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学术争鸣58篇不够)

——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 李洪文,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故事背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学术争鸣58篇不够)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故事背景

《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

——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

▓ 李洪文

【(第七季)作者序言】

2021年1月20日至26日、5月14日至24日 、7月18日至31日、9月4日至13日、11月29日至12月10日,2022年3月16日至3月26日,《都市头条》《今日头条》等连续刊载拙作《<西游记>作者究竟是谁?——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第一季九篇、第二季十一篇、第三季十一篇、第四季九篇、第五季九篇、第六季九篇共五十八篇文章。

从《西游记》藏名诗到藏名词,再藏名词赋;从藏姓名到藏籍贯,藏生肖,藏官职,藏生平,藏葬地,藏政见,藏家乡句容,藏道教茅山,再到藏李春芳之忠孝仁善、清正廉洁、安邦定国;从藏“太平宰相”李春芳,到藏“李春芳曾祖句容人”李秀,藏“李春芳父亲”李镗,藏“李春芳之弟”李齐芳和李承芳,再到藏“李春芳之祖”李旭;从藏“宫女太后”李彩凤,到藏“麒麟子”万历皇帝;从藏中华之东海、南海、北疆,到藏西疆之“两界山”;从藏“名”线索,到藏“道教茅山”线索,再到藏“清廉”线索;从藏“清廉宰相”李春芳,到藏“山中宰相”陶弘景,再到藏“贪财宰相”张居正。

循序渐进,从“花果山”影射江苏句容道教茅山,“美猴王”影射“句容籍”“状元宰相”李春芳,“水帘洞”影射茅山华阳洞之“大茅洞”,到“水帘洞洞主”“美猴王”即影射“华阳洞天主人”为李春芳,再到今流行本小说《西游记》作者所署之名“华阳洞天主人”就是“句容籍”“状元宰相”李春芳,而非吴承恩其人。

从藏谜,到影射,到预言,到讽喻,到前后关联,再到“美”“丑”对衬。学术之争鸣,承蒙我中华盛世和四方博学网友之转载激励,令人感动!展现总量已远超1000万人次,尤以第33篇、第57篇、第27篇、第8篇等最受读者青睐,故业余抽闲再续“第七季”九篇以谢四方厚爱。

求真求实,造福后世学人,诚望四海博学不吝赐教。

(五十九)《西游记》第五回“三层高阁”影射道教“茅山派”创始人“山中宰相”陶弘景所建“松风阁”

“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道教茅山有此之美誉。

《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影射江苏句容茅山,见前第22、25、29、41篇)山顶有“仙石”,“洞府”石碣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西游记》第四回又载“强要占我们水帘洞府”。《西游记》中“水帘洞府”就是“秦汉神仙府”之体现。那么,《西游记》中“梁唐宰相家”有没有体现呢?“宰相家”在哪里呢?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以“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为原型(见前第25篇),其住在花果山水帘洞,影射李春芳是江苏句容茅山人,祖上世代是清廉之人,自己是“清廉宰相”(见前第33篇)。

既是“清廉宰相”,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西游记》中少不了要谈“梁唐宰相”,则“梁唐宰相”之“宰相家”在哪里呢?

《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影射江苏句容道教茅山,“美猴王”影射“句容籍”“状元宰相”李春芳,“水帘洞”影射茅山华阳洞之“大茅洞”,而“水帘洞洞主”“美猴王”即影射“华阳洞天主人”为“句容状元”李春芳(见前第50篇)。

本文作者拜望并请教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原中文系主任丰家骅教授(右)(2021.10.4)

原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丰家骅教授《句曲诗综·序言》。

则“清廉宰相”李春芳的茅山“宰相家”就在“华阳洞天”。李春芳《良常胡氏重修谱序》可证:“余承国恩,许归田里,因得与方外之流论养生之术于三茅洞天。既就陶公弘景故趾建玉皇阁,为焚修之所。阁东北五里许,良常仙境在焉。时引故乡父老往来话旧其中。”此中“三茅洞天”即为“华阳洞天”。

那么,《西游记》中的“梁唐宰相家”究竟“藏”在哪里呢?

