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名字由来(被称为红色摇篮的井冈山)

井冈山,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后被尊为中国红色革命的“天下第一山”。这里的很多地名因红色文化而享誉海内外,小编特意搜集整理了一些分享给各位读者。

井冈山名字由来(被称为红色摇篮的井冈山)(1)

井冈山:井冈山之名源于“村”,清朝初年,有位姓蓝名子希的人为避战乱,迁徙到五指峰下一块小平地安家立寨。由于这里四面环山,地形好像一口井,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客籍人称溪为“江”,遂名此地为“井江”。因村庄依山向江建造,这村子也就叫作“井江山村”。后因客籍人口音中的“江”与“岗”谐音,又把这个村子称为“井岗山村”。尔后,又有黄氏迁居此地,居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村子不是建造在山头上,而是建在山脚下,就把“井岗山村”的“岗”字去掉了“山”字,称作“井冈山村”。于是便有了“井冈山”这个地名。此外,井冈山之名也与“绿林人物”有着紧密联系。辛亥革命至北伐战争期间,不少散兵游勇结成小股“绿林”,白天匿居山中,晚上窜至附近县城抢劫官家富户,自称为“井冈山”。随后,又有世居山上的王佐等人集聚武装,常以劫富济贫为名,下山“吊羊”(即绑架)。方圆百十里的富豪人家谈虎色变,也称他们为“井冈山”,虽带有几分倔强“野性”,但“井冈山”的名称从此也就传开了。

龙市:龙市是历史悠久的古镇。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村民萧奇美从吉安宣都峡石下园砻头洲徙此立基,以故地名命此地,亦名为龙头,后随集市的发展称龙头市。

茅坪:茅坪位于黄洋界东北面的山脚下,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茅坪地名的由来是:当地地势高低不平,方言称“冇坪”,后演变为茅坪。

茨坪:茨坪是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此处本没有地名,据传,唐末,一位王姓农民自北方迁徙到此,在这里栽种了一片柿树,柿树长大结果后,这里便被人称为“柿坪”。某年柿子成熟期间,一伙强盗起了歹心,来抢劫柿子,可被王家人打走。强盗大怒,夜深入山纵火,将柿林烧毁。此事过后,王家人离开了此地,这里也就长出了许多芭茅草,人称柴坪。南宋后期,一位叫李仁可的青年,携妻儿来到柴坪。开始也许是收拾荒林中前人遗弃的棚舍安顿下来,采果猎兽维生,然后再结庐而居,开荒种植,围栏养殖。自此,李氏在这里垦荒创业,繁衍生息。李仁可并非乡野村夫,而是饱读诗书之士。时值南宋朝廷风雨飘摇,李仁可获得过科举功名,可在乱世中入仕无望,只得在这“世外桃源”自食其力,修身养性。但是,李仁可并未放弃“修齐治平”的理想。故而,在耕作之余,他积极教导后代,次子李华甫果然考取功名,柴坪因此更名仕坪。因“仕坪”百姓多用芭茅、树皮盖屋顶,而古时用芦苇、茅草盖屋顶即叫茨,于是李氏又将“仕坪”叫做“茨坪”。

古城:原名升乡寨,位于井冈山市东北部,以驻地古城得名。元至顺初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境内古城为县治所在地。

新城:位于井冈山市西北部,以驻地新城得名。自元至正十三年(1353)至1933年,境内新城(古名雅冈)一直为宁冈县治所在地。

鹅岭:鹅岭位于井冈山市中部,原是井冈山的一个乡,后被并入柏露乡。鹅岭从脚至峰顶,有一条古人精心修筑的石板道,九曲十弯,盘旋而上。当攀越“通仙险关”后,迎面便是拔地千仞的玉笋峰二竿,其状如鹅,“鹅岭”“鹅山”便由此得名。鹅岭因山形似鹅,秀润如玉,故又称玉鹅岭,为井冈山著名景区之一。

