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毕业生何去何从)

毕业生去向里考研成了大头22考研报考人数狂飙到457w,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毕业生何去何从)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

毕业生去向里考研成了大头

22考研报考人数狂飙到457w

预计23考研报考考生不低于520w

考985等名校的人占比最大

考研究竟要非985不考还是稳中求胜

为什么都在考名校?

之所以是名校,不论是软条件还是硬条件,都非常诱人:软条件来讲,学界大佬对考生的诱惑不言而喻,硬条件名校充足的科研经费,优秀的实验环境,都让人难以忽视。

其次,研究生招生人数持续增加,名校毕业生就业后更具竞争力,薪资更高,加上社会对名校的认可度等原因,使许多考研同学有很强烈的名校情结

逆天改命

许多同学觉得:考研是「第二次高考」,是另一次可以改变出身和最终学历的机会。高考没能成功考上名校的遗憾,和因为普通高校毕业生身份带来的桎梏,都会大幅度缓解。

就业环境

相当数量的考研人,目标就是通过一个名校的学历,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找工作时更有优势。而目前的就业环境很现实,名校毕业的研究生确实更有竞争力,扎堆报考名校也是无奈之选。

随大流

"大家都考名校,我也得考名校,不然没优势"

许许多多的同学就这样被裹挟着选了名校,如果比室友报考的院校档次低,那多没面子!

名校竞争多激烈?

或许激烈并不足以描述名校竞争的现在,惨烈才能真实的反映现状!

飙升的录取分数线

报考人数扎堆,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录取分数线。大部分热门专业都开始了神仙打架,比如大热的新传和金融专业,考到400 甚至还要调剂。

二战接着卷

考研人曾经戏言“一战打基础,二战985,三战清北复,四战命题组”,但现在却成为了一种现状,随着二战的开始,将自己的目标提升一个档次,方才不负2年的努力,且二战考生因为已经经历过一年备考,备考经验要比应届生丰富,他们的加入也让名校考研竞争更加激烈。

要知道考研初试本身,对于应届生和往届生是完全平等的,在知识的积累方面,应届生是有一定的劣势的。

逐年增加的推免比

近几年各高校推免生源,也就是保研生源比例有增加的趋势,甚至有些学校推免比例达到了一半以上,留给参加统考学员的机会越来越少。

哪些院校扎堆报考严重?

北上广深

地理位置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211及以上的学校热度相当高,极其容易扎堆报考。

看似报录比高的学校

许多学校招生人数很多,但招生多的后果就是看起来上岸简单,大家都来考,比如许多学校的专硕专业。

有网红属性的学校

被过多宣传的学校也极其容易扎堆报考,比如一些江南的学校有独特的校园风貌,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校被人翻出,或者是一些白名单院校。在知乎、贴吧、公众号、微博的加持下,这些学校和专业,马上就变成内卷大热门!

考试科目简单

考的科目简单容易被扎堆(同样可参考近两年的专硕情况)。

这个经常被忽略的重点?

许多同学选择目标院校时,会去看学校的招生人数、报录比等数据,但有一个常被考研人忽略,但又很重要的问题:

这个学校是否保护一志愿。

所谓保护一志愿,就是学校优先录取一志愿同学(即使没满要调剂也会优先复试一志愿)。

举个反例

某学校(不点名了)今年不保护一志愿,招59人,一志愿50人过线,放调剂199人,总共249人一起复试,复录比1:4,最终刷掉了39个一志愿。

遇到这种学校,还不如直接刚一线985!

择校先看本质,后谈情怀

高考已经结束,那高考和考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想过没?

高考,努力备考,只要努力,虽然学校有好坏强弱,但大部分人都能读大学。

而考研,拼命备考,则是有书读和没书读的区别,并且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四分之三的同学落榜,没上岸的才是大部分。

所以,如果你选择了考研这条路,请看清以上的事实后,再谈情怀梦想

努力考一个热门学校,考高分了,最后也可能没书读,而那些考得不一定高分但正好学校不热门,反而有书读,这是考研最大特点之一。

考研择校大于努力这句话,也是许多考研党经历过考研之后的感慨。

高考只看成绩,而考研实际上本科出身、专业、本科成绩、项目、甚至竞赛、科研经历等,都是能拿得出手的筹码之一。

考研这件事,并不只是高分就行,考研里高分被刷,并不在少数,尤其是今年。

哦对了,还有明年、后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