《西游记》结构宏大,影射和隐喻巧妙。书中的孙悟空以“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为原型(见前第25篇)。其住在花果山水帘洞,影射李春芳是江苏句容茅山人,祖上世代是清廉之人,自己是“清廉宰相”(见前第33篇)。正因为是“清廉宰相”,所以有“官封弼马”。“官封弼马”就是影射李春芳是官家(皇帝)亲封的属马的辅弼大臣(首辅)(见前第26篇)。杀“混世魔王”和“六贼”,就是影射铲除贪赃和奸佞,又影射击败北方抢夺中华(见前第43篇)。“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影射“剿灭东洋倭寇,四海升平”(见前第32篇、第57篇)。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西游记》是“太平宰相”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经国大业”之巨作。

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校《西游记》中有大思想、大智慧、大布局、大手笔、大技法之运用。不仅有李春芳“藏名诗”“藏名词”“藏名词赋”之元素,还有李春芳“藏茅山”之元素。除了藏有“福地”“洞天”“仙乡”“仙山”“道祖山”“方隅山”“石龙山”“海江山”“大灵山”“小灵山”“方山”“丹崖”“大地根”“黄精”“水帘洞”“通海桥”“海眼泉”“茅盈”“三天门”“三清殿”“符”“箓”“咒”“佛道同修”“葫芦”“玉碣”等茅山元素,还藏有道教茅山“宰相家”之“松风阁”元素。

《西游记》第五回“三层高阁”·“大圣偷丹”。

《西游记》中“三层高阁”即影射道教“茅山派”创立人“山中宰相”陶弘景所建“松风阁”。

“三层高阁”,见《西游记》第五回:

好大圣,摇摇摆摆,仗着酒,任情乱撞,一会把路差了,不是齐天府,却是兜率天宫。一见了, 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如何错到此间?也罢,也罢!一向要来望此老,不曾得来,今趁此残步,就望他一望也好。”即整衣撞进去。那里不见老君,四无人迹。原来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这大圣直至丹房里面,寻访不遇,但见丹灶之旁,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大圣喜道:“此物乃仙家之至宝。老孙自了道以来,识破了内外相同之理,也要炼些金丹济人,不期到家无暇。今日有缘,却又撞着此物,趁老子不在,等我吃他几丸尝新。”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

为什么说“三层高阁”就是影射道教“茅山派”创建人陶弘景所建的“松风阁”呢?

首先,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创立人,其所建“松风阁”为“三层高阁”,是道教茅山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

《乾隆句容县志》卷九有“陶弘景传”:

梁,陶宏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幼有奇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时,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惟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束帛,公卿祖道,供帐甚盛,车马嗔咽,宋齐以来未之有也。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吟咏,盘桓不已。沈约为东阳郡守,屡书要之,不至。宏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有亦辄觉。齐宜都王铿为明帝所害,其夜,宏景梦铿告别,因访其幽冥中事,著梦记焉。永元初,更筑三层楼,宏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下,与物遂绝,惟一家僮得侍其旁。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著《帝代年历》,造浑天象。武帝入建康,闻议禅代,宏景援引图识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天监四年,移居积金涧。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大同二年卒。时年八十五,颜色不变,屈伸如恒。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陶弘景“永元初,更筑三层楼”,与《西游记》中的“三层高阁”吻合。又据“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则《西游记》中的“三层高阁”当即为句容茅山“松风阁”。

其次,“老君”在“三层高阁”“讲道”有“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与陶弘景在茅山“松风阁”讲道有“家僮得侍其旁”故事相类。

《乾隆句容县志》卷九有:

“永元初,更筑三层楼,宏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下,与物遂绝,惟一家僮得侍其旁。”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卷二载:

“松风楼在郁冈山。陶贞白先生修真地也。筑三层楼,自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在其下,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其三,茅山有佛道同修的故事。与《西游记》中“佛道一家”故事吻合。

茅山元符宫有为嘉靖皇帝祝寿所建的万寿台,立柱石刻楹联:

“翠巘捧仙台华阳真气;丹崖飞绀殿河上玄风。”

“绀殿”即“佛殿”。“山中宰相”陶弘景即主张儒释道三教同修,据《辞海》“陶弘景条”载:

“创立茅山派……时称‘山中宰相’,其思想就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的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并流。”

“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一句中的“燃灯古佛”是谁呢?

