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仁善(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七篇“阳货篇”,本篇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孔子对当时道德状况的批评及孔子对当下状况的道德标准,此外还记录了孔子生活中的几个生动事件等。

论语仁善(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1)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文中先是提到孔子说不要与那种“患得又患失”的人一起共事。

孔子认为,有一种人在没有得到权力的时候,整天担心能不能得到,为此纠结、痛苦。

而一旦让他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他又会担心别人会不会顶替自己,自己手上的权力会不会失去。

孔子觉得,这种“患得患失”的人做事不够稳重,与之共事容易带来不好的影响,对自身没有帮助。

后文提到孔子谈论古人的缺点,以此来批判同时代人的缺点。

孔子认为,古代有狂人,但是他们的狂,表现在轻率、随便上。这类人放得开,无拘无束。

今天也有狂人,但是这些人放荡不羁,放荡不羁的表现是无法无天。今天指孔子当时的说辞。

古代矜持的人有自己的棱角,有所不为。拒绝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说“我不配合”“我不去”“我不参与”。但是现在的人是忿戾,看不惯别人,生气、抱怨、骂人,甚至造谣。

总之而言,表面看似是在说古人缺点,实则还是在对比当下。

继续下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原文解析: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有感解读:

传世版及大众读者认为本章为重出,在《学而篇》第3章。

这里也再次大概讲一下。

意思是说:“花言巧语,满脸谄媚之色的人,很少会有仁爱之心。”

人要有礼节,恭敬他人,但过于没底线的一味去追捧他人,这样的人是属于谄媚。

如果把握不好尺度,一味的把自己认为的好强加别人身上,别人都觉得不舒服,还拼命的往前凑,问候什么的,不小心变成谄媚,丧失原则,就被人认为“老好人”,更让人敬而远之。

尊敬也得有一个尺度,这才是“君子”的行为, 这样更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继续下章: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注译:

恶,是厌恶、可恶、憎恶的意思。

原文解析:

孔子说:“憎恶紫色夺去红色的光彩和地位,憎恶郑国的乐曲淆乱典雅正统的乐曲,憎恶用巧言善辩颠覆国家的人。”

有感解读:

孔子说他厌恶紫色夺去红色的光彩,厌恶郑声四起破坏雅乐的和谐,厌恶伶牙俐齿的人受重用颠覆国家。

孔子为什么和“紫色”过不去呢?依照周礼,国君应该穿大红色,红色是正色。紫和朱接近,容易让人误解为红色。就像乡愿和圣人,看起来很像,但本质不同。孔子不喜欢紫色,是因为“恶紫之夺朱也”。但据说齐桓公跟鲁桓公都喜欢穿紫色服饰。

“恶郑声之乱雅乐”:孔子说“放郑声,远佞人”,意思是要少听郑声,要远离那些品德不好的人。

孔子说别听郑乐,“郑声淫”。“淫”应该不是今天的意思,或许是郑声撩拨人心,抑或是郑声不遵行雅乐乐理。我们没听过,当然不知道郑声到底是怎样的。

在我的想象中,郑声可能类似于今天那种有冲击力的音乐,“社会摇”的感觉,有别于美声或者民族音乐。“恶郑声之乱雅乐”,孔子认为好好的音乐被郑声给破坏了。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利口”就是特别能说。为什么“远佞人”?“佞人”便是巧言令色之人,强于口舌,疏于务实,轻则蛊惑人心,重可祸国殃民。

比如有的书倾向不好,靠内容可以讨好一些读者,虽然暂时繁荣图书行业,但这样的书多了,实际上会毁坏全民阅读的根基。

孔子之所以憎恶这三件事,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搅乱了人们的是非标准,歪斜了百姓的纯正思想。

孔子希望人们做事做人能够恪守正道,发扬纯正思想,提倡高尚的道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