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叶问与电影里的叶问的对比(叶问44部叶问同样的武打场面和故事情节背后)

现实的叶问与电影里的叶问的对比(叶问44部叶问同样的武打场面和故事情节背后)(1)

看到《叶问4》上映,恍然觉得时间过的真快。从2008年的《叶问》到2019年的《叶问4:完结篇》,11年的时间,银幕内甄子丹从初出茅庐的咏春传人,到身患重病、为孩子奔波的老父亲,银幕外的我们也从不谙世事的少年,成了被生活推着前行的中年人。

当电影结束,前三部《叶问》的精彩画面一一闪过,仿佛时光倒流,所有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叶问系列电影虽然完结了,但是“中国功夫”却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脑海里。

看影评时,很多人觉得《叶问4》和前三部并没有区别,单纯的为了打而打。前三部打日本人、英国人、泰国人,现在打美国人,基调一点都没变。

四部叶问,不一样的故事情节,一样的英雄气节

《叶问》的故事发生在1935年的佛山,步入中年的叶问学有所成,作为中国功夫的代表人物,面对外族入侵,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在民族危机的时刻以英雄的形象出场。

纵观这四部电影,《叶问》无疑是非常优秀的开篇,故事设定在日军侵华这个阶段,很好的带动起观众的民族情怀,成功塑造了叶问这个人物。而且这部电影并不是叶问独角戏,一众配角的表现也是有血有肉。

《叶问2:宗师传奇》延续了叶问1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节奏,叶问从佛山来到香港,想要立足,却困难重重。经过一系列的波折,当他在民族大义面前挺身而出打败外国人,不仅捍卫了民族尊严,也赢得了其他功夫学派代表人物的认可。这部剧里洪金宝和甄子丹的圆桌对决,至今令人难忘。

现实的叶问与电影里的叶问的对比(叶问44部叶问同样的武打场面和故事情节背后)(2)

《叶问3》相较于前两部的民族大义,故事的底色有了些许变化。着重描述了叶问虽然是一届武夫,但是作为丈夫,也有硬汉柔情、温文儒雅的一面,对妻子无微不至地陪伴、照顾。

电影里最精彩的打戏是与泰森的阁楼战,在电梯里保护妻子的局限空间对打也非常有看点,最后与张晋关于咏春正宗的比试,两人充分发挥咏春拳的特点,体现出了咏春与咏春交手时的情况,精彩非常。

《叶问3》已经从之前单纯的民族大义,为国而战,加入了主角很多日常生活的细节呈现。叶问开始把生活重心从武术转移到照顾生病的妻子、养育儿子之上。

《叶问4》是对第三部自然而然的续写,叶问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为儿子的未来远赴美国,寻找合适的学校,虽然逻辑有些牵强,但整体影响不大。“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主题以及对种族歧视的展现,非常难得。这部电影打戏之外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比打戏本身更加出彩。

现实的叶问与电影里的叶问的对比(叶问44部叶问同样的武打场面和故事情节背后)(3)

“外国的月亮不一定圆”,种族歧视一直存在

这部电影以19世纪60年代华人在美国被歧视的遭遇为背景,引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种族歧视”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电影通过功夫较量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道出了那个年代被歧视方的艰难生活。

看电影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白人军官辱骂黑人士官的镜头,这种伤害不是针对个人,而是整个民族。当比武时叶问被美国军官打倒,镜头打到这位黑人士官脸上,他眼泛泪花,虽然肤色不同,但是在那一刻可以明显看出他和叶师傅站在同一边。

电影中叶问去美国是1963年,也就是在这一年,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领导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

同年夏天,随着示威游行规模越来越大,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对伯明翰的抗议做出回应,他向国会提出放宽民权立法的要求,促成了1964年民权法案的通过。

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

现实的叶问与电影里的叶问的对比(叶问44部叶问同样的武打场面和故事情节背后)(4)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判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影片中万宗华的女儿若男被同校的白人同学欺负,她父亲让她忍,不要和同学发生冲突,因为在异国他乡,只有忍才能相安无事。当若男忍无可忍还击之后,同学的父亲借公务之便拘留万宗华。