《西游记》中有“佛道一家”思想。《西游记》中老子“化胡为佛”即是明证。《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是“女真人”,当影射道教“慈航道人”,而“燃灯古佛”当影射道教的“燃灯道人”。

这是与《西游记》所倡导的“儒释道同修至仁至善之大道”之理想是一致的。

其四,《西游记》第五回“老君”“丹房”与《西游记》第一回“水火方隅高积土”呼应,与茅山“炼丹”故事吻合。

《西游记》第一回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之词赋中有“水火方隅高积土”一句,其意思是:在句容茅山方隅山用“李真人井水”炼“九鼎丹”。其中“方隅”就是指句容茅山“方隅山”。我在拙作《句曲诗综》255页-256页对此注释有:

水火方隅:此处影射在句容茅山方隅山用“李真人井水”炼“九鼎丹”。水:影射“李真人井”,《乾隆句容县志》三卷:“李真人井:在郁冈方隅洞之东,抱朴子谓此水与太华玉井泉味无异。”《道藏·茅山志》八卷:“李真人井,玄洲真人李明炼丹。在郁冈方隅洞之东。”方隅:茅山方隅山。《景定建康志》十七卷:“方隅山:在雷平山之东北,以三小山相隅故也。昔有人合九鼎丹於此山下,亦有洞室名曰方隅馆。”《乾隆句容县志》三卷:“方隅山:在雷平山东北。下有洞室。名曰‘方源馆’。(《旧志》)雷平之东北,良常之东南,其间有燕口,三小山相对,名方隅。古人常合九鼎丹于此,许幽人在世时,心常乐居焉。(《真诰·稽神枢》)”

2020年8月17日,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茅山道院杨世华住持与作者在崇禧万寿宫。

作者在茅山崇禧万寿宫拜访九霄道人余志成道长。

其五,“齐天府”与“老君丹房”应该相距不远,影射两处均在句容茅山,且李春芳得到茅山道教之“善报”。

因为“齐天府”与“太上老君府”距离不远,所以孙悟空“仗着酒,任情乱撞,一会把路差了,不是齐天府,却是兜率天宫”。因此才有“醉酒”误入“老君丹房”,才有“误偷”“仙丹”的事情。而孙悟空“一向要来望此老,不曾得来,今趁此残步,就望他一望也好”,暗中交代“齐天府”与“太上老君府”层次级别应该相同,且二者相邻不远。且“偷丹”是“无意之举”,不是专门去“偷”的,是“一向要来望此老”的“善报”。所以之后有了“偷”“五个葫芦”的仙丹之举,反而成就了孙悟空成为“五福之人”(见前第39篇)。故此,老君丹房里的“偷”东西,是“有缘人”才有此机缘的。影射“五福齐全”的人,“前世”都偷过“五个葫芦”的仙丹,使《西游记》充满了无限的人生趣味。

“太上老君府”是“炼丹”之地,而茅山自古即为仙家“炼丹”之地。《乾隆句容县志》卷三多载茅山“炼丹”故事:

第一福地·茅山葫芦(崇禧万寿宫·九霄道人)

郁冈山,在小茅峰东北。林木蔽翳,望之郁然,故名。又俗呼为大横山。《名山记》所谓冈山即是。昔李明于此炼丹。

方隅山,在雷平山东北。下有洞室。名曰“方源馆”。(《旧志》)雷平之东北,良常之东南,其间有燕口,三小山相对,名方隅。古人常合九鼎丹于此,许幽人在世时,心常乐居焉。(《真诰·稽神枢》)

抱朴峰,在大茅峰北,相连一高峰,有葛洪炼丹处。

宜东涧,在中茅峰。水甚甘美,虽旱不涸。任真人就东流合丹处。

丹谷泉,在茅山庆云洞。《东山记》云:昔有道人取水合丹,童子易他水,道人识之,由是得名。

许长史井,在茅山玉晨观内。唐尚书徐铉铭:长史舍道,栖神九天。人非邑改,丹井存焉。射兹谷鲋,冽彼寒泉。分甘玉液,流润芝田。我来自西,寻真紫阳。若爱召树,如升鲁堂。敬刊翠琰,永识银床。噫嗟后学,挹此余光。

