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最多人的姓(汉字密码姓)

咱们中国人非常重视姓名,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人有名字很容易理解,人与人交往必须要有个称呼嘛,可为什么要有姓呢。

现在学术界通行观点认为,“姓”由“女”和“生”组成,说明远古时代人们都随母姓,意思是:哪个女人所生就随她的姓。

专家们认为,人类最早时期是母系社会,女人地位高,部落统治者都是女人,男人必须服从女人的管理,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同一个母亲所生就是兄弟姐妹,“姓”代表同一个母系氏族符号。

因此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都是“女”字边,表示这八个女性始祖就是中华祖先。

这种理论荒唐透顶,由女人统治的“母系社会”根本不可能存在,原始社会愚昧荒蛮,没有文明道德,生产力落后,为了活命,人们必须拼命争夺粮食,男人身强力壮,当然占据绝对优势,当然是社会统治者。

而女人体力弱小,在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根本无法独立生存,只能依附于男人,远古时代,男人是绝对的强者,女人和牛羊粮食一样,只是男人的私有财产。

女人主要负责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根本无力统治社会。因此“母系社会”的理论完全站不住脚,“姓”和女人毫无关系,那“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百家姓最多人的姓(汉字密码姓)(1)

“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校

我翻阅各种资料,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

“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上古八大姓就是上古时代八所著名学校,他们传播文化知识,让中华民族从愚昧走向文明。

“姬姓”就是“姬学校”,“姜姓”就是“姜学校”。你在哪所学校上学就姓什么,黄帝是“姬姓”,因为出自“姬学校”,炎帝出自“姜学校”,舜毕业于“姚学校”,大禹为“姒学校”。

他们都经过学校教育,系统学习,有知识有本领,能够率领大家收获很多粮食,打败敌人侵犯,这才能成为部落首领。“姓”代表文化知识,“姓”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学术界对“姓”的错误观点是个连环错,它由另一个错误引发的,把“女”当成了女性,这才是错误的源头,其实最初“女”这个字与性别毫无关系。

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现在字典中“女”是个多音字,另一个读音念 ,这才是它原始正确的读音,意思是“文人知识分子”,等于今天的“老师”“先生”,也用于第二人称,表示尊称或爱称,类似于“您”。

由于一直是男人统治社会,知识分子大都是男人,所以绝大部分“女(rǔ)”都是老爷们。

《论语》《左传》《诗经》《史记》其中第二人称全都是“女”(),比如:孔子对男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左传》中召康公对姜子牙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百家姓最多人的姓(汉字密码姓)(2)

如果这个字本义就指“女性”,那为什么孔圣人、左丘明这种文化大师都用它来称呼男人?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字原本与性别无关。

百家姓最多人的姓(汉字密码姓)(3)

甲骨文“女”()是象形字,就是一个人屈膝跪坐,双手交叠,这不是下跪磕头,在唐朝以前没有椅子,那些官员贵族都是这样屈膝跪坐,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接受下级参拜请示。

孔子讲学也是这种姿态嘛,这姿态表示尊贵,所以“女()”就是“贵族知识分子”。

人类不同于动物,每种动物都有独特的生理技能,例如,猫眼睛很独特,能在黑夜里看见老鼠,老虎很凶猛,可以捕获猎物。

动物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它们的身体可以随着季节而变化,到了冬季,青蛙昆虫就自动休眠,老虎绵羊可以自动长出厚毛抵御严寒,

但是人类没有任何生理技能,论凶猛,打不过豺狼,论速度,跑不过兔子。冬天没有食物,人也要天天吃饭,人也不能长出厚毛御寒。

所以,人类生存必须依靠知识技能,人要学会盖房子,学会做衣服,学会耕田种地,学会观察太阳月亮来判断季节变化,以安排农业生产。

百家姓最多人的姓(汉字密码姓)(4)

有文化又有技术的人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稀少而珍贵,因此叫“贵族”,贵族成为首领,端坐厅堂,发号施令,这叫“女()”,也是对人的尊称。