睦村:睦村位于井冈山市西部,是井冈山的“西大门”,是吉安和井冈山通往三湘大地的重要门户,与湖南省炎陵县沔渡镇省际交界。睦村乡,因驻地睦村而得名。据传,此地古时森林茂密,遍布全境,因名“木邨”。后因龙、刘、王、谢、朱、谭、侯等姓杂居,人丁繁衍,纠纷时起,为期众姓和睦相处,更名睦村。

黄坳:黄坳位于井冈山市南麓,是井冈山通往港、澳、粤省区的大门,黄坳是纯客家人乡镇。清朝初年时,有黄姓人从广东迁徙到这居住,因为没有田地,就把身上穿的黄棉袄(有的书上写就是官服)换来田地,从此在这生根发芽。建起村来以后,就用“黄袄”命名了村子,后来因为这个地方多山垇,加上字音相同,所以就写成了“黄垇”,后来又改成“黄坳”。

下七:下七原是井冈山的一个乡。明末清初,王姓从广东迁居此地建村立籍,因此地有一溪流,原盛产鱼虾,人们便称此溪为“虾溪”,后因字音的演变,遂写作“下七”,沿用至今。

长坪:长坪原是井冈山的一个乡。传说在明朝末年,有一将领黄世标从此经过插草为标,率众军在此开垦,长坪乡由此而来。清朝初年,相继有邹、卢、林等几十个姓氏由广东、福建等地迁入此地。

拿山:拿山是井冈山的北大门,以立基者誓言,要将其定居的南、北两山狭长荒地开垦耕耘而得名。

步云山香包垅:步云山位于茅坪镇,该山两旁山脊起伏,夹峙着峡谷,峡谷宛若古代女子身佩的香包,故名香包垅)。

乔林:原为桥岭,后谐音为乔林,位于井冈山北面的黄洋界脚下大陇乔林村。

雷打石:雷打石位于茨坪西南面的荆竹山,因有块被雷电击破从山上滚落的巨石而得名。

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位于井冈山大小五井西北,距茨坪约17公里。关于黄洋界名字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在黄洋界海拔1340多米的山岭间有一条五里横排的分水岭,是黄姓、杨姓的分界地。井冈山小井、中井的村民多姓黄,原宁冈县的源头、井水背的村民多姓杨,当地村民称这条分水岭为“黄杨界”。另一种说法:由于黄洋界一年中几乎有3个季节弥漫云雾,犹如汪洋大海,加之这里属于万洋山的分支,又名“汪洋界”。不论这两个说法哪个是实,但“黄洋界”现在的地名,是当年毛泽东起的,并与黄洋界保卫战有关。在那次胜仗后,毛泽东写下《西江月・井冈山》,其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一句,毛泽东将“黄杨界”与“汪洋界”的称呼整合在一起,用名“黄洋界”。至此,这里有了“黄洋界”的名称。

朱砂冲:朱砂冲是井冈山通往遂川、赣南的要道,因悬崖峭壁中流出的朱砂色的泉水而得名。传说很久以前,这一带的穷秀才没钱买墨,发现此处朱泉,就用这朱泉来写字,作为启蒙学生的描字帖,因此朱砂这名也就这样传开了。

龙潭:龙潭是井冈山市下七乡上七村一个村民组,此地有一溪水流到此形成潭,由于水清而秀,为雅化此潭,故取名“龙潭”。

五雷仙:五雷仙是拿山一带历史久远的古仙场。相传在南北朝太安年间(456-460),先人为祭奉天上五个雷神之一的康天君(又名康天怀),在五雷仙的上横排山头上,建有道观。数十年之后,有两名来自赣州的勘舆师在此地新立道观,将上横排的宫观移到栋坑。康熙年间,五雷仙曾毁于战火。1997年农历4月初,张冬才、张正生、张永明等人发起并主持重建五雷仙场。

注:本文系【漫谈丛笔】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