葛仙翁炼丹井,有二。一在县南青元观。一在抱朴峰。

陶隐居井,在茅山华阳宫前桥东。陶贞白七次丹成,皆中等。神人告以定分,于是服之,遁迹而去。井岁久埋没。政和初,道士庄慎修索而得之。初去三尺许,为瓦井。栏虽破,合之尚全。环刻大字云:“先生丹阳人,仕齐奉朝请。壬申岁来山,栖身高静,自号隐居。同来弟子吴郡陆敬游,其次杨、王、吴、戴、陈、许诸生供奉阶宇。湖熟潘逻及远近宗禀不可具记。悠悠历代,讵勿识焉。梁天监三年八月十五日,钱塘陈宣懋,书。”及见砖甃,又穿数丈,获一圆石砚,径九寸许,列十一趾,涤之,朱色灿然,。又得一鹊尾铜炉,仍于砂石间,有丹一粒,大如芡实,光彩射人,亟取之,遂堕井中。水极甘冷,虽大旱不竭。炉砚藏宫中。

“齐天府”在哪里呢?《西游记》第四回载“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预言李春芳去世之后在茅山上宫右建“李春芳祠”(见前第36篇)。

《乾隆句容县志》卷四有:“李文定公祠有二。一在崇明寺大殿右,一在茅山上宫右。”

茅山上宫右建“李春芳祠”,《西游记》中就有李春芳明确的预言和暗示。

《西游记》第四回载:

悟空大喜,恳留饮宴不肯,遂与金星纵着祥云,到南天门外。那些天丁天将,都拱手相迎,径入灵霄殿下。金星拜奏道:“臣奉诏宣弼马温孙悟空已到。”玉帝道:“那孙悟空过来,今宣你做个齐天大圣,官品极矣,但切不可胡为。”这猴亦止朝上唱个喏,道声谢恩。玉帝即命工干官张、鲁二班,在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府内设个二司:一名安静司,一名宁神司。司俱有仙吏,左右扶持。又差五斗星君送悟空去到任,外赐御酒二瓶,金花十朵,着他安心定志,再勿胡为。那猴王信受奉行,即日与五斗星君到府,打开酒瓶,同众尽饮。送星官回转本宫,他才遂心满意,喜地欢天,在于天宫快乐,无挂无碍。正是:仙名永注长生箓,不堕轮回万古传。

故此“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即预言李春芳去世之后,在茅山上宫右首将为李春芳建一座祠庙。(见前第36回)

茅山上宫右建“李春芳祠”则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仙名永注长生箓”。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著作《西游记》,则“宰相”大名“不堕轮回万古传”。

其六,“第一福地”茅山有“丹房”,而《西游记》中的“仙丹”装在“仙葫芦”里,孙悟空偷吃“五个葫芦”的“金丹”,影射茅山为“天下第一福地”“道家第一葫芦地”和李春芳是“五福齐全”“有缘”人,“自祖述曾,已拜隆殊之典”。

李春芳于嘉靖二十六年考中状元,之后平步青云,洪福齐天,升迁赏赐不辍,光耀父祖曾三代,“五福齐全”从历年敕书诰命中可见一斑:

嘉靖二十九年五月初六《翰林院修撰李春芳父母敕命》,李春芳父亲李镗被封为翰林院修撰儒林郎,李春芳母亲徐氏被封为安人。嘉靖三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学士李春芳父母诰命》,加封李镗为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学,加封李镗妻徐氏为太恭人。隆庆元年二月二十九日《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春芳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诰命》《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春芳并妻诰命》,曾祖父李秀赠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曾祖母陈氏赠一品夫人(“自祖述曾,已拜隆殊之典,由今伊始,尚延悠久之恩”),祖父李旭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祖母王氏赠一品夫人,继祖母王氏赠一品夫人,父李镗加封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母徐氏加封一品夫人,李春芳授光禄大夫,李春芳妻徐氏赠一品夫人。隆庆二年四月初五日《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李春芳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诰命》《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李春芳并妻诰命》,曾祖父李秀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曾祖母陈氏仍赠一品夫人,祖父李旭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祖母王氏仍赠一品夫人,继祖母仍赠一品夫人,父李镗加封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母徐氏仍封一品夫人,李春芳授阶光禄大夫勋柱国,李春芳妻徐氏仍赠一品夫人。隆庆四年六月十四日《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诰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李春芳并妻诰命》,曾祖父李秀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曾祖母陈氏仍赠一品夫人,祖父李旭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祖母王氏仍赠一品夫人,继祖母王氏仍赠一品夫人,父李镗封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母徐氏仍封一品夫人,李春芳授光禄大夫柱国,李春芳妻徐氏仍赠一品夫人。