人们习惯把贵族雌性人尊称为“女()”,上行下效,底层平民对普通雌性人也尊称为“女()”,久而久之,“女()”就成了雌性人的代称,发音也成了(nǚ)

关于“女()”由尊称逐渐演变为性别称谓的过程,在我另一篇文章《汉字密码:“女”不是性别,“女字边”与“女人”无关》中有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上古时代,那些部落首领和贵族就是一群知识分子,具备统率能力,这也是一种知识嘛,还会制造各种工具,计算账目都是知识。

贵族虽然人数少,却利用各种知识能力,成为统治阶层,驱使多数平民奴隶进行沉重体力劳动,他们只负责管理,工作比较轻松,还能荣华富贵,生活优越。

从最自私角度说,他们也希望自己儿孙后代继续当贵族,那就要培养他们学文化学技术,以巩固统治地位。自然需要开办学校,对儿孙进行系统教育,来培养社会管理人才,不断开创新文化新技术。

甲骨文“姓”由“女”()和“生”组成,“女”()是知识分子,“生”是生长,知识分子生长的地方,当然是学校。

百家姓最多人的姓(汉字密码姓)(5)

知识技术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创造出来的,散落在民间各行各业,如果没人对此进行集中整理教育传承,它就会自然消亡,这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损失。

学校教育就是把很多知识系统整理,集中传授给子孙后代,学校的出现也是中华文明的巨大进步,为文化兴盛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姓”就是最早的学校。

中华先祖一代代文化人薪火相传,教育后代文化知识,经过千万年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终于爆发诞生了中华文化。

孟子曾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可见中国文化教育机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炎黄五帝时期就有官方大学,叫“成均”,夏商时期叫“东序”,周朝大学叫“上庠”。汉朝时叫“太学”,隋唐以后也叫“国子监”。

西周时实行“学在官府”,教育系统非常完备,主要有国学和乡学。国学既国家大学,各级乡学相当于中小学,也是祭祀乡射等礼仪场所。“官师不分”。教育就是官员,待遇地位很高。官办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

而孔子开办私立学校,招纳很多平民入学,让底层人们也有机会学习文化学习知识。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百家姓最多人的姓(汉字密码姓)(6)

“姓”就是中国学校的鼻祖,原始社会有大大小小很多部落,等于后来的村庄,通过联姻形成部落联盟,小部落有初级学校,教孩子认字算数,相当于今天的中小学。

大部落联盟有高等学校,教育贵族各种技术,生产经营,战争知识,等于今天的大学。有很多学校,当然要取校名,比如“姜姓”就是“姜大学”。姬姓就是“姬大学”。

中国上古时期有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实际是上古时期八所学校,八个学派,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道家学派,百家争鸣类似,中华文明就发源于这八所学校。

因为学校专门培养知识分子“女()”,因此校名都带女()字边。

《左传》中:因生以赐姓,意为:以学习生长的学校为姓。所以“同姓”是指同学、校友关系。不是父子兄弟血缘关系。

远古时代,人们必须生活在水源附近,学校、生活区大都在河边,黄帝就读的学校位于“姬水”河边,名为姬大学,后来的周天子也是姬姓,他的祖先跟黄帝是校友。炎帝居于姜水,学校位于“姜水”河畔,故为姜大学,跟姜子牙祖先是同学。

大禹毕业于姒大学,是姒姓。当然,这些学校肯定有很多学生,这几位是最杰出的校友,也可以说这八所学校孕育了中华文明。

炎帝神农氏是医学家,他尝百草治病救人,赢得万民拥戴,以医学专家的身份走上政坛,成为首领。大禹治水,拯救百姓,他是杰出的水利专家,以此为起点,登上政坛。

古人观测星空,来确定年月日期,必须在固定的时间,观察天空固定方位的星星变化,在远古时代,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还有很多专业技术,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没有一套严密的文化知识体系,单凭一拍脑袋,偶尔的灵感乍现,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复杂的工作。所以古代先贤都曾经过学校教育,才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百家姓最多人的姓(汉字密码姓)(7)

