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在陕西哪个县(陕西潼关知多少)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描绘了潼关的险峻。潼关因“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而得名,南依秦岭,北濒黄河,与山海关并称“天下第一关”。

潼关在陕西哪个县(陕西潼关知多少)(1)

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瑕,见山西猗氏县,守桃林之塞。”的记载。古人杜氏记载: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是矣。自函谷至斯,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名云潼关,亦曰冲关。河水自龙门冲激至华山东也。

潼关在陕西哪个县(陕西潼关知多少)(2)

潼关在陕西哪个县(陕西潼关知多少)(3)

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十大名关 的说法。分别是“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 这些“关基本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历代战争中都发挥了御敌防患,保民防灾的重要作用。潼关在函谷关之西,两者相距近百里,这两个关,都是非常险要的,又因为距离比较近,所以有“百二秦关这一说。

潼关在陕西哪个县(陕西潼关知多少)(4)

从地图上看,潼关的城市布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潼关之南,有秦岭雄峙,分布着深达数十米乃至上百米、宽数十米的禁沟,同时为增强禁沟的防御功能,设十二连城关,以防秦岭诸谷之险,旧时各关均驻重兵把守;附近有渭水汇入黄河东下,是天然 ,, 屏障;西侧有太华山,重峦叠嶂,高耸入云;城东的金陡关,依托绝壁筑关,用以抵御东来的侵扰。此种形势,确是“三秦锁钥,四镇咽喉”之地。险要的地形、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古潼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之险,“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嗒嗒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从这首古诗当中你就知道潼关是多么的地势险要。

潼关在陕西哪个县(陕西潼关知多少)(5)

潼关在陕西哪个县(陕西潼关知多少)(6)

潼关在陕西哪个县(陕西潼关知多少)(7)

潼关在陕西哪个县(陕西潼关知多少)(8)

潼关最早建造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据说起初叫冲关,因为远望黄河自北直冲而来,故名。现在我们如果站在潼关故址北望,看到的是,黄河劈开秦晋之间的群山,滔滔而来,南下直扑华岳,至此陡折向东,转折处小于九十度,隔河与风陵渡相望。后因此地西有潼水,改名潼关。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曾修建潼关,在函谷关西五十公里处,作为辅助函谷关的第二道防线。函谷关在三国时期,魏正始元年(240年)废弃,潼关便成为关中东面的主要门户。这个由山川自然组成的军事要塞,历来被誉为“三秦锁钥”。

两千年来,历史上与潼关有关的重大战事有三十多次,其中很多主要的历史事件甚至直接决定了国家朝代的兴亡。

战国末年,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开始击灭六国的大业。诸侯联兵仰关攻秦,秦人开关迎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东汉末年,马超、韩遂十部皆反,屯兵潼关。公元211年,曹操亲自率军与马超夹关而战,曹操以沙筑墙用水浇灌,一夜冰冻成垒,马超兵败西逃。

公元536年,东魏攻西魏,西魏拒守潼关,东魏兵不得进,西魏军潜出禁谷,出其不意,全歼东魏军。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初期,哥舒翰统兵20万

公元536年,东魏攻西魏,西魏拒守潼关,东魏兵不得进,西魏军潜出禁谷,出其不意,全歼东魏军。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初期,哥舒翰统兵20万重兵足以防守潼关,却受杨国忠压力,东出百里战叛军于灵宝县西原,这里南面靠山,北面黄河,双方在七十里的狭路上激战,崔乾祐大破哥舒翰。安史之乱中后期,潼关也曾数度易手。

唐朝末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由洛阳进发潼关,唐将田令孜率兵十万镇守潼关,起义军由禁谷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金朝末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死,遗命借道南宋出川,绕道潼关以灭金。

元朝末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

明朝末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与清军激战于潼关,未分胜负,然而北路清军已由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李自成弃城而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寇侵华,占领山西后数月,抵风陵渡,饮马黄河,隔河远望古城,垂涎潼关,然而长达七年,黔驴技穷,滥施轰炸

涎潼关,然而长达七年,黔驴技穷,滥施轰炸,但却望而却步。

潼关在陕西哪个县(陕西潼关知多少)(9)

潼关在陕西哪个县(陕西潼关知多少)(10)

四十年代初,日寇陷洛阳,过陕县,直抵灵宝距潼关仅约十公里,仍望关兴叹,终未能进兵关中一步。

如今的潼关早已不是“三秦锁钥”的雄关古城,只剩下断壁残垣,昭示着历史上惊心动魄的风云印记。虽然潼关失去了作为险峻关隘的地位与功能,但行走在潼关古城里,抚摸历史残存的印记,仍能感受到潼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名上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譬如代子营、寺角营、上屯、下屯之类,潼关居民大部也是古代军屯后代,只是已经卸甲归田,老老实实的当起了农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