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

 唐朝时,韩愈开启了潮汕地区兴学育才的风气。宋代以后,潮汕各地的书院陆续创办起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教育的发展、民风的善化、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逐渐为潮汕地区赢得了“海滨邹鲁”这一美誉。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1)

  名词解释:书院

  据《中国教育史简编》(毛礼锐主编):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书院作为一种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发端于唐而勃兴于宋,虽然在各个时代的内涵与功能有所差异,但大多是士子读书讲学、家族聚书兴教的地方,在唐朝多因官学废弛而出现,作为国家文教衰微的补偿。一般书院既教习儒家经典,又设立供祀孔子及其高徒的祠庙,集教学、藏书、供祀三个功能于一身,是介于官方与民间之间的非正式学习空间。

  潮州境内共有四大书院,分别是韩山书院、金山书院、瑞光书院、琴峰书院。

  韩山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2)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3)

  韩山书院可追溯到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的韩文公祠。早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来潮州任刺史。在任期间,他置办乡校,开启潮州兴学育才之风,驱鳄除弊,纾解民困,深得地方百姓拥戴。潮州人崇敬他,遂将山水易姓。韩愈登临手植橡树的笔架山被称为韩山,韩愈驱鳄的恶溪被改称韩江。宋代潮州兴建韩文公祠,祀贤传道,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于是有了韩山书院, “潮人以思韩之故,而有庙祀,而有书院,扁以韩山”。“庙学结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规制。书院以祀贤为第一要义,韩山书院的出现,与潮人祠祀韩愈紧密联系在一起。

  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年间,潮州在6年里先后建起了两座书院,史载“潮二书院,他郡所无,文风之盛,亦所不及也”。其中,韩山书院是如今的潮汕乃至岭东地区最早的书院,也是据可查资料显示为继东莞的力瀛书院之后广东古代的第二间书院。

  韩山书院在1903年改制改名为“惠潮嘉师范学堂”,后来再几经更名,最后成了今天的韩山师范学院——这所坐落在韩江畔、韩山上、韩文公祠边的高等学府,于百余年后,提倡并推动“重光”了韩山书院。

  韩愈之后山水姓韩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4)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5)

  如果要选出一位在历史上对于当今潮汕地区影响最大的人物,相信“文起八代之衰”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应该是深孚众望。现在的潮州市,有韩江、韩山、韩堤、韩文公祠等名,凡冠“韩”字,皆是为纪念韩愈在潮——也正因为此,有“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的赞誉。

  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写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819年正月,唐宪宗下旨打开皇家寺院法门寺供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浮屠塔,接指骨入长安供奉。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力劝皇帝莫迎指骨,而是将其“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谏迎佛骨一事令皇帝震怒,险被处以极刑,后经众臣劝谏,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6)

  韩愈从到任到离任,在潮州的时间其实不到8个月。而潮州,在当时中原人看来是“蛮夷之地”,虽已开化,但是距离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带较远,文化教育普及率偏低。

  韩愈担任潮州刺史时,政绩可概括为“驱除鳄鱼,释放奴隶,重兴州学,发展农业”,其中两件尤为现在的潮州人所称道,其中之一颇有传奇色彩,传说韩愈书写《祭鳄鱼文》消除了韩江上祸害百姓的鳄鱼灾害。当然了,当时鳄鱼祸害的这条江原名“恶溪”,韩愈走后才改名叫做韩江。

  不过,韩愈带给潮州最大的影响是振兴了当地的教育。韩愈到来此地,建立了一批学堂,大兴文化教育。相传,韩愈找来了潮汕有名的秀才,如赵德等,和他一起办学,并将自己在潮的所有俸禄几乎全部投入办学,从此好学崇文之风大盛。

  南宋末年,当时潮州府大概7万户,但那时潮州人参加科举的考生超过万人,足见韩愈莅潮后文风大盛的景象。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7)

  思韩之故 而有书院

  而正是在南宋年间,在原来潮州城南郊外的韩文公庙边建成了一所书院,名曰“韩山书院”。

  书院制度始于唐宋,在宋理宗时期朝廷大力褒奖宣讲理学的书院,地方官府也遍设书院。声势所及,潮州也在淳祐三年(1243)创办了韩山书院,书院由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知州倡设,与州学并行不悖。

  韩山书院创办6年后,另外一所元公书院也在潮州创办。“韩山书院是潮州府乃至整个岭东地区历史上最早兴办的书院”,据韩山师范学院林伦伦校长介绍说,韩山书院是在原韩文公(昌黎伯)庙遗址上新建的。当时书院并不在湘子桥东笔架山麓韩山师院今址,也不在今城南小学址,其遗址在今潮州市南郊的蔡陇村地名“圣者亭”处。经过历代的搬迁,后来才搬到现在韩文公祠的地址。

  据潮州宋元年间的方志《三阳志》记载,韩山书院“外敞二门,中峙讲堂,匾题‘城南书庄’,后为祠,匾题‘泰山北斗’,祀韩愈,配祀赵德;两庑设由道、行义、进学、勤业4斋,仓廪庖湢井厕俱备,拨田亩山地为廪士之费。设洞主1员,郡守为之;山长1员,郡博士为之;堂长、司计各1员,斋长4员。斋生额20名。春秋各课试1次,内容为‘四书’讲义。春秋各祭祀1次。”

