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康德到底追求什么(如何定义抽象的世界)

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为大家讲述东西方哲学史上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以及他们同样伟大的思想。


哲学家康德到底追求什么(如何定义抽象的世界)(1)


上一篇文章,我们聊了我们常说的“形而上学”以及西方的“第一哲学”的来历,接下来,今天我们接着聊聊,亚里士多德的其他思想,前面我们说,亚里士多德将古代泛指的“哲学”划分为三类: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和艺术。而第一类理论的科学中,有包括四类:形而上学、数学、物理学、逻辑学。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作为“物理学之后”,所以,我们常说形而上学也是“第一哲学”。因为在古希腊,“哲学”是一个泛称,什么知识和学科都可以称之为“哲学”。所以,用“第一哲学”来特指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存在”,他将存在分为“偶性”和“范畴”,并且把范畴分为10类:它们分别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态、动作和遭受。

哲学家康德到底追求什么(如何定义抽象的世界)(2)


这里的概念很多,眼花缭乱,怎么理解这些概念呢?我们来简单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红色的苹果。这里的“红色的”是描述这个苹果的颜色,是一种表象,它是为了描述“苹果”这个事物的色彩的。所以,这里的“红色的”只是为了描述这个苹果,而不是其他比如桃子或者香蕉的。因此,我们说这个“红色的”就是一个“偶性”,也可以理解为不是一种普遍的、必然的属性。那这个苹果的本质属性有哪些呢?

这里就该“范畴”出场了,“范畴”这个概念有点不符合我们的理解,我们还以为是一个类似“范围”的概念,其实不是,我们可以把“范畴”理解为“事物本质的属性”。


哲学家康德到底追求什么(如何定义抽象的世界)(3)


在研究这个事物本质的属性之前,我们首先得承认,这里有一个被研究的“东西”吧,而这个“东西”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体”。“实体”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那有了实体之后,其他就相对比较好理解了,比如“一个”也是偶性,但不管是一个还是多个,它背后抽象的概念是什么,是“数量”,所以“数量”是更本质的属性。由此类推,性质、关系、地点等等九个范畴才是这个“存在”最本质的属性。

那什么是实体呢?实体这个概念的英文是:substance,这个词源于拉丁:substare。有本质、具体事物、个别主体、现象的支持者等意义。这个词也是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也是后来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使用的重要哲学范畴。也可以理解为“本体”,它的含义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哲学家康德到底追求什么(如何定义抽象的世界)(4)


关于“范畴”还有一位哲学家也有类似的定义,这个哲学家就是康德,康德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也借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名称。但是康德的“范畴”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其实不太一样,康德的范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不以经验为基础的,而是“先天的”。康德的十二个“范畴”分为四类:

量的范畴:统一、多样、整体


质的范畴:实在、否定、限制


关系的范畴: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作用于反作用


样式的范畴:可能或不可能、存在或非存在、必然或者偶然

康德的哲学范畴是先天的,是不依赖于经验的,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是基于经验的,这有什么区别的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必然在康德哲学中,一个人对这些范畴的认知是先天的,必然“因果关系”,如果你给小孩吃一颗糖,他感觉到了有点甜,很好吃。那么小孩就会天然的将“糖”和“好吃”这个事物和这个感受联系起来,产生“因果关系”,可以理解为我们产生这种因果关系的能力是“天生的”。再比如存在或非存在,小孩看到一样的东西,就能感觉和认识到它的存在,当这个东西消失了,小孩也会知道它不存在的等等,在康德的哲学中,这十二个“范畴”是一种先天的思维形式,不需要任何经验,从小就可以有,而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则是从经验中获取的,比如数量、关系、性质等等,都是基于观察和感知而获得的。这是他们对“范畴”概念根本性的差别。

好了,还是回到我们今天要说的“实体”。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是其他九个范畴的基础,那如何识别一个东西是不是实体呢?亚里士多德给了实体一个定义:实体是既不描述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哲学家康德到底追求什么(如何定义抽象的世界)(5)


这句话很抽象,怎么理解呢?简而言之:实体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抽象概念。比如第一句“既不描述一个主体”,意思就是说,它不是作为一个主体的描述性的,比如“红色的苹果”,其中“红色的”就是描述苹果的,所以“红色的”就不是实体,而“苹果”才是一个实体;第二句“不依存于一个主体”,这里讲的是这个“实体”应该具有独立性,比如“苹果”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不同于桃子或者香蕉。

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关于“实体”形成的四个原因,包括: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因说”。那关于实体形成的过程,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有很多观点,比如偏自然哲学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比如偏形而上学的柏拉图的“理念论”等等。但是亚里士多德显然结合了他们二者的共同点,比如实体的形成原因中,有质料和形式这样的偏“自然哲学”的观点,也有动力和目的这样偏“形而上学”的观点。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今天参考和推荐书目:

《哲学与人生》

《哲学100问》

《西方哲学简史》

《古希腊哲学的故事》

《中国哲学史大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