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

从“曲水流觞”在中国漫长的演变与发展来看,它可以算是代表华夏文明的传统活动,最先源于古代临水沐浴身以消灾祛邪的祭祀仪式,称为“修禊事”。之后,变成文人曲水流觞的“饮酒方式”。最后,变为民间“盛会活动”的代名词。

“曲水流觞”主要是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情意,也承载了中国文人文化的精髓,以及民族特征。这项活动从具有神性的巫术祭祀至人文性的雅集活动,再到世俗性的活动盛会,不仅仅是一场文化上的变革,更是思想上的文艺复兴。

接下来,通过“曲水流觞”,了解中国思想上的文艺复兴演变史。

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1)

曲水流觞活动

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2)

背景:先了解“曲水流觞”的出现与演变

1、“曲水流觞”词语释义

“曲水流觞”中的“水”不只是我们日常饮用水那么简单,在早期的供物奉神中,“水”是具有神性,在天地万物中被视为生命之源(有神水、圣水的说法)。“曲水”,实际上不是指河流湍急的大水,而是涓涓细流的小水;只有小水才能满足水上漂浮的条件。

《淮南子·地形训》中记录:“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礼记·祭法》所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鬼怪,皆曰神。”等等,都给我们介绍了水具有巫术性质。

“觞”是指一种带耳的漆器,重量很轻,多用于形容古人喝酒的酒杯,也称为“羽觞”,是一种饮酒器物。而“流觞”本就属于一种祭水仪式,“祭川曰浮沉”。流觞与浮沉意思相同,都是指把物放置在水中,半浮半沉。

“曲水流觞”,就是将酒杯置于曲折的缓流中,作为水畔饮酒行乐的一种形式与文化。

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3)

故宫禊赏亭

2、“曲水流觞”的出现与演变

早在夏商周开始,宫廷、文人墨客以及民间都流行着消灾祈福的巫术祭祀,早期是一种最基本的日常行为“沐浴”,也叫“絜濯”;这一习俗与上巳节“契母行欲吞燕卵而生契”有关。

到了春秋、秦汉时期,“絜濯”风俗十分普遍,巫术祭祀已衍为伴有春游活动的风俗。汉朝时期,出现了“同禊曲洛”的宴饮游乐形式,这是此种活动最早的记录,是“曲水流觞”的开端。

唐宋开始,已经成为上自皇上,下至庶民都普遍参与的世俗活动,这时的“曲水流觞”被当成春游踏青、临水宴乐的代名词,失去了它高贵神秘的色彩,不再适合作为统治阶级的专用祭祀活动,所以在史书上记录“修禊事”的不多。

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4)

营造法式“风”字流背渠

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5)

其次,从艺术角度看“曲水流觞”

1、绘画中的兰亭雅集盛会

绘画中出现的兰亭雅集盛会,一般是指“曲水流觞”故事,也是文人画派最为热衷表现的题材。文徵明绘制《兰亭修禊图》,就是文坛佳话“兰亭雅集”。

画面集中反映了王羲之《兰亭序》中记载的景象,亭中三人相对而坐,似乎在探讨诗文,其余的文人坐在河渠两旁,由上游兰亭畔溪水送来的酒觞曲折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取杯饮酒。

全图以春日的山水展开,山势起伏。设色明快优雅,虽然以青绿设色为主基调,但是还加入了淡赭色渲染破石山根,即厚重浓烈又有一丝秀润。山间的林木荫翳,丛竹泛着翠绿色,颇有一番韵味。

画面中的人物神态寥寥数笔就得其神,服饰耷拉在身上,随意的隔河交谈着,其心神悠游于山水之间,散漫自由。

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6)

兰亭修禊图

清代俞龄也绘制了《曲水流觞图》,画面中曲折的溪水蜿蜒盘旋在山峦之间,溪水边的文人三五成群,饮酒赋诗,观山赏水,直接刻画了“兰亭雅集”的盛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潺潺流水之间,可见片片的荷叶,每片荷叶上都放有一盏“羽觞”酒具。这些荷叶上载着“羽觞”,由上游顺流动而下。细看画卷,上游画有亭子,“亭”本义是驿站的意思,魏晋时期变成一种风景建筑,除了能遮风避雨外,还被称为人与自然互融的理想场所。

