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名将朱儁(平定黄巾的卢植)

卢植、皇甫嵩、朱儁,被称为“汉末三将”,从这个称号上就可以看出三人的地位。

他们是当时名副其实,绝对的大佬,三国之间众多的人物,实在是与此三人脱不了关系。

皇甫嵩、朱儁是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当时他们麾下,有个年轻的校尉叫做曹操。朱儁还有个得力的手下,叫做孙坚。

卢植则更厉害,他是郑玄、管宁、华歆的师兄,“割席断交”的典故,就出自辅佐曹操封侯拜相的曹魏重臣华歆和三国最著名的隐士管宁。

卢植收过两个学生,一个叫公孙瓒,一个叫刘备。他的家族,范阳卢氏家族在晚唐时期躲避战乱,部分族人迁居朝鲜,这一支后来出了两个人,叫做卢武铉、卢泰愚,分别当过韩国总统。

配享孔子——卢植

大家都知道,刘备和张飞都是涿郡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涿州市一带。涿郡这个地方可不得了,是个出皇帝的地方,刘备在这里最多排第二,第一是那位黄袍加身的赵老大,无可争议。

不过在刘备起兵时,涿郡最有名的人不是刘备,而是卢植。

武庙留名——皇甫嵩

皇甫嵩、朱儁[jùn],在演义里似乎毫不起眼,其实他们同样都是东汉末年名将。

皇甫嵩在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人,出生将门世家,黄巾乱起,被拜为左中郎将,征讨黄巾之乱。

皇甫嵩首战就大破黄巾,随后乘胜讨平了汝南、陈国、西华三郡,斩首数万级,被封为嵩都乡侯。在其他战线频频失利的局面下,皇甫嵩高歌猛进,吹响了反攻的号角。此时,北中郎将卢植和东中郎将董卓的军团正与黄巾主力张角部对峙,不过相持了很久,态势不利,于是朝廷下令皇甫嵩接替卢植和董卓,在广宗展开决战。

汉末名将朱儁(平定黄巾的卢植)(1)

平定三郡——朱儁

朱儁出身贫寒家庭,凭才干得以一步步升迁,也是有真才实学之辈。黄巾起义爆发后,朱儁被拜为右中郎将,不过他在三郡与黄巾交战不利,于是朝廷派皇甫嵩驰援,得以大破黄巾,平定三郡,此后与皇甫嵩合作,两人一起作战。

皇甫嵩、朱儁与张梁、张宝对峙于颍川,黄巾军不是对手,皇甫嵩、朱儁用火攻之计击破贼兵,大获全胜。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俊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

汉末名将朱儁(平定黄巾的卢植)(2)

剿灭黄巾

不过随后,卢植被监军太监左丰诬陷,装入囚车押送回京,判处无期徒刑(减死罪一等)。

朝廷罢免卢植后,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继续作战,董卓出师不利,吃了败仗。

朝廷又诏令朱儁和皇甫嵩进兵讨伐。嵩、儁二人取得广宗大胜后,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一起将黄巾军张宝所部包围在下曲阳。围攻多日后城破,张宝战死,部众溃败,官军在城南筑京观示威。

这场战役是平定黄巾的最后一次重要作战,战斗结果是河北黄巾军主力被全部消灭,张角张梁张宝都宣告死亡,黄巾起义已经失败。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

不过三张虽死,黄巾军仍有余波,黄巾将领赵弘率余部占据宛城,朱儁发兵攻打,经过两个多月才平定赵弘。赵弘死后,部下韩忠又乘虚再次占据宛城,朱儁亲自率5000精兵讨伐,讨平韩忠,又出来个孙夏,直到孙夏兵败身死,局势才稳定下来。

皇甫嵩凯旋后,为卢植鸣冤,卢植得以官复原职,仍然任尚书。

汉末三将

直到这时,黄巾之乱才算彻底平定,这场大乱,立功最大的是被称为“汉末三将”的皇甫嵩、朱儁、卢植三人。

在演义里,罗贯中采取了移花接木的方法,把三将的战场表现移植到了刘备身上,他们成了配角,这当然是主角光环的作用,不过在现实里,居功至伟的是这三个人而不是刘备。

最难得的是,汉末三将在平定黄巾后没有拥兵自重,成为军阀,否则以他们的声名,振臂一呼,从者必定如云,光是收编黄巾军余部就足以形成巨大的力量,想要割据一方,要个州牧当当,那是手到拿来,但他们没有趁汉室之危,这相当值得敬重。

三将的结局如何呢?

由于不愿背弃汉室,拥兵自重,三人都回京继续担任京官,也因此失去了手中的兵权。没有了兵,在乱世中就失去了话语权,此后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分别在192年、195年离世。

汉末三将是真正忠于汉室的忠臣,比之袁绍、曹操、刘备等要高尚许多,没有他们的努力,汉末的乱世,可能还会被改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