  可以说,在淳祐三年由当时的知州郑良臣主持修建的韩山书院在当时的教学环境比较优越,并有政府拨给的土地作为收入来源,共20名学生。而且由当地官员兼任“洞主”,聘请贤能担任“山长”,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两个季节以“四书”为内容进行考试。同时,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书院也承担着供祀韩愈的职能。所以在潮州当地,有“潮人以思韩之故,而有庙祀,而有书院,匾以韩山”的说法。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8)

  历遭劫难 坚持办学

  在韩山书院的办学过程中并非一番风顺,而是面对着重重的劫难,甚至一段时间内书院荡然无存。但幸运的是,韩山书院仍然在数百年来地方官府的支持下得到多次重建搬迁,但一直将文教事业延续到近代。

  最早在1269年,也就是兴学之后不到30年,韩山书院的建筑基本结构已经“不堪负荷,摇摇欲坠”,当时的潮州通判林式之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前方与元军战事吃紧、后防盗寇骚扰、官府应接不暇之际仍然“自出俸金40两”进行修缮。

  9年之后,元军的战火便燃烧到潮汕大地,地方力量与其殊死战斗,书院受到战火殃及,讲堂、庙宇及附近的亭台都被破坏,可以说是荡然无存。所幸在六年之后,韩山书院又在元朝政府的帮助下重建起来,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在战后社会动乱之际,能够先行恢复书院规制,已属不易。

  1331年夏天,韩山书院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扩建,扩建后的书院祠堂、庙宇、讲堂、斋舍、厨房、仓库一一具备,“宏伟壮观,远比以前为胜”。但可惜的是,扩建的书院却在1352年遭遇的一次大火中再次遭到毁灭性破坏。

  直到1366年的冬天,在元朝将亡之际,一位西夏人那木翰出任潮州路总管。他“着意恢复书院建制”,并把书院迁至城里,也就是韩山师范学院林伦伦校长所言“今城南小学址”,书院在该处兴学直到清初。

  清康熙30年,书院又搬新址,搬到“湘子桥东笔架山麓韩山师院今址”,并改名为“昌黎书院”。后于雍正10年,又改回“韩山书院”。这时的韩山书院已经是惠潮嘉道属书院,成为惠州、潮州、嘉应州地区的最高学府之一。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9)

  雍正年间的韩山师院图

  书院山长 有丘逢甲

  书院的山长是历代对书院讲学者的称谓,一般聘请有识之士担任。

  在韩山书院的历史上,最为当今所熟知的山长当属写下“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爱国诗人丘逢甲了。

  丘逢甲祖籍嘉应州镇平(今广东蕉岭),出生于台湾,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在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1895年4月,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5月23日,丘逢甲担任台湾义勇军统领,率当地民众武装抗日。不过由于抗日力量势单力薄,抵抗未能奏效,丘逢甲1895年秋内渡广东。

  1897年,丘逢甲受潮州知府李士彬的邀请,出任韩山书院山长,掌教书院。但据记载,因为丘逢甲在书院推行新学而遭到旧势力的抵制,在同年底“愤而辞职”。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10)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11)

俯瞰“同文学堂”

  此后,丘逢甲还曾掌教过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1901年,丘逢甲在汕头筹办了岭东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岭东同文学堂。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12)

  光绪二十九年, 时任惠潮嘉兵备道的褚成博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13)

1903年的校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时任惠潮嘉兵备道的褚成博与当地绅士共倡新学, 倡办新式学堂。把韩山书院改为惠潮嘉师范学堂,成为广东省第一所师范学校,也是我国第一批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之一。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14)

1958年的校门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15)

百年洪钟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16)

韩山师范学院的西区校门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17)

  1921年,韩山书院更名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5年更名为省立韩山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韩山师范学校,1958年升格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升格为本科师范学院。

  金山书院  

  金山书院,位于广东潮安(今属潮州)。清光绪三年(1877)总兵方燿拨款令绅士郭廷集就城北周濂溪祠旧址改建,为潮州府九县生员肄业之所。

  前为崇道堂,中祀文昌帝君,左祀韩愈,右祀周敦颐;后为景韩楼;北因山势高下环建斋舍70余间。十三年总督张之洞巡阅潮州,饬建书楼于院左,十八年落成。二十年巡道曾纪渠拨银3000两,由知府方功惠购书备生员阅读。延师课经古。设监院、董理各一。甄别日期定于韩山书院甄别后3日,由知府按各县名额录取,共100名。二十五年绅董申请准加40名,合计共140名。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18)

  如今的潮州金山中学的前身叫“潮州中学堂”,是潮州知府惠昌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倡定的。由太史温仲和(嘉应人)当总教习。学生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者,编入新设的师范讲习班学习。后来还办了二年制的师范简易班,以解决初级小学师资的需要。可见那时中学堂的学制相当灵活。

  若再追溯潮州中学堂的前身,则是“金山书院”光绪三年(1877),总兵方耀拨出特别款项,命令当时的绅士郭廷集就周敦颐祠旧址建金山书院,专供本府所属九县的生员读书修业。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19)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20)

