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一代少年奇才欲求品行高洁)

#教育# #情感美文##古诗词欣赏#

一代少年奇才,欲求品行高洁,却难挨生活贫苦,终为五斗米而折腰,却拗不过心性纯真,终不得善果。这个少年会是我们熟知的哪个诗人文豪呢?

七岁神童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仅仅18字的小诗,让我们看到了鹅在水面美丽的外形,优雅的姿态。白、绿、红、青四色恰当生动的将当时的白鹅戏水图精准地描绘了出来。有谁能想到这首流传了千年之久的诗作,竟然是出自一位年仅7岁的孩童之口。他,就是神童骆宾王。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一代少年奇才欲求品行高洁)(1)


让我们将时光回溯到隋炀帝时期,当时朝中上下腐败不堪,群雄四起,那些掌握住军权的将领都想要起义称帝。而此时担任隋右军长史的骆冰王的父亲骆履元看清了朝廷的真面目,感到非常失望,就放弃官职,跑到深山老林里过着隐居的日子。

骆宾王,约公元619~约公元687,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从小就才思敏捷、勤奋好学。公元619年,骆宾王呱呱坠地。所有父母都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骆宾王的父亲根据《周易》当中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一句,给骆宾王起的名字,字观光。希望骆宾王长大以后可以有出息,光宗耀祖。一家人都寄希望于骆宾王的身上了。

后来没过多久,骆宾王的父亲要上京城谋仕途之路。骆宾王就待在家里由他的母亲与爷爷抚养。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一代少年奇才欲求品行高洁)(2)


这一天,骆宾王的家里来了一位客人,骆宾王的聪慧吸引了那位客人,客人便出题考考他。没想到骆宾王小小年纪毫不怕生,丝毫没有惧怕的意思,对客人的问题都对答如流,客人对此非常惊讶,连声夸赞他。

当骆宾王领着客人路过骆家池塘的时候,客人看见池塘里有一群白鹅在浮游,便存心考骆宾王,指着白鹅让他作诗一首。

只见骆宾王若有所思,随即脱口而出那首流传至今的《咏鹅》。这一年的骆冰王才七岁,单单凭借这首《咏鹅》,就被称为是“神童”。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一代少年奇才欲求品行高洁)(3)


骆宾王替高适改诗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骆宾王:初唐四杰(另三位:王勃,杨炯,卢照邻)之一,在初唐四杰当中,诗作最多的就属骆宾王,他满腹才华,是一个文化精英。他为初唐文化学术上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文人,一直以来都受到世人的赞叹。

故事的另外一个主人公是高适。高适(700~765),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唐代杰出的边塞派诗人,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早年驻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为边塞诗。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一代少年奇才欲求品行高洁)(4)


故事经过:一天,高适赴外地巡察,途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山中僧房壁上题写了一首诗,诗曰:“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之后,他就继续赶路了。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却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决定在巡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当他踏进房门时,发现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好诗,好诗”,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商榷,径直给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经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就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骆宾王。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一代少年奇才欲求品行高洁)(5)


胸有才华,和生活幸福是截然不同的俩件事

落榜: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骆宾王缺乏正规的文化教育,虽然骆宾王资质聪慧,胸有才华,但是命运总是为难他。在他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名落孙山,与中举无缘。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一代少年奇才欲求品行高洁)(6)


被举荐:还好有道王李元庆对骆宾王的才华很是赏识,才使得骆宾王慢慢摆脱困境。 道王李元庆是唐太宗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弟弟,一生雍容华贵,很喜欢收藏文人墨客才子。他的特性就是爱惜人才,在爱才这一点上,道王李元庆是一个很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伯乐。 骆宾王的才华自然也受到了道王李元庆的赏识。 后来李元庆想要重用骆宾王,但又不能直接提拔。因为这样不符合规矩,会引起众人不满,因此道王就下一道手谕,给了骆冰王一个“自叙所能”的机会展现自己。但此时的骆宾王认为“自叙所能”、炫耀自己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于是便严肃地拒绝了道王李元庆的好意。此时的骆宾王虽然逞一时之快,彻底释放了他的刚正不阿,但此事也违背了李元庆的本意。好在李元庆爱才有加,也就不和他计较了。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一代少年奇才欲求品行高洁)(7)


归隐:拒绝自荐的骆宾王在看透了官场的真面目之后,为了坚持心中那份文者的纯洁,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仕途之路,回到了其感情寄托之地兖州,慢慢地过起了自耕自读的隐居生活。 骆宾王寄情于山水之间,经常与一些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游山玩水,饮酒赋诗,刚开始日子过得很快活,还创作了许多富有情趣的隐逸诗。

为五斗米折腰:坐吃山空,好景不长。骆宾王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越来越拮据,迫于生活的压力,万般无奈,骆宾王又渐渐开始对自己此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懊悔不已。 被生活所迫的他只好重新振作,改变初衷,再次走上了仕途之路。此刻的他也开始学会着向别人低头,也忙着向各地的官员上书自荐,希望自己可以被引荐重用。 很快机会来了,时来运转,命运终于要光顾骆宾王了。他经过不屑的努力,终于在不久之后被举荐进入朝中对策,又开始了自己长安的仕途之路。

不是一类人,难吃一碗羹:骆宾王过于耿直的性格实在太豪迈了,他有话总是说的太直白,于是很快就开始遭到一些人的记恨。 渐渐的,骆宾王受到了许多人的排挤,最后又被罢官。观其仕途一路坎坷曲折,屡受打击,非但没有谋得了自己的幸福,还得罪了许多人。 据记载,骆宾王一生坎坷不定,飘飘摇摇,最后死因也未能查出一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