古代中原人民一直自称文明先进,对周围都斥之为“蛮夷”、“野蛮”,把那些人鄙视为禽兽,根源就在于中原自古就有学校,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中原首领官员都是学校教育出来的,等于今天的毕业于正规学校的大学生,思维缜密,行为做事有规划,目光长远。

而蛮夷民族不上学不读书,等于今天的泥腿子草根,单凭身体蛮力,瞎干蛮干。因此遭到中原人的鄙视。跟我们今天社会各行业“学院派”鄙视“草根派”完全相同。

那些首领大贵族都是“姓”(学校)教育长大的,贵族们权力大,生活优越,因此人们认为这些姓(学校)很神奇,她们教育的孩子就可以成为大贵族。

这也很现实,同一个学校学习的孩子,从小在一起长大,等于今天的同学校友,当然感情亲密,如果其中某人当了首领,一定会让最亲密的人当贵族大臣。跟今天一样,同一个大学校友也会互相帮助。

很多贵族首领都感恩这些学校,于是这些学校被看成了神,受到人们崇拜传颂,凡是她们教育的人也非常尊贵,很容易成为贵族。当时贵族们说,我是姜姓,你是姬姓,就等于今天人们说我是清华毕业,你是北大毕业。

有人不是她们教育的,也会冒称这些姓,以抬高身价,跟今天冒充名牌大学生一样。所以这八大姓流传下来。当时肯定还会很多学校很多姓,因为都是无名之辈,逐渐被历史淹没。

前面说了,有人认为原始社会随母亲的姓,说这八个女人生了我们的祖先,这个不可能,八个母亲不可能生出那么多人,“姓”就是学校,我们祖先那些杰出人物,都是曾经在这里学习,长大成人,开创了中华文明。

百家姓最多人的姓(汉字密码姓)(8)

“姓”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学校,首领帝王当然要掌管学校,为自己培养各种人才,周文王、周武王是“姬姓”首领,就是“姬大学”校长,所有“姬姓”贵族都是他的学生。

传说周文王有100多个儿子,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周文王真有这么多儿子,也不可能他儿子都是杰出人才,一家人父亲儿子合起伙来,就把商朝给灭掉了,纯属笑谈!

其实那100多个都是周文王的学生徒儿。周文王、周武王要建立国家,组织军队,必须依靠大量不同类型的精英人才,单单依靠自己亲属儿女,根本无法凑齐众多精英。

所以要利用学校培养人才,为了拉拢人心,就宣扬尊敬老师如尊敬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开办学校,培养人才从尧舜禹时代就出现了,由“上古八大姓”逐渐形成了“天地君亲师”的文化传统。

后来的科举考试上榜才子都要经过殿试,认皇帝为老师,他们都是天子门生,文武官员全是皇帝的学生,从道德上要求官员必须忠于皇帝,如果造反,那就是“欺师灭祖”,等于杀害父母,罪大恶极,让人们羞于造反,自然就天下太平。

家庭力量太弱小,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必须吸收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利用师徒关系就可以把大批陌生人组织起来,建功立业。

像孔子儒家学派,少林寺,义和团,西游记,还有民间说书唱戏的,手艺人,土匪强盗,黑道白道各种团伙全都是以师徒相称,首领就是师父,其他人论资排辈,大师兄二师兄之类。

这都是“上古八大姓”的遗风,“上古八大姓”就是“八所学校”,各有所长,这八所学校又互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雏形。

百家姓最多人的姓(汉字密码姓)(9)

跟孔子一样,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周文王“姬大学”弟子好几千,这一百多个是他的军事骨干,成为灭商主力,后来他们都被封为诸侯国君。

我们很熟悉,蒋介石亲任“黄埔军校”校长,利用黄埔军校为自己培养大批人才,“姬大学”就是周文王黄埔军校。“姜大学”就是吕尚的黄埔军校。

周武王把“姬大学”学生、同学组织起来,还吸收了“姜大学”吕尚团队,“妫大学”胡公满团队等一大批人才,精英荟萃,实力强大,一举推翻了商纣王,建立周朝。

周武王分封天下,当然重点照顾“姬大学”的学生,一共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姬大学”占五十多个。

