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水墨散文(乡土散文挑水)

乡村水墨散文(乡土散文挑水)(1)

每当晨曦初露,薄雾缭绕,林子中不时传出几声清脆的鸟鸣,乡间小路上挑水的行人便掀开了山村忙碌的早晨。小伙子、山妹子、中年人,或风风火火,或缠缠绵绵,或步履稳健,一挑挑桶里荡起的是农家人的信念和希望。

年轻人外出,要把水缸挑满。从远方归来,也要挑满水才下地干活。茶余饭后、休闲间隙,更是年轻人见缝插针挑水的好时机。因而,挑水便被山村公认为勤劳和孝道的象征,成为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最为留念的,是淡远的岁月,在浓雾清纯的芳香里,美丽姑娘串起的灿烂笑声。

青山绿水,养育一方人。乡村山妹子,出落得标致。山里小伙子,长得精灵。小伙子谦让,山妹子含蓄。井边挑水,年长者先行;小伙子与山妹子,山妹子先走。一来二去,颇有好感。见山妹子挑水,小伙子随后。山妹子哼调,小伙子和曲。挑着水走在山路上,溢出的水洒了一地,洒一地的珍珠、一地的缠绵。

我家的旁边就有一口井,井水常年溢出井口,是我家的水缸。

炎热的季节,赶集渴了的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到井边喝水,啧啧称赞:好凉快的水!消息不胫而走,于是,每逢赶集,井边坐满了喝水的人,每个人都赞不绝口,“凉水井”的美名由此而得。

乡村水墨散文(乡土散文挑水)(2)

儿时,我常趴在井边,看鱼儿在水井里欢快游弋,幼小的心灵泛起层层涟漪,心境如同井水清澈透亮。

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因何缘故,井水干了。来喝水的人们在一声声叹息中离去,我的思绪如同井水干枯了一般,美好的记忆滑落在岁月的深处。

甘甜的泉水,伴着飘飞的日子,消失在期待的目光。

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学挑水。

挑着空桶,感觉很轻松、好玩。等装满水把扁担往肩上一放,才知道这副担子的重量。看着别人挑着水在崎岖的山路上小跑如飞,而自己却是一路碰撞,不是桶裂就是只有半桶水。这种事少不了遭到父母的斥责,也真正感悟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含义。在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后,我终于已能做到小跑如飞了。

倘若雨天路滑,挑着重担走在山路上,一步三摇,身子随脚步扭动,重担伴身子摇晃,宛如在山路上舞蹈。

那时,山里娃子挑水,还是件惬意事。

谁借的小人书看完,装在口袋里,在挑水的途中还给伙伴。或者相约挑水路上,调换小人书或者课外辅导书。挑着明晃晃的井水,亦可一路聊谈书中的故事。如若调换了新书,便迫不及待地在山路上翻阅。如若挑着重担,就走一程息一阵,小憩时又可翻书阅读。

许是源于特定的年月,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正月初一挑“银水”。

这种习俗不知源于何时。从记事起,便知晓寨中每年每家每户都争抢挑“银水”。

人们传说,每年除夕夜12点过后,每口井里便有三挑“银水”。挑到“银水”的人家会时来运转、财源滚滚。挑“银水”前,要先烧三张纸钱,点燃三柱香。若不虔诚祈祷,即使抢头挑来,已是普通水。

乡村水墨散文(乡土散文挑水)(3)

少年时,我便挑过“银水”。记得那年的除夕之夜,我们坐在柴火边,父母说今天晚上要守岁,守好了,来年任凭雨水冲洗,田坎、土坎不会垮。想着一到雨季,我家的田坎、土坎就会被洪水冲垮,便要头戴斗笠,身披雨具,顶风冒雨迎着胆战心惊刺眼的雷电筑田埂,与其那样奔忙和恐惧,还不如多坐些时日舒适。因此兴致极浓,不知不觉已到夜间12点,我挑上水桶,拿上准备好的纸钱和香走出门外,寂静的黑夜,寒风阵阵。我不敢启亮手电筒,恐寨中邻居看见亮光抢在前头。我摸索着走在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井边,启亮手电筒环视四周,见没有纸钱焚烧的痕迹,激动了好一阵。作揖打躬烧纸钱,将水桶伸入井中,提起满满的两桶水,正欲离去,一村民突兀地站在跟前……

一大早,母亲便忙开了。用“银水”包汤圆。我揉揉睡意惺忪的双眼,看着那满满两桶水仿佛闪烁着“银光”。

长大了,离开了家乡,在外求学、谋生路,但这种美好的记忆却未走远!


审阅:刘海东

简评:思乡念乡忆往昔。

终审:严景新


作者:郭良义,贵州清镇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有小说、散文、诗歌等散见于《今古传奇》《秘书工作》《中国铝业报》《劳动时报》《人民作家》等。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