  汕头市金山中学是潮汕地区唯一的省重点中学,是首批省一级学校。其前身系创办于1877年的广东著名书院──金山书院。

  1903年书院改制为新学堂。1921年,校长张竞生博士改定金山中学为“省立潮州金山中学”,二年后又称“省立第四中学校”,并开始办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35年命名“省立金山中学。1952年,学校迁至美丽的礐石山上,扎根汕头。

  瑞光书院  

  瑞光书院位于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相传该地为海滩,渔民在此盖寮居住,泊舟晒网,每于午夜时分,时常出现神奇光艳,人们认为是一种祥瑞之兆,于明天启二年(1622)建瑞光台于此。故未有书院先有瑞光台之说。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书院。方形寨围式建筑,面积6660平方米。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有房18间,教室6间。二进前院旷埕建瑞光台,八角三层楼阁式塔形建筑,高18米。

  清乾隆十二年(1747)海防同知陆镛、知县万承式及乡绅倡建于城东九十里之瑞光台(今黄冈凤江南岸),故名“瑞光”。延师讲学,为邑城诸生肄业之所。二十二年知府周硕勋、同知郭正宷、知县宫文雅因书院狭隘,扩建横堂室。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官立瑞光高等第二小学堂。1932年改为饶甲县第二初级中学。其址今为饶平县委、饶平县人民政府驻所。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21)

  饶平二中是饶平县唯一的重点高级中学,为粤东地区享有盛誉的县级重点中学。学校肇始于清乾隆年间建于黄冈河南瑞光台的“瑞光书院”;1924年,正式冠名饶平县第二中学。后两度迁徙校址,1961年定址于黄冈镇城北石壁山风景区内,北倚栖云山南临丽泽湖,占地面积近160亩(1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

  琴峰书院 

  琴峰书院,古书院,现为饶平县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清雍正间建社学于三饶镇大金山东麓,座西北向东南,占地近2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200平方米。依山而筑,前低后高。

  琴峰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由饶邑县令宫文雅所倡办,在社学的基础上改建 而成。乾隆二十二年(1757)易名“在城书院”,由绅士禀请聘科甲中品学兼优者为山长,岁给束修银圆80元。翌年易名为“三饶书院”。咸丰十年(1860)知县余恩鑅捐廉银置产。书院经费除支付束修、纳粮、祠祀、贽仪费用外,约存银圆七八十元。光绪三年(1877)改名“琴峰”。在科举时代,它是饶平县最高学府之一,培养了不少英才人物。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琴峰书院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县立学堂,1921年又改为饶平县第一高等小学校,解放后则改为“三饶镇小学”,再改为“三饶镇中心小学”至今。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22)

  琴峰书院坐落于三饶城东的大金山,不定名为“大金山书院”,非座落于城西的琴峰山,而定名“琴峰书院”,委实令人感到有点莫明其妙,然却是事出有因。在书院正式定名的清光绪三年之前,潮州府早已有“金山书院”。而按照惯例,县应避讳于府,既然府邑先有书院名“金山”,故县邑的书院虽在大金山,也不能以“金山”冠名。更何况尚有一“大”字。因而只好用县衙后的琴峰山冠名,取名“琴峰书院”。

  琴峰书院的定名事出有因,正是由于此名称之所致,而使后世有些人认为琴峰书院应该在琴峰山麓,错将大金山作琴峰山;现代的一些资料,也常有将大金山误称为琴峰山者,估计亦可能因此缘故。究其实,大金山和琴峰山分别座落于三饶古城的城东、城西。琴峰山位于三饶路北端、三饶镇政府后面,据《饶平县志》记载:望耕台建于琴峰山上,置县时,建县署于琴峰山之南麓。大金山则位于三饶孔庙之北,琴峰书院之西,据《饶平县志》中记载:明成化14年(1478)建学宫于大金山之南麓。志书所载,可正此两山之名以避误称,特附记于此。

澄海两大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23)

  澄海境内有两大著名的书院,分别是冠山书院和景韩书院。

  冠山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24)

  在汕头澄海,有一副颇有名气的对联:“礼门辟冠山,亦步亦趋追鹿洞;道岸登澄水,为高为美溯杏坛”。其中的“冠山”,便是有着“澄海第一书院”之称的冠山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25)

  广东省现存四座明代及明代以前的书院,冠山书院是其中之一,为明代澄海第三任知县蔡楠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捐俸银修建,是澄海人文精神的一大象征。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26)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27)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28)

  神山又名冠山,“冠山环翠”是澄海古八景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远近闻名的旅游圣地。从历史来看,冠山书院可谓是澄海文化的发祥地。宋庆历年间(1041—1048),潮州前八贤之一、宋太子中舍、易学大师卢侗“见冠山山明水秀”,环境幽雅,遂于此结庐读书,后定居于冠山,现在的冠山社区,仍存跃龙桥等与卢侗相关的文物史迹。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29)

  1563年澄海置县,明朝隆庆年间,澄海知县蔡楠以冠山乡约所(原位于神山东麓)为休息议事之所,1572年蔡楠捐俸于神山北麓建冠山书院,教授邑中子弟,为澄海乃至潮汕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冠山遂成澄海的政治文化中心。神山是先哲在澄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见证,是澄海人好学求知的象征,是弘扬澄海古文化历史的风景区。