当看到电影中若男向对方下跪,把错误全揽在自己身上,求对方放过父亲的时候,心中充满心酸和无奈。

电影对中国人“身在异乡为异客”的生活以及被歧视、奚落的境况的描写,引出“种族歧视”的话题,并通过李小龙给出了一个答案。

现实的叶问与电影里的叶问的对比(叶问44部叶问同样的武打场面和故事情节背后)(5)

李小龙的出场,缅怀中诠释了“中国功夫”的走向

在《叶问2》和《叶问3》中,李小龙都是作为“彩蛋”出现的,到第四部李小龙的正式出场不仅令电影增色不少,也圆了很多观众的期待。

电影中对李小龙形象的刻画是比较真实的。在空手道锦标赛做示范表演,不抱守残缺,将现代搏击术融合进中国传统功夫,自创截拳道,出书,教外国人功夫.....

电影中叶问对李小龙的一系列举动持支持态度,甚至因为他出书传播中国武术的缘故得罪万宗华,没能拿到儿子的入学推荐信。

而现实却非如此。历史上的叶问也是非常开明的,不反对徒弟修炼别派功夫,但是对于李小龙传授外国人中国功夫的举动却不赞同,为此两人的关系也逐渐走向疏远。

《叶问4》对这一情节的改编,成为了电影的一个亮点主题,那就是探讨关于中国功夫乃至中国文化如何面对世界的问题。

电影中被中华总会的老师傅们斥为“标新立异”的李小龙,用事实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完美的答案,那就是:走出唐人街,用武术去改变外国人对待中国的偏见。

现实的叶问与电影里的叶问的对比(叶问44部叶问同样的武打场面和故事情节背后)(6)

功夫片用父子关系做引子,传承是电影的一大主旨

电影中叶问远赴美国的原因是儿子叶正因为和同学打架被学校劝退,他听说美国可能有适合儿子的学校,为了孩子只身前往美国寻找学校。

偶然的机会,叶问认识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年纪同样和父亲关系紧张的万若男。

当时万若男被几个同学欺负,叶问救了她并送她回家,替她在父亲面前解释。听说叶问是来给儿子寻找学校却没拿到父亲的介绍信时,她热心地伪造了一封介绍信给叶问。

叶问拒绝后和若男聊起她的父亲,说她的父亲很爱她,但是孩子却不领情,她说父亲不爱她,只爱他自己,她喜欢啦啦舞,父亲非要她练太极,可是她一点都不喜欢太极。

最后她对叶问说:“叶叔叔肯定不会这样。”当时叶问愣住了,他开始反思自己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和万若男的父亲一样他何尝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忽略了儿子的感受。

现实的叶问与电影里的叶问的对比(叶问44部叶问同样的武打场面和故事情节背后)(7)

儿子喜欢练功夫,他却不教,也不允许孩子私自练习,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有争执,他也只是批评孩子不懂事,而不管事实究竟如何。

相比于前三部对叶问个人形象的塑造,《叶问4》更倾向于对叶问整个人生进行总结,并对未来中国功夫的传承和走向做了交代。

电影中万若男和叶正这两个孩子的角色非常重要。虽然都处于叛逆期,和父亲关系紧张,但是也有不同,那就是万若男不喜欢中国功夫,更喜欢时尚的啦啦舞。叶正恰恰相反,他喜欢打拳,喜欢练功夫。

电影最后,两个孩子都和父亲达成了和解。万宗华不强求孩子练太极,叶问回家开始教叶正练拳。关于中国功夫的未来,不应该是一代代地继承下去,而是应该让喜欢功夫的人把它传承下去。

导演叶伟信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叶问》四部曲的拍摄手法、动作模式和叙事节奏都是近似的,改变最多的是人物的心理过程,每一集都有一些不一样的主题想和大家分享。事实也确是这样,尤其是第四部,看出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叶问人生的最后一程,仍是“一代宗师”,但更是一个慈父。甄子丹对待自己的这四次表演,每次都有一些差异化处理。电影中他握拳时发抖的双手、充满遗憾却又怀着释然的双眼,他将老年叶问的动作与眼神细节诠释的非常到位,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与角色在走过四部电影后所产生的共鸣。

end

作者简介:lemon青柠檬,喜欢读书,乐于分享婚姻育儿、情感心理相关内容。人生目标是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优秀一点点。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