到中下游段,画面中可看见有一人的面前放了两个酒具,想必是因为作不出诗,被罚酒了,身型东倒西歪,已经是喝得酩酊大醉。

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7)

曲水流觞图

2、诗词中的《兰亭集序》

古代朝堂的文人贤士常以流水比喻自己的性情,在功名利禄之外也会有心生闲雅的时刻,这样的闲雅之心,乃是历代文人之追求。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会稽山兰亭,邀请名士谢安等41人参加“曲水流觞”之宴集时随性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此间众人临流觞咏,有26人成诗41首,宴会结束,王羲之挥笔而酒,笔笔潇洒传神,表现出东晋贵族游玩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因此,“曲水流觞”,便成为文人结社、群贤高会、切磋技艺等活动的代指。

王羲之邀请文友数人,于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漂流而下,觞在谁面前停留,谁就即兴赋诗,未能写出的,罚酒三觥。

作为东晋书法文学的标志,直接典型的反映了这一时期贵族阶级新的精神面貌,引起后世读者的神往。

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8)

兰亭集序

3、建筑中的诗意栖居

事实上,“曲水流觞”已成为文人居所的艺术符号,是一种“诗意的栖居”。形式上多为简化的流觞石渠,寓意上也转变为对古迹和传统文化的追思。

“诗意栖居”的概念,也就是让文化、让美景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之中。

这种居所一方面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以及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曲水流觞”已经变为旺盛的生命力的延续,我们能从许多园林建筑中看到它的影子 。

他们栖居在这种环境,自然景观融入到日常环境中,形成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显示着他们除了追求山水怡情外,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所。

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9)

园林

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10)

再次,“曲水流觞”思想上的演变史

为什么说它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文艺复兴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出现,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包含思想、文化、艺术等等。这种思潮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思想家、文学家以及艺术家。

主要从神性、人性、世俗三方面来分析。

1、“曲水流觞”祭祀仪式逐渐减弱

祭祀常常被用来作为满足目地的一种手段,通过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和巫术祭礼,来实现与天对话、与神对话。在祭祀仪式参与者中大多是熟知天文、地理和诗文、礼乐,是奴隶社会最早的脑力劳动者,他们拥有着一定的权利。

“曲水流觞”在这些人看来是上苍为人赐子,用曲水来送卵的的意思,从上亭顺流而下,则表达了从恋爱到怀孕再到人子降生这一生命流程,这时候它具有不可侵犯的神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在祭祀仪式中,加入了游玩活动,使神圣的祭祀变成世俗的游乐盛事,有了更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2、人文性的侵入,使“曲水流觞”变成日常交友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极大地解放了人性和理性,破除了封建神权和教权对人类思想的禁锢。

使文人心态空前开放,生活方式也在改变,他们也追求真理,不再单纯的崇拜自然,而是了解自然,使自然融入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从艺术角度而言。

他们把“曲水流觞”这种祭祀仪式,变成一个日常活动的交往平台,在山水间宴饮聚会、吟诗作赋、品茗赏曲,过着富有情趣的生活。

3、“曲水流觞”观念逐渐淡化,变为普遍的世俗

“曲水流觞”观念逐渐淡化,走向世俗,失去了天子独专的礼制价值和意义,它从祭祀仪式演变而来,成为士族阶层踏青游玩的一个雅致活动。

这时的“曲水流觞”有了新的涵义,变成了大众化的传统节日,每到三月三就会庆祝上巳节;和亲朋好友一直交流谈心,一直流传到后世。在后来还被用于房屋建筑、园林设计等等。

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11)

兰亭修禊图

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12)

总结一下

“曲水流觞”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成为历代文人骚客诗酒咏怀的雅集盛会。从美学上,有着意境美、自然美、动作美、形式美等多种美学特征,在每个朝代、每个居所,都能留下深刻的文化烙印,而这种深深的文化内涵,正是现今我们所要继承的传统文化精神。

可以说 , “曲水流觞”综合了种种含义:对民众而言;它是世俗,在文人雅士看来;它是文化盛会,对帝王来说;它是礼制。

当然“曲水流觞”也是一次不一样的文艺复兴演变史。


参考书目

《中国大历史》

《中国人的精神》

《美学散步》

两次文艺复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的演变史)(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