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泛舟其三(采石矶头月光寒)

一走近,只见地面上青砖麻条石铺成的空场上,干干净净,纤尘不染,片叶不沾,不禁神清气爽。那粉墙黛瓦的高楼,古色古香中,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势,令人赞叹之余,内心肃然而生敬畏,仿佛有某种气息正穿透岁月的尘封,扑面而来。

空场上差不多有十几个人,正围着一位老人在说话。其时旅游业还在萌芽阶段,导游之类还少之又少。往往是一些熟悉景区历史又有文化的退休人员,热心地充当着讲解员的角色。

走近一听,果然是介绍太白楼风景的讲说。这老人穿一身灰布中山装,头发一丝不乱的梳个大背头,清瘦白净,两眼有神,约莫七十岁上下的年纪,类似于电影里教授一类的人物,一眼见了就令人肃然起敬。

那老人指着这栋大房子,对大家说,这太白楼原名谪仙楼,年代非常久远,传说最初建于唐朝元和年间,后毁灭于战火。而有明确资料记载的为明朝正统五年,乌龙院僧人修惠和尚在寺前建谪仙楼,供太白像于楼上祭祀。多年后,在清朝道光年间,不慎被一把火烧成灰烬。后来太平府知府胡来在原址重建,改名为“太白楼”,又将李白祠移建于此,于是形成前楼后祠的格局。到了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采石矶成为军事重地,几战下来,太白楼夷为平地。光绪元年,湘军首领彭玉麟捐资重建。新中国成立后,也历经几次翻修,才有现今光鲜的局面。

那老人指着眼前的地面说,当年李白经常在这里喝酒,喝醉了就写诗。终致于乘舟捞月,位列神仙之邦。清朝有个叫黄仲则的文人,酒后感怀,叹息李白生平事迹,对着长江泼墨高唱:“骑鲸客去今有楼,酒魂诗魂楼上头。栏杆平落一江水,尽可与君消古愁”。

我不觉有些纳闷,到底李白是从联壁台乘舟还是从这儿乘舟去捞月的呢?众说不一,看来传说有些不靠谱。

正想着,又见老人指着长江说,若是天气晴好,登上三楼看长江,波涛滚滚,直接天际,给人无穷的想象。远处天门山的险峻雄姿,也依稀可辩,失意仕人对此,往往豪气顿生,常常萌生提三尺剑扫平天下狼烟之壮志。他们闲暇没事干的时候,就喜欢携酒登楼,即兴吟诗,互唱互和。所以自古就有“风月江天贮一楼”和”满楼风光满楼诗”的美称。

大家叫这么一说,不由得亢奋起来。于是都走进楼来,仔细观看,这楼有三层,底层是个厅,都是青砖青石砌成的。二三层却全是木头穿方架构。有两进,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

太白楼飞檐金边,黄色琉璃瓦,装饰着鳌鱼走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古朴典雅中透着气象庄严。门额上蓝底金书“唐李公青莲祠”。大门两边一对石狮,形态威武。

进得门来,却是一个三合院的形式,两边回廊,两壁嵌有许多石碑,上面刻着历次重修的事实以及李白生平事迹大略。二楼檐下的牌匾上写有“谪仙楼”三个金字。上面一层,三楼檐下高悬着郭沫若写的“太白楼”匾额。

大家都寻思着登高一望,对于底层以及二楼,倒不在意了,不作停留,往上而去。

走上三楼,极目远眺,但见长江雾濛濛一片,什么都看不清,只有轮船的汽笛声时不时沉闷而响亮的传来,大家有些失落,禁不住大声喧哗,连连叹息,未免有些扫兴,于是也懒得去后面的太白祠了。

一窝蜂走下来,来到先前并未驻足的大厅,静心细看,心中不觉连声惊叹,卧槽,原来太白楼的精华之处,却在这里!

但见厅内极其素洁雅静,一尘不染。细嗅气息,似有似无的有一种檀香的味道,闻之神清气爽,内心宁静。靠墙四周,一排密封的玻璃柜台,好比现在珠宝店里的摆设。柜子里摆的,全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游采石矶,登太白楼作的诗文,有很多真迹,传说就是当场写好就被当宝一样珍藏起来了。若真如此,那倒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其中有专门一柜,存放着郭沫若的手迹以及文章专辑。当中有本小册子,书名《李白与杜甫》,薄薄的一本,这书以前有同学在班上借给我看过,故而很觉亲切。从那时起,我就爱读李白的诗和关于写李白的文章了。

另有一柜专放李白的诗作,以及历代研究李白考据李白的诗词文章专辑,种类繁多,长长的摆着,似乎在诉说着李白的伟大。其中不乏前朝历代印刷的孤本,那纸张颇有些泛黄了,想必是被许多手翻过,由于岁月久远的原因,那些手已化尘土,而手上的气息,因为这纸张的传递,穿透时空,弥久不绝,也算是另一种永生了。而那些研究李白为李白而作的文章,在浩如烟海的书山中,正把李白不死的精神传递,而在传递中,自己的精神也已经不死了。

