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一年最好的张艺谋)

那是1992年,42岁的张艺谋看到了一篇叫《河边的错误》的中篇小说,他想把这个充满着荒诞与暴力的故事拍成电影,于是联系到了那个叫余华的年轻作家。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作者,他要求看余华的所有创作,余华就把刚打出清样还未出版的《活着》拿给他看,看后张艺谋改变了主意。

一年多以后,这个世界上就多了一部叫《活着》的中国电影。

张艺谋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一年最好的张艺谋)(1)

我总看到有影评者在争论到底哪部作品算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最佳,《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这部《活着》似乎是出现频率最多的,无论换了哪张口来评判,似乎都脱不出这几部作品。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也不可能有个话事人来个最后评判。但这个争论本身,就足以说明《活着》这部电影的分量。

虽然《活着》采用的是纯现实主义的手法,但并不是说什么照直了拍就一定有好的效果,需要很多细节,才能又准又简练的表现人物性格,下面举个例子:

葛优饰演的徐富贵是个一眼便知的纨绔子弟,但光有葛优那副没骨头的扮相,并不足以把人物性格立起来,这时候需要细节。在富贵和龙二赌钱输了之后,又照旧把帐记上,这时候富贵拿笔在账簿上签字,他说了这么两句话:

张艺谋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一年最好的张艺谋)(2)

张艺谋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一年最好的张艺谋)(3)

他只有在写欠条的时候才能难得写两个字。这个小细节也就1分钟,两句台词,不到20个字,但传递了多重的意思。一个不学无术、欠债无数的纨绔子弟形象一下子就在观众心目中立起来了。而且这时候观众有一个自然的预期——“他要把家败掉”。两句话就有这样的效果,怎能不为老谋子点赞呢?(当然,芦苇老师的剧本也是大大的功劳)。

再就是对于伏笔的营造。一个好故事的关键情节点,不会只出现一次,在一些大转换上需要精心的铺垫,观众才不会觉得假。比如皮影戏这个细节,一开始是说富贵能唱两口(有这个底子),接下来是家败之后,龙二才把皮影戏的道具给了他,然后他当上了皮影戏艺人,这就非常的顺畅。如果没有一开始的铺垫,突然龙二对他说:“你以后就演皮影为生吧”。这就是不够顺畅。

还有个更明显的例子。春生为什么一开始对汽车那么情有独钟呢?

张艺谋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一年最好的张艺谋)(4)

这个细节埋在影片的第30分钟,到了第80分钟,这个伏笔爆发出了力量。春生开的汽车出事故要了富贵儿子的命。

张艺谋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一年最好的张艺谋)(5)

这时候观众脑子里会条件反射般的回想起来:哦对,他以前说就喜欢开汽车。即使没有表现春生这个人的遭遇,观众也一定能脑补到他就是因为开汽车,所以参了军,然后胜利后回来当了干部。这些细节如果是一个拙劣的导演,可能需要一大篇去铺陈,但这里没有。一个草蛇灰线的伏笔,加上给观众的留白思考空间,搞定了。

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细节,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里有个感慨:“有力”和“用力”,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有力”是台词或者画面给人的最直接冲击,比如黄宗洛老爷子在富贵把房产全输掉,在房契上按手印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

张艺谋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一年最好的张艺谋)(6)

这句话没有任何高大上的地方吧,就是普通的一句话,但一旦结合了当时的情景,就显得非常的有力。

不光是对白,不说话也可以很有力。比如富贵一贫如洗之后,上街摆摊卖东西,但他的嘴好像上了拉链,因为他前几天还是个贵公子,现在,他是实在张不开口叫啊,就那么楞楞地看着人来人往。

张艺谋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一年最好的张艺谋)(7)

那再来看看什么叫“用力”。这里还要把《长城》再拉出来几秒钟,里面有一段呆萌和景甜的对话,景甜说她们的战斗精神来自于“信任”,这是整个故事的关键点,看得出景甜都要把后槽牙都咬碎了,你不能说她没用力,但其结果,却是无力。

我非常仔细的又看了一遍《活着》,还没发现哪一句是用力而无力的废句,杰作就是这样的点滴堆垒出来的。

还有就是人物的表演。我去过几次片场,每次的表演,特别是关键的点上,导演和演员沟通的时间会很长,几十秒的戏要沟通一两个小时是常事儿。我所说的导演中心论并不是贬低演员,导演是个好厨子,那也得食材本身优秀,才能做出一盘好菜。导演就像个导师,可以尽量挖掘演员的特性。

这部戏的每个演员,包括那些配角甚至是群演,都非常的到位。葛优把家败了的那天晚上,他一瞬间变成了穷光蛋,走出茶楼的门口,葛优脸上出现了很诡异的表情,说不清楚是哭还是笑,这段戏也就几秒钟,但那一刹那,让人有触电的感觉。

张艺谋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一年最好的张艺谋)(8)

这种荒诞与悲伤相混杂的情绪,被导演和演员合谋给逼了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在创作一个东西的感觉啊。

当然,还有风华绝代的巩俐。那场凤霞死去的戏,真是泪如雨下。那时候的化妆真是好,你就觉得巩俐是那个年纪的女人,毫无违和感

张艺谋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一年最好的张艺谋)(9)

对于蒙太奇的运用,这部《活着》也是教科书一般的精品。明显可见的蒙太奇往往被用在段落间的转场,用的好可以非常出彩,同时又不打断观众的情绪。比如这个解放军用刺刀挑起皮影的镜头,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棒。除了要转到下一个场景,还有些不可说的意味,是什么我就不说了,需要自己品品。

张艺谋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一年最好的张艺谋)(10)

还有一些镜头设计,很别致。比如唱着唱着,一把刀就刺了进来,音乐嘎然而止。

张艺谋是怎样的一个人(那一年最好的张艺谋)(11)

除了赵季平牛逼的BGM烘托气氛,全片都没有故意抒情的环节,没有哪个地方有故意要感动你,但就是这种默默的讲述,故事被又尖又冷的现实推着向前走,毫无矫情与自我陶醉之处

我是看了余华的书才看的电影,余华的那两本大部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我曾经非常的喜欢,余华的讲述平静到近似冷血,虽然故事很惨,但却非常的好读,基本没有给读者设置什么阅读障碍。

比起小说里几乎全死光了的结局,电影还是温暖了不少,我对这种处理非常喜欢,否则真是要心塞透了。我甚至希望凤霞都不要死,她应该被救过来,然后继续过着无声但幸福的生活。

总有人争论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区别,那《活着》是一部艺术片还是商业片呢?我更喜欢把它当作一部商业片来看,因为它对观众友好,没有什么让你猜来猜去的东西,直接而有力,同时如果你愿意琢磨,也能挖的下去。

孤芳自赏其实是容易的。雅俗共赏?难矣哉!

哎,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篇东西,就是觉得不写出来心里不太舒服。我不会说张艺谋的选择是“堕落”(我也没这个权利谁认识我是哪根葱),但我奇怪他好像把路给正好走反了,我一直以为年轻的时候都会喜欢拍一些刺激的、赚钱的、吸人眼球的东西,然后功成名后就会从心而做,但现实好像正相反。

如果《长城》是1994年的,而《活着》是前几天才上映的,那该多好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