  冠山书院,位于神山北麓,为单层歇山土木建筑,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祀朱熹、蔡楠、冠山先贤,并作讲学之所,门前的书院池(俗称红叶池)池水清澈,映出书院全貌,被誉为神山古八景之一“院堂一鉴”。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30)

  冠山书院之后堂,还附设有冠山文祠,也称考亭祠,祀南宋理学家朱熹(1129—1200)。因朱熹谥号“文”,世称朱文公,朱熹祠也称文祠。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31)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32)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33)

  明隆庆三年由澄海知县蔡楠建,明隆庆六年(1572年)竣工;天启五年(1625年)邑绅重修;顺治十六年(1659年)知县赵延佑、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监生杨茂时、乾隆五十八年(1787年)知县德文、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县李书吉先后重修。民国四年(1915年)乡耆贡生卢达经等重修,1999年冠山乡政重修。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34)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35)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36)

  自宋以来,历代名宦、骚人墨客登临神山,或建或辟,讴歌吟咏,题匾、镌刻、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潮学研究专家林伦伦教授曾在文章中盛赞冠山书院:“澄海人的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我认为则得益于澄海冠山书院的良好学风的滋养。”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37)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38)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39)

  新中国成立后,冠山书院曾一度是冠山初级中学、上华中学初中部的教学办公用地,上世纪80年代初上华中学初中部迁址,冠山书院一度荒废。上世纪90年代末,在澄海区政府主持下,冠山书院得到重修。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40)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41)

俯瞰冠山书院

  据悉,目前当地已委托规划部门做好冠山书院的设计规划图,书院将以“冠阳福地,文化澄海”为主题建设冠山书院景区,届时将充分利用天然自然景观进行设计,尊重利用场地原貌,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

  澄海景韩书院 

  景韩书院,位于广东澄海澄城龙潭寺东侧,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潮州府同知兼代理澄海知县何敢复创建,清代知县王岱、樊永底相继修建。乾隆十四年(1749)潮州同知代理澄海知县陆镛再就旧址扩建。三十年代理知县陈科式重修。

  文祠,原称韩祠,祀韩愈。因韩愈谥号“文”,人称韩文公韩祠也便称为文祠。据悉,澄海境内原有多座文祠。韩祠在龙潭寺左边,明万历十二年(1584),郡丞、两年前曾代理澄海知县的何敢复建造。清初斥迁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县令王岱重建。韩祠辟景韩书院,与陆祠、樊祠、王祠相连。上述4祠,后改作敦化书院。这些,后来划归景韩书院,连韩祠也包括在内,实行祠院合一的管理方法。

  书院之中为讲堂,后奉祀唐代韩文公(愈),本州进士赵德、明代潮州同知兼任澄海知县何敢复为配制。左右庑房二间,讲堂的东西向为知县王岱祠和陈科式祠,还有在东壁西园两庑舍前厅祭文昌和魁星,左边为陆祠(秀夫),祠前有敦化书院,祀知县樊永底、章兆曾、宣纪云、陆镛、陆元淳等。景韩书院既是藏书讲学之处,又是祭祀先贤场所,设山长总领院务,主持讲学,每年聘请儒师讲课,主要针对科举考课,讲习儒家经籍、《八股文》。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42)

邱逢甲

  近代爱国志士、诗人邱逢甲(出生于台湾,祖籍樵岭文福乡,落籍于潮州大鱼市巷文牌十七号),常在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讲学,1899年至1903年来澄海景韩书院主讲维新之学,传播变法维新思想。景韩书院于光绪三十年改为景韩小学堂,民国初再改为景韩学校。

潮阳清代四大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43)

  潮阳境内书院的创建,始于明朝而兴于清朝,其中棉城东山书院、谷饶贵山书院、海门莲峰书院、峡山六都书院于清代并称为潮阳四大书院。

  棉城东山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44)

  东山书院址设县城东山之麓,望仙桥北原为东岳庙(旧址在今潮阳一中校园内,而今之东岳庙则是1982年海内外乡贤按原址坐向北移重建)。

  明隆庆六年(1572),潮阳知县黄一龙,将东岳庙改建为韩祠(嗣后改为书院)。据康熙丁卯年修(1687)《潮阳县志》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潮阳知县沈淙在东山韩祠旁(邮亭西)建置沈公祠(东山书院),有祠租赡士,以为生员讲习、会文之所,一时名士多藏修其中。此为东山书院创建之始。后祠废,徙像于韩祠内东偏,并入韩祠。此时书院与祠宇混为一体,课士功用与祭祀职能兼而有之。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45)

  至清雍正时,朝廷关于书院教育(祠庙不混)的上谕颁发后,至乾隆十六年(1751)潮阳东山书院建办成专供地方生员和童生肄业之所。至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唐文藻进行修缮,增建景贤楼及建厢房60余间,为童生就读之所,时称东山书院。此时,东山书院正式有独立校舍。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46)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47)