茅山为“第一福地”,而“葫芦”寓意“福禄寿”,则道教茅山为“天下第一葫芦地”。此处孙悟空偷吃“老君”“丹房”里五个葫芦的仙丹,即影射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前生”原本是天上“五福齐全”的仙人。因为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前世”偷啃仙桃、偷喝御酒、偷吃仙丹、反下天宫之“过错”,被捉住压在五行山下,后来被人间的唐僧救出,与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道西天取经。故“偷吃五个葫芦的仙丹”暗中影射李春芳是“五福齐全”的“谪仙人”。(见前第39回)

其七,“山中宰相”陶弘景之“松风阁”“松风”常见古代文人作品之中。

“白云”与“松风”,代指句曲茅山,典故出自茅山陶弘景。

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答齐高帝诏)》一诗名动天下: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赠)君。

古人诗作多涉陶弘景“白云”。“松风阁”在诗中也常见。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一卷有《松风阁》诗:

此阁宜登临,上有松风吟。非弦亦非匏,自起箫韶音。明月万里时,何必开绿琴。凤皇下云霓,锵锵鸣中林。淳如葛天歌,太古传于今。洁如庖羲易,洗人平生心。安得嘉宾来,当之共披襟。陶景若在仙,千载一相寻。

李孝光《五峰集》十卷有《松风阁》诗:

谡谡长松作人语,开门出听又千回。海潮欲上寒江动,瓦屋微鸣小雨来。不用吹笙随燕婉,如聆广乐上蓬莱。往年曾向三茅听,饷我丹砂满玉杯。

康有为《康南海先生诗集》十三卷有《丙辰十月七日宿茅山陶隐居松风阁怀仅叟侍郎年丈并示勉甫弟》诗:

犹记西湖共月明,画船檀板醉歌声。老年病迹忧之甚,旧事凄凉听未平。喜见重孙得聪令,追思故旧叹凋零。茅山高卧松风阁,南望钱塘秋水盈(闻丈病,忧甚,即欲赴杭。后知病已,乃游茅山)。

康有为《康南海先生诗集》十五卷有《宿茅山之郁冈陶隐居松风阁》诗:

早挂衣冠神武回,避梁不仕隐居来。山中若尚称梁相,贞白先生污甚哉。

“松风”在茅山,诗中也常见。

李德裕《寄茅山孙炼师》有:“何地最翛然,华阳第八天。松风清有露,萝月净无烟。”刘长卿《自紫阳观至华阳洞,宿侯尊师草堂,简同游李延年》有:“萝月延步虚,松风醉闲宴。”邓林《陶通明》有:“华阳三茅仙洞中,凤笙隐隐和松风。”李楙《寄赠华阳洞隐居》有:“安得与君骑两鹿?碧岩深处听松风。”邹浩《赠茅山范道人》有:“蟾辉倒射松风寒,长啸一声山欲辟。”(详见拙作《句容古诗词赋三千首》2018年2月版和《句曲诗综》2020年5月版)

著名军旅作家李伶记者《镇江日报》(2020.10.9)介绍作者四书之“考证华阳洞天主人即李春芳”等书评。

其八,陶弘景所建“松风阁”,代有传承。

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创立人,其墓葬在茅山。《乾隆句容县志》四卷载:

(梁)陶宏景墓在雷平山。顾璘《隐居墓》诗:薄俗无上善,高贤葆清真。图牛惮为牺,古墓今犹珍。松风有余听,草露无长春。徒使轻举士,依稀慕芳尘。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卷首有《新建茅山松风楼图》,详见拙作《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校注》第26页。《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卷二·松风楼)载:

松风楼在郁冈山。陶贞白先生修真地也。筑三层楼,自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在其下,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先生既仙去,后人建乾元观,附先生祠于侧,而建松风楼以伸景仰之意。粤匪之乱,寺观多毁于火,楼亦毁焉。光绪十六年,王观察定安游茅山,道士杨童孝募建斯楼,观察归,白于曾忠襄公,请修之,忠襄慨然捐白金二千两。二十年,王观察奉钦命备兵皖北,复捐千金以去,斯楼遂复旧制。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校注》·茅山松风阁

据此,《西游记》第五回“三层高阁”影射道教“茅山派”创立人“山中宰相”陶弘景所建“松风阁”,此为今流行本《西游记》是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所校定完稿的又一铁证。

综前所述,则今流行本小说《西游记》作者所署之名“华阳洞天主人”就是“句容籍”“状元宰相”李春芳,而非吴承恩其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