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格物致知的格物)


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格物致知的格物)(1)

2020.1.245今天是我们在一起的第1462天



一: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是探究万物的规律,格有“规律”之意,也有“极致”的意思。


它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格物为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是八目的基石。


全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当时的“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有关。


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格物致知的格物)(2)


二:各大名家解释


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


其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在这个从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中,含有关于人类认识规律的一些合理观点。


朱熹认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大学章句·补传》)程、朱都将“格”解释为与“穷”义近似,即推究、穷尽的意思。


王阳明说:“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六)又说,“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同上)在他看来,格物就是正己意,致知就是致良知,皆纯属内省的功夫。


清初颜元将“格物”之“格”当作“手格猛兽”之“格”、“手格杀之”之“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 (《习斋记余》卷六),是主体对客体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改造活动,其目的是务期实用。


王夫之认为,最切近格物本义的当属方以智的质测之学。他说:“密翁(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


关于质测之学,方以智说:“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螽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方以智“质测”的特点在于,重视实地考究、分类认识、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熊十力在《原儒》中论及格物学时说:“假定万殊之物界为实在,而分门别类穷其理者,是为格物学之观点(古之格物学,犹今云科学)。”


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格物致知的格物)(3)


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他说,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


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深刻体认。


明代王阳明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他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从“心即理”学说出发,认为格物的着手处,应是体认本心。


王阳明的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便是立明本心,为善去恶,知行合一。


到清代,陈沣既概括了朱熹的思想又加以补充,将“格物”之意解释的比较完善系统。他认为“格物”既是对事物本源的精研细查还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亲身实践是最重要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格物致知的格物)(4)


三:《君子之道成长系统》的内涵


“格物”作为《君子之道成长系统》的第一个步骤,具有重要作用。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事迹特点,发展出“格物”的步骤与新内涵。


格物的三个步骤

1:培养专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专注力培养)

2:培养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能力。(匠心力培养)

3:培养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思维力培养)


当一个人经历过这三种培养,就能够有相对较好的致知能力,从而为接下来的“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创业、奉献社会”打下基础。



给今天的文章点个吧,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格物”的意思?


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我会一一回复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格物致知的格物)(5)

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格物致知的格物)(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