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农民工坚守岗位(新一代外来劳务工更爱早回城)

除了经济、法律和市场等“外力”之外,随着老一辈外来劳务工的慢慢退休、新一代劳务工的出现,享受悠长春节假期的传统习惯,可能随着时间而悄然发生改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外地农民工坚守岗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外地农民工坚守岗位(新一代外来劳务工更爱早回城)

外地农民工坚守岗位

    除了经济、法律和市场等“外力”之外,随着老一辈外来劳务工的慢慢退休、新一代劳务工的出现,享受悠长春节假期的传统习惯,可能随着时间而悄然发生改变。

    家乡年味淡了

    变化正在悄悄发生。今年春节,劳动报记者走访发现,部分不受法定假日约束的个体经营商铺,开门纳客的时间比往年提前了。

    浦东崂山路上一家生煎店里,眼下已坐满了正在吃饭的食客。一位员工介绍,该店的顾客主要是在周边工作的群体,春节期间,这部分需求基本消失,所以该店除夕开始放假。正月初七大多数单位企业已经上班了,该店也恢复正常营业。从当天中午的客流量来看,基本与平时一样。

    在市民李先生看来,近一两年商铺春节后“提前”开门营业的情况非常明显。在他记忆中,三四年前,大部分沿街商铺一般要等到正月十五以后才开门,有的甚至更晚。他清楚地记得,那几年节后刚上班的几天,想找个快餐店吃午饭,走好远都找不到一家营业的餐厅,城市“节日病”现象明显。

    而今年,几家他熟悉的沿街商铺中,最早的正月初三就开始营业,其他也都在初七、初八开始开门做生意了。

    长宁区天山一家连锁养生会馆,往年春节期间都会闭店歇业,而今年索性没有关门。原因是不回家及返工早的员工比较多。

    “感觉回家过年没什么意思,”该养生会馆员工小杨告诉记者,过去,家里过年还会有踩高跷、扭秧歌,现在诸多风俗已越来越难延续下去,“很多人都不在家乡生活了,为营造年味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肯定也就少了。”

    小杨说,回家串门走亲戚,热闹也只是一刹那,瞬间又变得冷清,这使她觉得年正在变短、内容在变少,失去了过去全家人为过年精心做准备的乐趣。

    年轻一辈亲情失落

    85后张坤,在沪念完大学后一直就职于上海某机关单位,在他的认知里,当前,老家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冲淡了。”

    他说,“比如,我和我几个表兄弟,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关系好得不得了。但这10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一年最多在过年时见一次,平均下来每年还没有一次,因为他们不是年年都回家。”

    张坤说,拜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亲戚家吃饭喝酒聊天,甚至留宿几晚,现在大家都是去亲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东西,就要离开了。“可以讲,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或许也就慢慢断了。过年回家当然也就待不久了。”

    重视合约珍惜机会

    引人关注的是,采访中,不少提前回沪上班工作的80后、90后外来务工人员,还同时提到了家乡生活方式上的不适应。

    在沪上一连锁便利店工作的小王就很不愿意去婆家过年。原因是那里没有暖气,而且洗澡、上厕所都非常不方便。今年初七就已回沪到岗的她忍不住小声抱怨说,“回去的那几天还在下雨,路面上都是泥水,根本走不了路。不像上海,马路上是越下雨越干净……”

    有这种感觉的年轻人或许不在少数。“是啊,在家没什么意思,干什么都不方便,”小王的话也引起了两位同龄同事的附和,“我家周围也没什么ktv、电影院,有时连网都没法上,索性早点回来。”

    “今年照旧,初七就上班了,”老家江苏,现任职于沪上一家保险公司的小贾已连续三年初七上岗,“上班第一天有早会,我7:50分就到公司了,情绪很high!”在她看来,每年初七准时返工,一方面是契约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更因为自己由衷珍惜这份工作———“大城市机会多,希望多,竞争也大。一解乡愁后稍稍提前些回来,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中,我认为这是新一年最好的开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