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六年的吕梁晋剧录音(回忆我在定西蒲剧团的十年)

一九八六年的吕梁晋剧录音(回忆我在定西蒲剧团的十年)(1)

2017年定西蒲剧团老艺人聚会合影(后排右二为作者孙丑山)

回顾52年前在甘肃省定西专区蒲剧团的那段往事,不由人感叹时光如梭,岁月荏苒。

1957年,万荣县的徐西珍、王汉杰组织部分业余演职人员成立了百花剧团,奔赴甘肃的兰州、平凉一带演出。常听在甘肃的山西乡党说,甘肃省是“无山不成镇”,即甘肃的各大小城镇都有漂泊在外的山西生意人。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当时的百花剧团能够顺利地到甘肃各地演出,但当时剧团只能演蒲剧、眉户的一些现代戏,演职人员竭力维持了一年多时间。

由于定西专区的副书记是永济县开张镇人,行署专员是霍县人,兵役局长是新绛县人,到了1958年在这些领导的关怀下,百花剧团就在定西备案,更名为定西专区蒲剧团。定西政府接收剧团后,对剧团演职人员进行整顿,又到山西聘请了一大批老艺人和中青年演职人员,当时过去的有段焕章、马永祥、李子和、李青山、杜引绒、丁忠道、李保娃、张小虎、梁爱芬、刘学正、李增安等,随即便开始了古装戏的演出。

1959年,定西专区蒲剧团从定西出发,往陕西的泾阳、三原、云阳一带开拓演出市场,之后又回到山西的芮城、永济、临猗、荣河等地演出。在此期间,剧团又招收了一批学生,我就是这时期在泾阳加入剧团的,随后姚克俭、杨玉英、李百海、王占熬、杨改英、杨改娣、李拉朵、刘如意、吉月芳等都参加了剧团。期间有几位老艺人段金升、杨玉全也来到了剧团。段金升是董银午的徒弟,年轻时候演正旦,后改演须生,到剧团第一场演的是《雁塔寺》的唐明皇,到后来又陆续扮演了《金沙滩》的杨继业、《辕门斩子》的杨六郎、《薛刚反唐》的薛猛、《大报仇》的刘备、《朝房》的赵盾等角色。杨玉全演的是《六月雪》中的窦娥、《上马》的刘金定、《拾玉镯》的刘媒婆、《卖豆腐》的张妻等大小角色。还有稷山的老鼓师“唢”,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此人名气甚大,由于年龄偏大,没有过多的安排老师傅打板,只是在段金升演出《大报仇》“争先锋”一折时,老师傅才出手。当时孙顺成是剧团头号鼓师,但他不会此戏,那时候演戏也不像现在,不排戏,艺人们和乐队师傅过一遍戏就开始上台演出。由此,“唢”老汉就打了此戏,虽然在力度和花度上不如以前,但是戏打得严丝合缝。我当时还是打击乐的学生,我负责照顾老汉,时不时的给我说些东西,可惜待的时间不长,剧团回甘肃老汉就没去。在这期间,打板王玉华带来的徐金管也来团了,他们是从安塞剧团过来的,王玉华的手头好,但他是从晋剧改过来的,虽然啥戏都能打,但就是劲头不对,不过此人性格挺好,在定西又找了老伴。1970年剧团撤销后,办了退休手续,就定居在了定西。

1959年,剧团准备回定西,过老潼关时,剧团进了位须生兰光成,此人水平颇高,能导能演,常演剧目有《春秋笔·杀驿》、《徐策跑城》、《秦琼观阵》、《出棠邑》、《会孟津》等,都很受观众欢迎。还有应工武小生的卫玉锁也来到了剧团,他的拿手戏是《花蝴蝶》、《盗御马》,其中能翻三个杠子,很是红火。吸收了众多艺人的剧团回到定西后,向专署领导进行了汇报演出,现场演出效果很好。