  清末废科举后,东山书院于光绪三十年(1904)改办为官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民国4年(1915),东山高等小学堂改办为县立东山中学,为潮阳最先创办的中学。民国19年(1930),改办为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民国24年(1935),改称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民国31年(1942)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与县立第一中学于六区壬屿村合办,称潮阳县立联合中学。民国35年(1946),县立联合中学迁回县城,翌年改称潮阳县立第一中学。1950年,潮阳县立第一中学改称潮阳县第一中学。文革期间,一中改名为潮阳五·七中学。1978年,一中恢复了原来潮阳县第一中学校名。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48)

  汕头市潮阳一中现为全日制高级中学,汕头市著名重点中学,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前身为1819年创办的东山书院,创校至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历尽沧桑,几经迁徙,几易校名,为潮汕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1994年通过省一级学校等级评估,2007年10月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确认,成为广东省和汕头市第一批通过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学校。

  谷饶贵山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49)

谷饶贵山书院位于谷饶镇墟直街西侧,谷饶镇古属贵山都,因而得名。

  据清光绪甲申《潮阳县志》载:“贵山书院在赤寮乡,乾隆二十年(1755)里人张勋创建并置租三百馀石。” 书院为两座二进一天井,加三山大门,中间夹厢房,两侧有包厢。书院西边主座有三大门,中门匾额“贵山书院”,左右两门匾额分别为“守先”、“待后”,均为清乾隆二十四年潮州知府周硕勋手书。书院的建筑形式为清代木架、泥瓦,仿庙宇格局,宽敞明亮。

  据清嘉庆《潮阳县志》记载:“贵山书院在贵山都赤寮乡,县西六十里,乾隆乙亥年(公元1755年)例贡生张勋鼎建,捐金三千有奇,构屋数十间,捐租三百余石。” 又据清《潮州府志》载:“张勋(1686-1760),字子镇,号衡山,赤寮乡人。平生好义,社学废,捐金三千有奇,于其乡创建贵山书院,置租三百馀石为修脯之需,训导乡曲子弟不能延师者。”张勋创建书院旨在“训导乡曲子弟之不能延师者”,是义学堂而非私塾。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50)

  据当地老辈口传及张氏族谱记载:当贵山书院竣工之际,有嫉妒者向朝廷密告,诬称赤寮乡有人私造王宫,图谋造反。乾隆皇帝立即派钦差大臣到潮州府查办此事。幸好知府周硕勋素与张勋交谊深厚,他深知此系小人诬陷张勋。于是,他一面火速通知张勋于书院中塑立韩愈、释迦佛、十八罗汉等塑像,将正座改为纪念韩文公的“韩祠”,将配座布置为“佛殿”模样;一面盛情款待钦差大臣,于潮州到处游山玩水以拖延时间。待一切安排就绪之后,他才陪钦差至潮阳赤寮乡查办此案。钦差到达现场,亲眼见到书院原来是韩祠与佛殿,当即回朝复旨,一场风波才告平息。

  贵山书院历来为教学场所,民国10年(1921)改为植基学校。1951年改为六区(谷饶)第二小学,1953年改为六区上堡学校,今为谷饶镇上堡学校。

  海门莲峰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51)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52)

  莲峰书院在潮阳海门镇莲花峰东侧。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为纪念宋丞相文天祥和元隐士张鲁庵而建,称忠贤祠。清道光四年(1824)扩建为莲峰书院。三厅二天井,原为土木砖瓦结构,现重修改为钢筋水泥盖顶,仍供奉文天祥、张鲁庵塑像。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53)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54)

  莲峰书院原称“忠贤祠”,明万历甲午年(1594),为纪念宋丞相文天祥和元隐士张鲁庵而建,倡建者为驻海门金吾将军江应龙和隐君吴从周。清道光四年(1824),于忠贤祠前扩建瓦檐式大门,门上刻“莲峰书院”四字,南澳镇台缘立勋、海门参将何岳钟、知县王履祥立。以围墙与忠贤祠前厅连接在一起,称“莲峰书院”。忠贤祠后厅,仍立宋丞相文天祥和元张鲁庵之塑像,文天祥居中,左边张鲁庵,右边吴隐君。清光绪四年曾大修,并聘请山长主持讲学。1933年,岭东佛教会会长根宽法师募资改建为今样。前些年,政府拨款及港澳同胞资助,进行全面修葺。

  峡山六都书院

  六都书院,位于峡山街道蝴蝶山南面山坡,坐北向南。

  清同治十二年(1873),黄陇、峡山、举练、贵山、附都、洋乌六个都的绅耆倡议,总兵方耀拨款,建六都书院,并置租300余石,作常年经费,该院三进、房24间,为生童课读之所,除六个都生童外,潮阳其他诸都暨潮州各县及邻省福建之云霄、诏安等地学子也有来此就学者。光绪三十三年(1907)4月12日改为高等小学,学制四年(小学分二段,寻常小学三年,高等小学四年),毕业生称附生,学生兼习中西之学,是本境兴办新学之始。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55)

  六都书院建成后,几度扩建和更名。民国9年(1920)年,旅沪士商建前楼,更名为“六都中学”。民国20年,旅暹华侨捐款建学生宿舍,翌年又建造礼堂。至此,学校初具规模,教堂设备为当时县内中学之冠。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内迁,校舍受严重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56)

