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八佾篇第三9)

【3-9】

子曰:“夏【1】礼吾能言之,杞【2】不足征【3】也。殷礼吾能言之,宋【4】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5】。

论语十二章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八佾篇第三9)(1)

【注释】

【1】夏:夏朝。

【2】杞:乞。古时候君挂在树上的器具,以谦卑乞求的态度请大家把自己的劳动所得的一部分放进去,来供养为大家看护度量衡、为大家主持公正公道的人。

【3】征:人拿着容器去收取。

【4】宋:送。给看护度量衡的人,盖个房子,让他在里面工作。旁边树上也挂一个容器,让大家送供养。

论语十二章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八佾篇第三9)(2)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规章制度,我能说出来,杞里面的东西不足了时,君臣等政府官员们就拿着容器去向大家征收,那时所谓的征其实就是乞。殷朝的规章制度,我也能说出来,宋不足了,就拿着容器去向大家征收,那时所谓的征其实就是请大家送。所以啊,征的含义与其他的文字一样,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是不断地演变变化的。”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十二章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八佾篇第三9)(3)

【徐力点评】

理解论语这一节的关键之处,是要弄明白杞、宋、征这三个字在这里的含义。

通常人们把“杞”和“宋”解释成杞国、宋国,把“征”解释为证,也就是证明的意思。而实际上,“杞”、“宋”在这里都是指,君王官员用来收取百姓供养(也就是收税)所使用的器具。而征,是征收,征税的意思。

也就是说,这一节,其实是描述夏朝和殷朝的收税制度。

中国有个成语叫杞人忧天,这个成语里的杞字与论语里的这个杞,是同一个含义。古代的君,那都是懂道理的人。君为大家主持公平公道,为大家服务,自己就不能再参加生产劳动了,就要靠大家的资助生活。君把一个容器挂在树上,用来收取大家的供养。君境界高,为人谦虚,于是就给这个挂在树上收供养的容器起名为“杞”,取“乞”之意,意思是,君是以谦卑乞求的态度,请大家把自己劳动果实的一部分,放进“杞”里,好让君拿来养家糊口。杞人,其实就是这种靠“杞”生活的人。杞人当然忧天了,杞人当然担忧违背天道了。

夏朝的时候,君王官员征税,仍然沿用古代的“杞”的模式,这说明,夏朝时候的征收还是比较尊重百姓的。

到了殷商的时候,就不用“杞”了,而是用“宋”。“宋”是取“送”的意思,是说,君王官吏为大家服务,为大家主持公正平等,大家就应该把自己的劳动所得的一部分,送给君王官吏。这个代表,君王不需要再用谦卑乞求的态度去向百姓征收了,因为送给君王供养那是百姓应该做的。当百姓送的供养不够用时,君王官吏就可以拿着“宋”,登门造访,让百姓再多送一些。

“杞”和“宋”,也就是“乞”和“送”,这两种征收方式,表明,我们的老祖宗们还是挺懂事的,挺文明的。最起码,态度还算是端正的。这比后来的那些把征收演变成了胁迫、威逼、巧取豪夺,那可是强多了。

文字的含义在历史长河中,是不停地演化的,这就导致同一个文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代表的含义,往往差异很大,甚至意思会完全相反。

这一节的杞、宋二字,人们之所以通常翻译成杞国、宋国,就是因为经过历史长河的演变,人们后来就把杞、宋这两个字的原始含义给弄丢了。于是,也就不知道这一节中的杞和宋,其实是指古代老祖宗们搞的关于征收税的有关内容了。

这段论语,开始应该没有后面的那两句话“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应该是后来的人也感觉这一段比较难解释,于是就加上了这两句话,以为把杞、宋解释为杞国的历史文献、宋国的历史文献,把征解释为证明,再加上后面添加进去的那两句有关内容,这样就能前后呼应了,就比较完整了,就能解释通顺了。

论语十二章八佾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八佾篇第三9)(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