1960年,剧团在甘肃定西专区的各县巡回演出,期间还去过青海省的民和县。1960年6月,剧团以《徐策跑城》一折参加了甘肃省的戏曲调演大会,兰光成的徐策,丁忠道的薛刚,李芬娇的纪鸾英,张建福的三月娇,此次演出得到了大会的肯定,并给剧团颁发了奖状。1960年的上半年,剧团还排演了《宝莲灯》、《三家店》、《石佛口》等本戏。同年7月,剧团又开始赴陕西方向的演出任务,第一台戏是从定西赶到甘谷县,紧接着到宝鸡市演出,越往南走,天气越热,三伏天市民们晚上都在大街上休息。此时洪洞大槐树蒲剧团在宝鸡市清姜剧院演出,当时的大槐树蒲剧团以孙伯友、李宝兰、邢全玉、闫友发等为主要演员,还有原山西省大众蒲剧团拉板胡的李子云(小名三虎)也在此团。我特意观看了大槐树蒲剧团的《十五贯》、《会孟津》、《失皇印》等戏,当时的冯文良也就20来岁,已经担任主要角色,《失皇印》的生角,《会孟津》的殷破败等,还演了新排的《港口驿》,我没有看。兰光成是孙伯友的弟子,他看了大槐树蒲剧团的《港口驿》后,决定给定西剧团排演此戏。

同年8月,剧团在安口窑排出了《港口驿》,由兰光成担任导演并主演,在剧中扮演海瑞一角,吴月素由小旦演员闫彩霞扮演,胡宗宪由丁忠道扮演。同时该剧也是我人生第一次担任打板任务的,当时的我参加剧团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基本没有怎么打过板,只是马永祥老师给学生刘如意、杨改娣、李拉朵排的《断桥》一折是由我打板的,虽然带乐排过几次,但还没有正式公演。那天早上,大家都在练功,剧团的生活队长李子和吹哨子,集合全团看学生排练《断桥》,中午紧接着就宣布《港口驿》的角色分配,由我担任打板。我当时还很胆怯,连折子戏都没有打过,这样一本大戏,心里总是有些犯嘀咕。排戏时用心听导演阐述每个动作的大小家伙点,当时没有音乐设计,全剧的曲牌、唱腔、舞蹈等都是由兰光成导演总体把关。此戏排出后,直接就进入了甘肃平凉市的人民剧院和新陇剧院演出。在平凉人民剧院第一晚的演出剧目就是《港口驿》,我把全剧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脑子里反复过了好多遍,演出过程中谨慎小心,基本上完成了演出任务,剧团领导很高兴。不过散戏后,我还是向兰光成老师多次请教,老师指出了我的不足,这对一个不到一年的学生来说,收获是非常大的。

随后,剧团从平凉又转到陕西的乾县、常武、陇县、彬县、兴平、武功等一带演出,在咸阳演出时,景银龙(须生景留根的儿子)也到了剧团,第一个露脸戏就是《白马坡》,他演颜良,随后又演出了《反西凉》、《提刀》等,还和吴春林演出了《挡马》。在兴平演出时,打板师傅王居清、郑爱英、温世运等也来到了剧团,整个冬季就在陕西泾阳、云阳、高陵等地演出,春节就在三原的陂西镇渡过的。春节期间剧团还演出了《渭水河》,马永祥饰演姜子牙,段焕章饰演周文王。

1961年,剧团就从陕西的富平、耀县、庄里路过西安,到临潼、渭南、华阴、华县,直到河南灵宝的文乡、董社、峪灵、五么、桂花、朱阳等地演出,到收麦时就放了假。收假是在运城集合,恰逢晋南专区蒲剧二团在运城演出,当晚看了张庆奎、段绍虞、筱嫒娜、原云龙等名演员演出的《四进士》和解洪平的《反西凉》,第二天又赶到荣河镇观摩蒲剧一团。蒲剧一团的名演员更多,众所周知的王秀兰、阎逢春、杨虎山、筱月来、曹锁元、筱凤兰等都在一团,不过王秀兰离团开会去了,当时《窦娥冤》的窦娥由王秀莲扮演,在荣河看了五场戏,第一天晚场是阎逢春的《周仁献嫂》;第二天白场是筱月来的《黄鹤楼》和筱凤兰、燕玉平、耿愿学等人的《算粮登殿》,晚场是阎逢春、杨虎山、燕玉平的《薛刚反唐》;第三天白场是阎逢春的《出棠邑》和乔杏元、李安华、张有才的《七星庙》,晚场是阎逢春、杨虎山的《赵氏孤儿》。因为定西蒲剧团也演《薛刚反唐》,身为一团团长的阎逢春就把戏里的各个角色一对一的给定西团传授,乐队让车林娃、车太娃、刘满喜给定西剧团的乐队传授曲牌和技巧,这些传授都是在荣河镇早上和中午开戏前进行的。荣河镇演完后赴孙吉,为看《窦娥冤》我们也赶到了孙吉。因为《窦娥冤》电影刚拍成,大部分人都还没有看过咱蒲剧的电影《窦娥冤》,在以前蒲剧演的都是《六月雪》,我没参加剧团前就看过阎逢春、王秀兰的《六月雪》,当时王秀兰怀孕,只演前半本,后半本由王秀芳饰演。到孙吉的第一个晚场就是《窦娥冤》,加演的《黄鹤楼》由曹锁元演周瑜,舞台版的《窦娥冤》角色和电影的区别是王秀莲的窦娥、秦翠兰的蔡婆婆、任其亮的张驴儿,其余角色都和电影一样。