我忽然明白,中华文学,历劫不衰,正是有了这种传递,才会千万年欣欣向荣,呈现出勃勃生机。这样想着,不由暗中双手合十,向着这柜台虔诚的行了个礼。

厅中明亮处,陈列着两尊李白的塑像,据传是唐时名匠高手用上佳的乌檩木雕刻而成。和真人一样大小,香气隐隐,乌褐色中透着厚重的历史。

塑像一尊站立,左手拈须,右手举杯过顶,昂首向天,似在举杯邀月。挺胸凸腹,志满意得,神态毕真,仿佛当年贵妃磨墨力士脱靴之时,傲睨天下的雄姿再现。其倜傥风骨,使人观之身心俱醉,有望尘膜拜之意。

另一尊斜卧半躺,左手执杯,右手执扇,眼视前方,犹如今人之45度角仰望天空,眼神沉思之中,隐约射出心雄万夫的火焰。正在起与不起之间,你说他要起来吧,细看却是躺卧之势。你说他在躺着吧,却又有起身之态。这姿态,用易经乾卦的话讲,就是”或跃,在渊,无咎”。若套用李白的生平模板,却不正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情景写真吗!当此之时,李白“拍手大笑出门去”,走马长安,平交王侯,蔑视权贵,天下膜拜,退有江湖万里,进有庙堂御宴,人生到此,何其快哉!

二像俱似有疾风盈袖,衣袂飘飘,大有乘风飞去之势。众人对此如对太白真人,不觉有穿越时空的错觉,犹如亲身降临大唐,领略盛世绝代风华,都禁不住如醉如痴。

周围游客一改先前在三楼大声讲话的状态,全都哑雀无声,似乎连喘气都不敢了。在诗仙面前,人人敬畏有加,欲倾倾倒,内心惴惴,谁敢放肆?

正领略瞻仰之间,忽见有二个中年模样行止斯文的男人,扑通跪下,毕恭毕敬的对塑像叩了三个头。众人一楞,及至反应过来,立刻又有三五个人跪下身来,以头触地,膜拜二像。这让人想起寺庙里善男信女在佛像前的神态来。若以诗坛而论,李白的地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百年来独孤求败,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子匍匐在太白脚下,这不正是诗坛的佛祖吗?

如此想着,再细看这二像的眼神,只觉得灼灼有神,奕奕生光,便似李白真神附体,仿佛已活了过来,正欲拉众人去喝一杯的样子。

我盯着塑像,只觉其衣袖飘飘,耳畔似听得风声呼呼,隐约杂着虎啸龙吟,不由得吃了一惊,冷汗真冒,方才明白,这两尊李白塑像,千百年来受人膜拜瞻仰,早已有了生命的气息,每时每刻,都在感应着来此游览的人,有感而通,互感互应。

也许,世间有人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今相连,便没有了时空的界限,或者,时空的界限俱已模糊的时候,神仙,是真的存在的……

正恍然大悟似的乱想着,却见又一拔游人走进大厅,大厅便显得有些拥挤起来,前客让后客,我们这一众人,于是便走出门外。

走不多远,再回头,更觉这楼阁瑰丽无比气势雄壮,更加高不可攀了。

先前听那老人讲解,并未细看外面的景色,此时时方见全貌。

前面一溜围墙,粉妆黛瓦,墙边石碑上刻有“太白楼“三字,一道矮些的门楼上写着”山势凌云”,靠右一道门楼甚高,类似于古城墙上箭楼的模样,只是很小,正面竖写着“太白楼纪念馆〞的字样。

堂哥说,不知太白墓在哪,他也没去过。于是问了一个游客,经指点,行不多时,就看见一座砖石垒成的坟墓,圆形,很小,前面一块石碑,上书”唐诗人李白衣冠塚”,一九x×年建。塚上小树杂草丛生,冷清荒凉。原来并非古迹,仿真度也不高,粗糙得很。

感觉十分无味。肚子有点饿了,一看手表,已是下午二点多,于是把口袋里剩的茶干和堂哥分着吃了。

下山出了采石公园,临上车前,堂哥又买了十包茶干放叫我拿着。

到了钢铁厂大门前小卖部里,拎了一瓶白酒,晚饭时我也缠着要着喝了一点。

白天跑累了,一上床就呼呼大睡,一直到第二天吃早饭才醒……

后来,到了腊月初几,天降连阴大雪,民工便没有什么可做的事情了,钢铁厂于是提前遣散外来务工人员。

堂哥寻思着走水路逆江而上,行程太慢,有点费伙食钱,因此,便领着我绕道南京,乘直达班车回到了家乡

秋夜泛舟其三(采石矶头月光寒)(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