1950年,“六都中学”更名为“潮阳县第二中学”。1957年,扩建北山教室区、教师宿舍。1958年,扩建南山教室区、实验室。1959年,扩建东山教室区。公社化时期,“潮阳二中”更名为“峡山中学”;“文化大革命”初期,又更名为“潮阳县工农兵中学”,不久又复名为“峡山中学”。1971年,改建原书院院落为学校大礼堂。1978年,东山教室区前面扩建教学大楼,前楼楼座辟为科学馆。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57)

  1985年初,又恢复“六都中学”校名。1993年开始对六都中学进行改造。至1999年完成第一、二期改造工程,总投资2125.79万元,其中汕头、潮阳二级市人民政府各拨款500万元,其余由峡山镇政府自筹解决。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58)

  1994年12月30日,汕头市委书记许德立(六都中学校友)带领汕头市、潮阳市、峡山镇三级领导到学校现场办公,落实学校改建的有关事宜。从此,在各级政府、各届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学校进行全面规划改建,百年老校步上旧貌变新颜的历程。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59)

  从1995年12月至2008年4月,建成建筑面积6548平方米的学生宿舍3幢、建筑面积11740平方米的环形建筑群1座(包括教学楼2幢、科技综合楼1幢、多功能厅1幢)、建筑面积5452平方米的食堂楼2幢(部分楼层作为教师宿舍),2000年4月,香港陈有庆先生(六都中学校友)和泰国盘谷银行董事长陈有汉先生兄弟捐资兴建“一馆二楼”,在汕头市人民政府、潮南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筑面积6080平方米的陈有庆楼、陈有汉楼于2002年7月竣工,建筑面积2288平方米的陈弼臣体育馆于2003年7月落成。校舍全部改建后,4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也建成并交付使用。

  2005年12月,在学校征地西侧新建学生宿舍楼3幢,占地面积29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总投资1000多万元,已于200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60)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61)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62)

  普宁三大古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63)

  普宁有三大古书院,分别为三都书院、洪阳镇昆安村的昆冈书院和里湖镇的上社书院。

  三都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64)

  三都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院址位于当时广东省普宁县铁山鱼岭南麓,俗称砰硼地,也即现在的下村山脚下(观音山),属下村村地界,位于玉溪村东、龙秋村西。三都书院开办之初,规模不大,学生人数也不多,但当地的父老乡亲认为此地风水甚好,有笔架山作靠山,前有曲水洄环,书院的学生将来定能大有可为。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65)

  依山而建的三都书院

  几经演变,三都书院先后改为三都学堂、三都高等小学,1924年增设初中班,定名为普宁第二中学,即现在普宁二中的前身,后改为联乡小学。

  办学186年来,三都书院成为享誉潮阳、普宁、惠来三地的教育基地,不仅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栋梁人才,同时也成为传播革命火种的红色学校。不少三都书院的学生从这里踏上革命的征程。

  1969年,三都书院在原址复开学校,定名为普宁市占陇镇三都初级中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又在古书院后面建成一幢3层教学楼,并于1987年在古书院外围修建了校门。1988年10月,三都书院被普宁县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古书院也被粉刷一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苏才隐退乡间,两度倡建书院,出任首任掌教

  三都书院的兴建,苏才功不可没,他与庄德容为首的普宁籍贯乡绅共同发起建造。苏才为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科举人,官至东莞教谕,在地方上以文学著称,方志载其“训士皆先气节,而论文章缪良,称其莫逆。一时以诗文倡和,有名士风”。

  道光九年(1829年),苏才隐退乡里,率先向知县建议兴建一所书院并很快获得允准。不过,当时的知县改任他处,创建书院一事直至次年新知县陈凤图上任之时,经苏才等人再次提请,方才得以施行。苏才成为书院的首任掌教,并作《三都书院序》、《怀德堂稿》、《喷饭集》等。苏才书宗颜真卿,撰写的《三都书院序》石碑如今尚存,碑高1.6米,宽0.84米,楷书,纯颜一路书风。

  书院的兴建主要是为满足地方人才培养及礼义教化的需求,一如知县陈凤图所述:“国初科第犹盛,数十年来,渐落寞矣。岂人才之不古苦耶?抑亦学校不修,所以成德而建材者无其具形。普地沃衍,其子弟不乏秀而良者,顾以习尚强劲,礼义之教衰则凌竞之风炽。”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66)

  “三都”接壤之处建书院

  就近上学在古时代,可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事情。普宁的不少学子要读书,只能跋山涉水,到远在县城洪阳的昆冈书院上学。据《普宁县志》记载,清代普宁境内共有4个行政区划,即黄坑、戎水、桂江、铁山四个都,其中戎水、桂江、铁山三个都离县城比较远,而且学额有限,当地教育条件差。

  为了方便戎水、铁山、桂江三个都的青少年入学读书,清道光十年,修建书院于“三都”接壤之处,并取名“三都书院”。

  说起当时的建造情景,不得不感谢三都有识人士方高、苏才及庄德容等,他们因时之议,分别提出复兴家塾及兴建三都义塾的倡议,得到时任普宁知县陈凤图的支持,并由他主持在练江北岸兴建三都书院。由于是民心所向,“一倡众和,心盖不约而同”,“群情踊跃”,乡民及侨胞捐资以设学田、收学租,耗费不多时日便合力建成三都书院。