定西剧团收假后从三门峡往东演出,观音堂、千秋、义马,直至渑池。在这期间剧团赶排了《窦娥冤》,还是让我打板,曲牌唱腔都是照搬蒲剧一团的。闫彩霞的窦娥、兰光成的窦天章、段焕章的桃杌、杜引娥的蔡婆婆等。剧团由河南又往西走,经太要、潼关、华县、下庙、大荔、恙白等,一直到秋季才回到定西。这一次在外地的演出长达一年多,剧团收入也好,关键是剧团的演出质量提高了很多,给专署领导汇报演出后,领导很满意,兰光成也被提拔为业务团长,当时生活还是困难时期,副食品一般还买不到,而闫彩霞、兰光成都还有政府的中午优待(即平价能购买的食品)。

1961年冬季,老艺人王万华来团排出了《彩楼记》,此戏是从万荣蒲剧团移植过来的,唱腔场次和万荣团的一模一样,由闫彩霞、王英杰主演。

1962年上半年,剧团到定西地区的各县下乡演出,到5月份才回到定西,那一年政府有个回乡非转农的政策,记得孙顺成、周雪芬、李芬姣等离开了剧团,王兆云、吴莲莲来到了剧团。由王兆云和吴春林任导演,移植了临汾蒲剧院青年团的《白沟河》。下半年,剧团就在临洮、靖远一带演出,在靖远,王兆云还执导排出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此剧演出后还轰动一时。冬季,剧团进入了兰州市,相继在几个大剧院进行了演出活动,当时定西地区有三个剧团,两个秦腔团,一个蒲剧团。文化局将三个剧团合并成一个大团三个演出队,即秦一队、秦二队、蒲剧队。文化局把秦腔一队的名演老艺人付荣启调入蒲剧队为业务副团长,此人是甘肃省有名的男旦演员,和蒲剧的筱兰香一样,都是同时期的红极一时的名演员。在兰州演出时,因为他名气大,还演出了蒲剧《花田错》,带有吹火特技的《鬼怨》,还有《拾玉镯》的刘媒婆。在兰州演出时,崔海棠(王天明夫人)也来到团里,串演了《花田错》《游花园》《拾玉镯》等戏。

1963年开春后,剧团又从陕西、河南、山西,巡回演出了一大圈。在兴平时,大团部把秦腔队的学生张菁、王桂兰、罗秀芬、米克仁、林生五人调到了蒲剧队,从三门峡过黄河到夏县,演了没几场就放了麦假,收假是在安邑。曹银凤(曹福海的女儿)进了团,也演《花田错》等戏,姚全福带的谭文丙也到了剧团,演出了《淤泥河》。整个夏季就在运城、临猗、永济一带演出,高建华(歪嘴胡子生)就是在开张镇加入剧团的,高建华戏路宽,嗓子好,须生戏大部分都能演。1963年冬天剧团回到了定西。

