因此胃火旺盛,嘴时常被烧烂成一个红口圈圈,难受死了,到现在我还依然能感悟到那种痛苦的滋味。干粮中没有太多的营养,长期的这种伙食,造成了严重的营养不良,伙伴们普遍身材矮小,身体生理发育迟缓,在哪个年代,大人们也想不到顾及不到这些个问题,能吃饱就行了。

三十年前的这条小道,是一条土路,有两扇长坡,弯弯曲曲,高低不平,路两边是不整齐的白杨树。小道每天得走来回两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久生情,和我们有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在这条小道上说笑,打闹,追逐,我们很多人也正是踩着它才走出了这山沟,去了西安,去了深圳,去了更大更远的地方生活和发展,实现了自己的少年梦。还有的人选择留在了家乡,勤劳致富,建设美丽乡村。而如今,这条小道已成为一条专用的农业生产路,行走的人寥寥无几,失去了往日的车水马龙,显得有些冷清和凄凉!

童年的小道上,有欢笑和喜悦,也有悲伤和辛酸。有你,有我,有他,有他们……记得那是夏日的一个夜晚,刚下晚自习,我们出了校门还没有走出高村,突然之间就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我和波龙,高峰,喜峰,小军,军体,会云,志龙,志侠,文刚(太盘村人,姑姑在我们村,我们从小就是发小,现在又是近三十年的同事,可以说是情同手足的亲兄弟),一个个被雨淋成了落汤鸡,无法前行,就躲在高村一户人家的房檐下避雨。电闪雷打,年幼的我们一个个吓得缩成一团。这时房主人发现了我们,然后把我们请进那两间的柴房里避雨,人群中间这才有了小一点的说话声,每个人也都有了一点安全感,真感谢孙户人家的盛情好意。过了一大会时间了,雨依旧下个不停,只是没有了雷电,时间都快10点了,怎么办?喜锋想出了好办法,向房主人借了一张很大的塑料纸,然后把它撑起来,同学们都钻在里面,几个同学拽着塑料纸的边角,在黑暗的风雨中高一脚,低一脚的踏着泥水举步维艰,不时有人滑倒了,沾满了一身泥水又被其他人拉起来继续走,大家都穿着布鞋,泥水溅到了脚腕甚至是膝盖处,全身凉透了,有的人瑟瑟发抖。今晚,人群中没有了欢笑,呼声,能听到的只有雨声,哀叹声,有人滑倒时的尖叫声,不时有女同学的哭泣声。今夜的小道似乎犹如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足足走了近两个小时多才到家。这个夜晚我们每个人沉默了,害怕了,胆怯了,不想再次踏上这条小道,因为深刻体会到了求学路上的风雨荆棘,人生的坎坷历程。

这条求学小道,也使我们走出了很多人生哲理,它教会了我们做好人,办好事!还清晰的记得那是我们上五年级的时候,下午放学,走在半路,口干舌燥,有几个活波的伙伴策划去路边苹果树地里摘几个苹果解解渴,当时的我们年幼无知,并不知道这是违法行为的偷窃,结果还没等摘到果子就被高村的孙姓主人拧着耳朵揪了出来,让其它伙伴叫他们的家长去领人,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有一个说道:没吃到羊肉,却闹得一身臊!幸好我胆小没去。这事之后,小伙伴们再也没有干这样的偷窃之事,因为我们都明确了一个法则,做人要诚实,要守法,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的生活。另有一次:正逢上初二,回家小道上,见到高村付姓老大老二拉着架子车装满了化肥,上坡路段气喘吁吁,我们四五个上前主动推车,帮他们俩把车推到地里。举手之劳却受到他们的无比赞扬和夸奖!什么助人为乐,雷锋精神,有爱心等等好词全用上了,乐得我们心里美滋滋的。正是这条小道,我们在一天天的重复经历征途中慢慢长大了,明事理了,知道了为人处世,弄懂了人生的很多大道理,我们的人生也正是由这小道走向光明的大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96年我们刚上初二,正好赶上了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们这一届既是受益者,但也是不幸者。将近一年时间,我们又踏着这条小道拿着各种劳动工具去上学,基本是早上上课,下午半天劳动,连梦寐以求的暑假都没放,修操场,整校园,装部室,刷墙,栽树,搬砖,都是我们的家常便饭,和文革知识青年下乡再教育差不了多少,也正是这样的运动,导致很多同学忘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忽视了学业。到后来我们这一级上大学的人廖廖几个,大部分人流向了社会,我们好像成为了这场教育改革的陪葬品和牺牲者。但上天对每个人都挺公平的,现在的我们都过得挺好!在劳动中,同样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刻苦奋斗的精神,勤劳质朴的品格,也磨出了一手老茧,裹了一身泥巴,练就了一颗红心!我们激情澎湃的青春就是在那样的艰苦岁月中燃烧度过的!这样的青春年华也无悔!现在看来,也是我们宝贵的人生财富!

这条小道似乎又成了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好见证!

小道上有说不完,讲不尽的童年趣事……

时光到了2006年,随着国家加强乡村公路建设的好政策,我们龙高西嘴修通了柏油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也就选择了速度快,用时短的大路,从此走小道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可这条昔日的求学小道,它却承载了我们几代人的宿命,是我们永远永远的回忆……

赵彬彬的童年(求学小道赵彬彬)(2)

作者简介:赵彬彬(笔名:彬彬有理)陕西省彬州市人,乡村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闲暇之余爱拼凑文字,看优秀作品,评论社会热点。喜欢用真情实感的文字记录平凡的人生,希望能给每一个为生活疲于奔波的人带来正能量和力量,愿我的话语能缓解你的疲惫,激励你奋斗拼搏。鄙人尚无建树,只当自娱自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