  三都书院建成后,聘任东莞县教谕、举人苏才为首任山长(本县人),每年学子50-60人。《普宁县志续志稿·人物》这样介绍苏才:“研精殚思,积渐融液,为文雄深雅健……授东莞教谕训士,皆先气节而后文章。”

  建成授业的三都书院与较早兴建的昆冈书院和上社书院并称普邑三大书院。光绪年间,普宁名士张振华曾于此讲学三年。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67)

  潮州镇总兵方耀筹款修理

  书院建成后,三都地方的科举为之兴盛,“一时彬彬班班,人才称盛。”不过,这种状况仅仅持续了数年而已。

  书院创建没多久,普宁地方上出现动荡,使地方的方教受到影响。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潮阳陈娘康倡乱,五月攻陷惠来,普宁为惠来邻邑,形势非常危急。与此同时,普宁许阿梅亦乘机起事,这两股贼寇几乎将普宁县城攻陷。这一次浩劫中,三都书院沦为贼寇的据点之一,几乎被夷为平地。三都书院因“遭土匪蹂躏,门户窗牖,荡然无余,嗣屡议修复,因绌于经费,阅十年未果。就是说遭土匪了,荡然无存,停办十年之久。

  但兴学育才毕竟是头等大事,同治十年(1871年),潮州镇总兵方耀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以兴贤育为己任,筹款四千元,谕诸绅士协同修理,并置租生息,每年延师督课,择尤优奖;后筹银一百两,盖以绅士捐款,创建惜字宝文社,每年雇工赴各处收拾字纸涤净焚化,具征崇文爱士之盛心”(陈文耀《重建三都书院记》)。书院重修后余款置学田,每年收租谷100余石(每石约60公斤)作为经费,还定例给每科试前三名以租谷奖励,这就为长期办学解决了后顾之忧,为莘莘学子的苦学勤奋提供了动力。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68)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69)

  书院中厅前的天井东侧,有一棵100多年树龄、高数米的铁树。据说这棵铁树是当时的潮州镇总兵方耀在重修书院时,从家乡洪阳移植过来的树苗。这棵铁树每年初夏都开花,而且花朵繁多。

  然而,书院后又因学田岁入太少,支出的费用大大超出收入的项目,再度陷入困境。“然岁获无多,支浮于进,积三年之息仅敷二年之用,其中一年仅修贽之费仍不免于阙如。”“阅数十年因款无耑着,事难久持,举风衣东修膏伙无所自出,已骎骎将废。”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70)

  曾是医院救治抗日爱国人士

  随着历史脚步的前进,书院的教与学也在发生变化。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都书院奉谕令改办为三都学堂。因为经费的短缺,学堂宿舍、讲堂、教习等均无法完备,以致在两年内一直未能开始招收学生。负责三都学堂事务的绅士方廷玉等人一直在为筹足钱款而出谋划策,如抽取普宁振德堂每年用于祭拜的费用1200元、抽取普宁境内十余墟的埠金500余元等。由于同时兴建的普宁学务公所同样缺乏经费,三都学堂获得的经费十分有限。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都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科目有:修身、读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1924年正式更名为普宁第二初级中学,即现在普宁二中的前身。旧址后改为联乡小学。1926年初中班迁乌石。

  三都书院不仅在普宁的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还是普宁革命的摇篮和普宁抗日活动的后方基地。抗日期间,三都书院曾成为医治抗日爱国人士的小医院。后又成为普宁地区党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不少三都书院的学生在这里踏上革命的征程。

  1969年,三都书院更名为“三都初级中学”。2010年,中学又新建了一栋楼,三都书院则依然保存,坐落在校内中央。外面新的校门题名为“三都中学”。

  昆冈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71)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72)

  在普邑故城洪阳镇东侧昆安村。清·乾隆八年(1743),知县萧麟趾同意生员方文灿等的请求,主持创建书院,以兴重文之风。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73)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昆冈书院改为昆冈小学堂。如今,书院本身及周围景观也已改旧时态。门楼残破,而其他堂、阁、轩、屋早已难寻,惟有几处古迹文物仍在静静地述说以往,期盼着昆冈书院的精神风范能代代承传。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74)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75)

  昆冈书院为清普邑三大书院(其二为三都书院、上社书院)之一,历二百余年仍保存完好。该地怪石磷峋、古松掩映。《普宁县志》有“古松浓荫,石室珠连,书院在其上,游目烟景,足助文心,当清风徐来,松涛与书声相答,令人神移”之记载,号称“昆冈松韵”,为普宁古“八景”之一。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76)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77)

  书院内有明知县朱统爱女朱玉仙的墓地——“天潢小裔墓”,有保存完好的碑文《香云记》和石刻“何山”字迹,确是一处胜迹胜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浏览。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78)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79)

  上社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80)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是出自《礼记》的名句,古人认为要建设好国家,就应该重视文化教育。正是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从唐朝开始至清朝中晚期,全国各地诞生许多代表国家高等教育学府的书院。里湖镇的上社书院是普宁三大古书院之一,曾经在普宁的教育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81)

