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大寨 在哪(郭凤莲从农业学大寨)

郭凤莲,1947年9月生于山西昔阳,山西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党总支书记。从“农业学大寨”的“铁姑娘”到“大寨学全国人民”的领路人,郭凤莲与大寨的命运始终紧紧相连。

“农业学大寨”,这句口号响彻20世纪60、70年代。这句口号诞生的时候,16岁的郭凤莲已经在大寨的山梁上填沟造田,苦干了两年,成为“铁姑娘队”的队长,而她的父辈们则已经这样干了10年。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地处太行山腹地。贫穷、饥饿,是太行山腹地一方乡民的集体困顿,而大寨人想靠自己密布老茧的双手打破这个困顿。

农业学大寨 在哪(郭凤莲从农业学大寨)(1)

大寨铁姑娘——郭凤莲(大寨供图)

郭凤莲:“白天修土地,晚上回来修房子。那个年代也没有想到我们要收入多少钱,只想着我们好好干,完成国家的统购任务,剩下的粮食可以填饱肚子,还可以通过卖给国家粮食,把钱拿回来以后能买个衣服。”

他们成功地在青石板上造出农田,他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的大寨精神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影响了整个中国。其间,郭凤莲也由“铁姑娘队”队长变为党支部书记。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富裕”的愿望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郭凤莲:“我当时想,大寨要走一条富裕的路子,但是怎么富裕却没有方向。还是从农业,种好粮食、多打粮食、给国家多交收统购粮,通过粮食来挣钱。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搞副业,因为不让搞,搞副业叫资本主义。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多打粮食。”

“如何面对掌声的戛然而止?”

两三代人的苦干,山梁上造满了梯田。1978年,大寨卖出30多万斤玉米,每斤8分钱,一共只收入2万多元。这一年年底,作为中央候补委员,郭凤莲列席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业学大寨 在哪(郭凤莲从农业学大寨)(2)

郭凤莲在田地与村民交流(大寨供图)

记者:“您当时是一个茫然的状态吗?”

郭凤莲:“当时对改革开放理解不了。在这之前轰轰烈烈地学大寨,三中全会一开,一下子对大寨有一些其他的评论。所以我感觉好像是不是干错了,还是犯了什么法律了?”

农业学大寨 在哪(郭凤莲从农业学大寨)(3)

大寨村“两委”考察学习(大寨供图)

记者:“那天开会的时候已经有这种感觉了吗?”

郭凤莲:“有了,公报出来以后就开始‘解放思想’,检验‘真理的标准’报纸社论出来了,副版上就提了‘学大寨’‘学大庆’怎么学错了。”

记者:“您当时意识到了大寨这种模式和改革开放……”

郭凤莲:“我意识到有一点转折。我当时是第五届人大的常委委员,人大常委会的会议上,有些委员代表有很多不统一的议论,而且也折射到了大寨、折射到学大寨这个事儿上。我当时是不可以多发表意见的,就只是听。”

记者:“您心里担心或者害怕吗?”

郭凤莲:“不害怕,怕啥?我们也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感到可能国家政策有一个大的变化。”

代表昔日光荣的大寨,如何面对掌声的戛然而止?靠集体力量“改天换地”的人们,如何面对失去“集体”的局面?1978年,小岗人冒死在契约书上摁下红手印,到1982年,全国95%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剩下的5%里,包括大寨。

郭凤莲:“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也是在慢慢走这条路。大寨其实原来不想放这个土地,因为老百姓不接受,为什么要把土地放下去?这个工作不好做。”

原来,大寨人是“上面提出九十九,我就能干出一百一”。当时,郭凤莲和大寨人难以理解,集体利益至上的家国情怀和浑身干劲怎么就用错了地方?很快,她被调离大寨,虽然她的心还一直牵记着那里。

郭凤莲:“离开大寨,我还想那么多干啥呀?我只是担心大寨改革开放的工作上不去。我后来经过县里面那个公路段,看到大寨没有一点点变化,也感到大寨有点落伍。”

“大寨好像还在10年前徘徊”

一别大寨11年,再回来,大寨好像还在10年前徘徊。

郭凤莲:“没有想到大寨成了这个样子,破破烂烂的,人们的生活也比较穷。集体经济很薄弱,基本上没有了。”

1991年,再一次担任村支书的郭凤莲对“富裕”的实现路径有了全新的认知。

郭凤莲:“1991年底刚刚回到大寨,1992年民政部召开了农村先进书记的会。当时民政部对大寨还是一片热心,让我来开会,我就感到有一点抬不起头。一说你的收入是多少?人家都是几千万、上亿,我呢?连几十万也没有,人家问的时候都不好意思讲,非常尴尬。当时我就暗暗下决心,我要不发展,就没脸再回到中国农村的舞台。”

郭凤莲说,哪怕巅峰时的大寨,村民每人每年也只是过年分到一斤半小麦,剩下的要卖给国家。大寨成为典型,不是因为生活水平多高,而是因为村民们淳朴实干的精神和不折不扣的信念。有这颗初心,大寨还会站起来。

郭凤莲:“1992年春天,我带着大伙儿到其他几个先进村去看了看,回来以后老百姓都想富、都想变。而且大寨人还有一种精神,你只要有路子我就走,你给我方向和目标,我就要朝这个方向和目标去发展。”

郭凤莲和大寨人又拿出了当年在青石板上修梯田的劲头。

郭凤莲:“我就带着大家,我自己的钱花出去,没有路费,我就去找朋友借一点。出去以后就找项目、找资金、建工厂、办企业,红红火火那么几年,大寨就发生了变化。”

几年的时间,“大寨”从政治的典型变成市场化的品牌,在合资创办的企业中,仅“大寨”这两个字,就给村子带来25%的企业股份。

农业学大寨 在哪(郭凤莲从农业学大寨)(4)

郭凤莲作为山西代表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大寨供图)

郭凤莲:“现在我就感到稳下来了,稳定了。转型发展虽然也有影响,经济有一点下滑,但是基础条件已经都摆好了,设施都完善了,压力就小了。现在就是顺顺利利地转型,稳步地前进。”

走一千里路,挑一万担土,从青石板上生生拢出田地的日子犹在眼前,往日热闹喧嚣的掌声和口号却渐渐淡远。当年种着麦子、玉米的梯田如今退耕,种上了核桃和大枣。当年的铁姑娘如今也年过古稀。但郭凤莲脸上仍然时时洋溢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旺盛生命力,她说这个生命力也是在青石板上磨出来的,大寨人都有。

“今日大寨,让守业者看到希望”

今日大寨,让守业者感知安稳,也看到希望。

农业学大寨 在哪(郭凤莲从农业学大寨)(5)

2008年奥运火炬手(大寨供图)

郭凤莲:“老年人养老金都有了,幼儿园都建起来了,学校条件也都好了,现在大寨的基础条件确实挺好了。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怎样把旅游事业再发展起来、打造起来,把大寨产品的品牌打造起来,这两项打造起来以后,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路径。”

农业学大寨 在哪(郭凤莲从农业学大寨)(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