蒋介石为了拉拢人心,对“黄埔军校”学生关心备至,处处以校长自居,训导部下忠心耿耿。这都是上古时代留下来的传统。

后来周天子衰落后,多数姬姓诸侯都袖手旁观,因为他们祖先都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学生,他们跟周天子的关系,就等于“黄埔学生”的儿孙与蒋介石儿孙的关系,这就是没关系。犯不着为周天子去玩命。

百家姓最多人的姓(汉字密码姓)(10)

“姜姓”就是姜大学,是中国最古老的“八大名校”之一,炎帝神农氏曾经是校长,延续到商朝末年时,吕尚担任“姜大学”校长,也是“吕部落首领”,后被封在齐国,他的子孙都是“吕氏”,叫“吕X”,齐桓公叫吕小白。

但由于吕尚足智多谋,学问高深,人们也尊称他为“姜尚”、“姜太公”,这就等于尊称诸葛亮为“先生”,实际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准确是“诸葛亮将军”,称他“先生”是推崇他有学问。

百家姓最多人的姓(汉字密码姓)(11)

祖先是名校毕业,这也是家族的光荣,家族女儿就以校名为人名,当时女人婚前随父姓(氏),结婚后随夫姓(氏),像秦国祖先是嬴大学毕业,秦国公主叫赵孟嬴,赵怀嬴。

齐国吕尚(姜子牙)就读于姜大学,齐国公主叫吕庄姜,吕宣姜。

周成王“剪桐封弟”,把弟弟叔虞封在唐国,他的子孙为“唐氏”,后来“唐国”改为“晋国”,晋国是“姬姓唐氏”, 晋文公叫“唐重耳”。晋国公主叫唐伯姬,唐孟姬。

唐孟姬就是《赵氏孤儿》里赵武他妈,她嫁给了赵朔,随丈夫的姓(氏),赵朔谥号为“庄”,因此叫“赵庄姬”。

陈国祖先毕业于“妫大学”,女儿叫陈厉妫、陈戴妫。她们借祖先学校名,来凸显自己的贵族身份。这些名字就等于现在的李清华,刘复旦,王剑桥之类。

周幽王宠爱的褒姒,说明她是褒国贵族之女,褒国祖先出自于“姒大学”。

她们借祖先学校名,来凸显自己的贵族身份。这些名字就等于现在的李清华,刘复旦,王剑桥之类。

由于周武王出自于“姬大学”,分封诸侯时特别偏爱“姬大学”校友,一共封了七十多国,其中“姬大学”校友有五十多个,所有“姬大学”诸侯女儿都叫“某姬”,她们地位高贵,所以后来“姬”就成了对女性的尊称美称,比如“美姬”“爱姬”“姬妾”。

百家姓最多人的姓(汉字密码姓)(12)

尊重知识一直都是我国的传统,有很多鼓励读书的故事,诸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牛角挂书,这种追求知识,探索文化的精神,从原始上古社会就已经开始了,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西周时实行“学在官府”,教育系统非常完备,主要有国学和乡学。国学既国家大学,各级乡学相当于中小学,后来又有县学,府学,州学等名称,古代“官师不分”,教师就是官员,待遇地位很高。官办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

以后学校又有过很多称谓,比如:庠、序、学校,私塾,成均,太学,国子监,大学堂,“姓”则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我们今天说的《百家姓》,您贵姓,这些根本不是“姓”,实际都是“氏”,平时口头语说“姓张”、“姓王”,但是在书写家谱,宗祠时,都是写“张氏家谱”、“王氏宗祠”,从来没人写“张姓家谱”、“王姓宗祠”。

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我在以后文章《汉字密码:“姓氏”不是姓,秦始皇叫“赵政”,不叫“嬴政”》中有详细讲解。

敬请指教!

~~~~~~~~~~~~~~~~~~

原创作品,侵权必究!

参考资料:《史记》《诗经》《左传》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