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梦于心全部小说阅读(廖了在了了书屋)

了梦于心全部小说阅读(廖了在了了书屋)(1)

廖了,《国家美术》杂志主编,当代艺术策展人。1970年代生于上海。曾在媒体工作多年。2006年起转入美术界。编辑各类艺术丛书多种,并多次策划组织大型艺术活动和展览。

了梦于心全部小说阅读(廖了在了了书屋)(2)

了梦于心全部小说阅读(廖了在了了书屋)(3)

了梦于心全部小说阅读(廖了在了了书屋)(4)

了梦于心全部小说阅读(廖了在了了书屋)(5)

(摄影 雍凯)

“了了书屋”的得名特别简单,来自书屋主人廖了姓名的谐音:“之所以这么取名,除了可以提醒大家,这是由我本人创办的书屋,还有一个原因——‘了了’的意思是清楚、明白,读书就是一件能让人的头脑变得清楚、明白的事情。”这间书屋,是廖了专门用来与朋友聚会的场所。来客地或有南北中外之分,人或有男女老少之别,职业上更是五花八门:艺术家、出版人、学者、记者……但共同的特点是:爱书。

能够聚齐这么多爱书的朋友,自是因为廖了本就是爱书之人。不过,光一个“爱”字,还太过轻忽,不足以准确形容廖了对书的热情。这样说吧,听廖了聊书,就仿佛带有信徒一般的狂热。他的茶几上摆着几本最近淘来的书:《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二)》《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第一、第三卷)。说起这些书,他的声音甚至都有些颤抖:“我去买书,店员告诉我,这些书不大卖得出去,我觉得不可思议,这些是多好的书啊,怎么没人买呢?”随手翻开一页:“你看看汉人写在竹简上的隶书,太美了!”“还有这些甲骨文、金文,拿到今天来,你也会觉得很有意思。”

他收藏的旧拓碑帖也多:明拓多宝塔碑、清拓张猛龙碑及龙门二十品、清拓峄山碑……件件都是让人爱不释手的佳品,一页页翻开拓本,廖了止不住地赞叹:“太美了!真的太美了!”这不禁让人想起张中行笔下的俞平伯,讲解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真好,真好,至于究竟应该怎么讲,说不清楚。”

当然,能够享受“太美了”待遇的书,还有许多。廖了有整整一面书柜,摆放着各类大部头,古典当代,艺术文物,应有尽有。他最喜欢的当代艺术家是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随手抽出一本托姆布雷的画集,又是一迭声“太美了”:“托姆布雷不仅作品美,这一本画册也美,把他的画展空间也放进去了,这一点国内出版的画册就很少能做到。”廖了给好友何塞邦出过一本画册,思路就从托姆布雷的画集中得到不少启发。

为了安置心爱的书,了了书屋在空间设计上极为考究:桌椅案几多依照明式家具设计,确保古色古香;书橱则参照日式风格,取书时拉开,平日不用时则闭上,视觉上极为简洁——这来自廖了的策展经验:“如果展览馆里面满满当当的,肯定没多久你就头晕脑胀,不想再看下去了,一定要留出一定的空间来,也就是留白。书房也需要留白。”而这一切安排,无不是为了创造最好的读书空间。

这样一位痴情的读书人,却时刻提醒自己,要和心爱的书保持一定的距离。原因之一,是因为“书太美了”:“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退士文化’,提倡的是一种归隐林泉的生活,极其具有安静之美,接触得多了,你就彻底陷进去了,会丧失进取心。”廖了目前的身份是杂志主编,还是当代艺术策展人,“我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抓紧时间多做些事情,不能沉溺在传统文化之中无法自拔”。原因之二,则是因为“书太多了”:“我太太老是抱怨我书买的太多,我也经常提醒自己别再买书了,但就是管不住自己,一见到书还是想买。我每次都劝她,我买书跟你买包买鞋不是差不多吗?她反驳我说,包和鞋可没有你的书那么占地方。”

在成为当代艺术策展人以前,廖了的社会身份一直是媒体人。到了2006年,廖了下定决心辞职,这种“双重生活”终于告一段落,从此一心一意地从事艺术传播、策划艺术展览。他反对人们关于当代艺术的偏见:“很多人一提到当代艺术,就戴上有色眼镜,觉得没什么看头。其实,很多当代画家在技法上都非常扎实,对传统又很熟悉,同时又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这样的画家的作品有什么不好呢?”他随手从书橱中抽出一本当代画家画集:“他原来画油画,现在正在尝试国画风格的油画。这样的画家是不是很有意思?他的线条能力特别强,你看看他的小楷,是不是写得很有文徵明的味道?”——能对接现代与传统的艺术家,是廖了最为欣赏的。

十问 Q&A

Q: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上万册吧。

Q: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连环画《三国演义》和《说岳全传》。

Q: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

Q: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习惯逛书店。

Q: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我买的书经常都很贵的,比如画册之类,所以说不准的。

Q: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阴翳礼赞》。

Q: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我觉得喝茶还是最好的。。

Q: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

A:基本纸面阅读,网络读得极少。

Q: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就是跟书画和碑帖有关。

Q:如果只让您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还是带一本碑帖吧,可以细细把玩好久。

录入编辑:王建亮

更多阅读:

胡适补交博士论文小考

罂粟花,睡眠与死亡的记忆

独霸亨利·詹姆斯

捕捉清代大风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