1964年,上级要求剧团自编自演节目,剧团还到靖远县下乡体验生活,最后创作了个剧本,参加了甘肃省现代戏自编自演汇演。到了六七月份,剧团还分了两个队下乡演出,一个赴通渭一带,一个赴榆中一带。在这期间,甘肃省举行现代戏自编观摩演出大会,定西由秦一队参加演出,蒲剧队和秦二队抽人参加观摩,蒲剧队抽了三个人,有我和王英杰、闫彩霞,在兰州待了40多天。大会期间,董巨虎来到团里要演《反西凉》,说打板的不行他不演,我团的徐西珍团长跑到兰州向观摩团说明了情况,把我叫回定西给董巨虎的《反西凉》打板,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肯定。随后我们又到观摩大会观看了甘肃省京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回到定西后,马上就开始排演此剧。上半年,平陆团的丁高升也到了定西团,演出了《贩马》《观阵》《杀驿》《黄逼宫》《出棠邑》等戏。《芦荡火种》排出后不久,上级就来了个文艺大整风,古装戏从此就不让演出了。剧团在文艺大整风运动中把有问题的人和没有手续的人都清理了,当时剧团就只剩下40来个人。又从山西调来了张燕云、刘振江、蔚兰萍等人,赶排了《结亲记》《血泪仇》《掩护》《双教子》等戏。

1965年春季,剧团到会宁、靖远、临夏、临洮等地巡回演出。这时期定西剧团经过1964年的文艺大整风后,人数是最少的了。后刘双吉(永济虹光剧团的原团长,兴字娃娃班出身)和定西地区的领导挂上关系后,回山西为定西剧团招来了20来个人,演员组里有梁爱芬,张小虎,张昌焕,郭凤英,常灵仙,李淑玉,景银龙,李青兰,薛成玉,吴春林,杨保仓,刘双吉,刘安生,王广法,曲文典。乐队有王居清,谭文焕,李文隋等,剧团人数一下就60来个了。随即就排了一本《雪岭苍松》。到了下半年,剧团抽了20来个人参加定西地区组织的社教团去锻炼,其余的人赴会宁等地下乡演出。

1966年,省上又是自编汇演,文化局专门组织的创作组,6月,蒲剧团以白凡创作的《校园劲松》参加汇演大会,在汇演期间就开始学习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运动。定西剧团是国营编制,人员都是按干部对待,跟上社会的大潮流搞起了轰轰烈烈的运动。

1967年除了闹革命,还要抓生产,两个战斗队都排出了《白毛女》,定西社会上开始了大武斗,在这样的局面下,剧团还排出了一本《槐树庄》。

1968年搞大联合后排了《奇袭白虎团》和《沙家浜》,下半年响应“知识分子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号召,剧团到榆中县的小康营公社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一年基本上在定西,当时什么戏都不能排,只能演一些小节目,依稀记得我团还排出了一个歌剧《革命的梆声》,由王占鳌担任主演。

1968、1969两年剧团基本上没有演出任务,能演的戏就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和一些小节目。1969年的冬季,地委又让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蒲剧队到定西县的符川公社.。这次时间长,到1970年的5、6月份才回到定西,地委做出决定,四个文艺团体合并一起,名为定西文工团。实际上是不要蒲剧团了,蒲剧团只保留了王占鳌和我两个人,其余人员当地安排了一部分,一部分留待安排,就在此时稷山蒲剧团和襄汾蒲剧团得知消息,就派人到定西接人,稷山蒲剧团接走了闫彩霞、姚克俭、杨改娣、孙四祥、刘如意、李淑玉、谭文焕、徐西俊、张全锁、杨做员等10人,襄汾蒲剧团接走了梁爱芬、王英杰、吴秀芳、景银龙、李青兰、刘振江、蔚兰萍、徐西珍、王正来、李文隋、王广法、白凡、陈克运等13人。这个时候我正在探亲期间,等我回到定西,他们已经奔赴新单位。文工团的领导催我去文工团上班,襄汾剧团也催着叫我,我想着不能错过回山西工作的机会,最后就去了襄汾蒲剧团。剩下的人员,政府也安排不出去,就留在了秦剧队,王居清、李增安、段罗斌等都在其中。后来甘肃省有个政策,凡工龄10年以上的职工解决儿女、妻子的工作,王居清和李增安都是四个孩子,都在那里安排了工作。李增安的长子李顺合现在是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2017年我们原定西剧团的老同事应邀去定西聚会,李顺合带我们把现在的定西畅游了一番,为我们举行了招待会。他说演艺公司的名字“百花”就是定西蒲剧团的前身“百花剧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