  自古以来,里湖镇就是一个商贸发达、经济繁荣的古圩。商业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在这里深深扎下根基,使里湖成为一个人文鼎盛的地方。位于里湖镇区的上社书院,是里湖历史文化精神的缩影,也是里湖人心目中的教育圣地。里湖镇老爷地18号便是上社书院的地址。书院始建于清同治十年,即公元1971年,由广东水师提督的普宁洪阳人方耀倡建。据《普宁县志》记载,创建之初的上社书院是一所祠堂式的贝灰三合土、杉木结构建筑,三进二天井,两侧包厢及后楼,中厅为讲堂,两旁为学舍,后楼为藏书楼,年学子30人。此外,书院还制订了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刻入石碑。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82)

  1988年,上社书院原建筑已成为危房,考虑到在此读书学生的安全问题,由旅泰华侨、旅港乡亲、热心人士慷慨解囊,捐资重修上社书院,在原址上重建二层混凝土结构的新校舍,使书院旧貌换新颜。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83)

  据介绍,里湖镇第一小学,原是上社书院。1903年废科举,上社书院改称为高等小学堂;民国初年又改称上社学校,各乡有条件的学生,都以到上社书院读书为荣。1958年书院恢复办学,1987年11月至今改名为“里湖镇第一小学”。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84)

  在上社书院悠久的办学史上,曾经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如原全国侨联副主席庄世平先生的夫人林影平女士和外交部著名外交官柯华大使。1988年,柯华大使和林影平女士作为上社书院重建工程的捐款人,一起出席学校的落成庆典活动。

  1996年8月,柯华大使还在里湖镇第一小学设立“柯华奖教奖学基金”,同时设立“柯华奖教奖学基金理事会”,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添薪加火。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85)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86)

  近年来,随着里湖镇文化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以上社书院为校址的里湖镇第一小学,秉承古书院的优良教育传统,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取得不俗的教学成果。

  虽然上社书院已经不复原貌,但从书院的遗物中仍可以想象当年书院的风采。古代书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书院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当今的教育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揭阳四大古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87)

  揭阳境内有四大古书院,分别是蓝田书院、梅岗书院、宝峰书院和榕江书院。

  蓝田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88)

  蓝田书院始建于南宋初年,其前身为“蓝田书庄”,是进士郑国翰在蓝田都设立的学校,以都名为院名,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郑国翰重视学院的教学质量,除了他自己执掌教鞭外,还请史上有名的大儒朱熹来蓝田讲学,这可见当时蓝田书院的显赫,也可见蓝田书庄的办学理念和大家风范。据载,朱熹曾到蓝田书庄寄宿并题下“落汉鸣泉”四个字,使蓝田书庄的名气越来越大,盛极一时。朱熹留下的墨宝字迹,至今留存,余香千古。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89)

  “落汉鸣泉”摩崖石刻

  坐落于新亨市集一隅

  蓝田书院主体占地面积不算很大,约1378平方米,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它坐落在新亨市集之西北隅,坐北向南,正座三进,天井两个,俗称“三厅亘”。前厅大门顶挂“蓝田书院”四字浮雕匾额。中厅之东西厢原为纪念室:一为“韩暄室”,一为“竹暄室”。后厅正座二层楼,楼上正厅原是孔子神像座位,往昔有春秋二祭。继续往后走,后楼两端各置四房两天井连接,成为一长后楼巷作为全局之巷包;正座两侧各有通巷,巷房二十有四,互朝正厅。院内环植桃李竹木,古色古香。

  虽然书院的外部建筑基本保存完好,但许多之前的内部摆设和隔间已经没有了。进入大门后,一眼扫过,只见空旷的厅堂,两边墙壁上挂有一些书院的文字介绍和书院知名人物的简介,提示着书院曾经的历史。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90)

  历史追溯至南宋初年

  蓝田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始建于南宋初年的“蓝田书庄”,蓝田书庄的创办者是南宋初年的揭阳县蓝田都人郑国翰。

  郑国翰,字宁夫,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与理学大师朱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交往甚笃。郑国翰初任莆田令,后官至兵部郎中,因感南渡后国事日非,后辞官回乡,于揭岭飞泉脚下辟“蓝田书庄”,招徒讲学,并筑“揽胜亭”,以观揭岭飞泉胜景。

  蓝田书庄历元、明两朝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揭阳县知县王壂主持将蓝田书庄迁建于新亨琅山东簏,更名为“蓝田书院”。院外园出租,岁可得七千余文,王公复拨磐溪都大岭乡荒埔园120多亩,租金22两。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91)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92)

书院内精美的木雕

  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清代后期,蓝田书院建筑已经严重受损。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由潮州总兵方耀、揭阳县周士俊倡议,又将蓝田书院迁建至蓝田中学现校址。

  蓝田书院是揭阳最高学府,地方士绅颇为重视,聘名流教师,各处童生来此就读颇多。时任福建巡抚兼督船政、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丁日昌,原籍丰顺,晚年定居榕城,每当回丰顺省亲,路经新亨必驻足询问校政及关心童生学业,留下千古佳话。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93)

  今日蓝田中学育英才

  至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废科举,兴新学”大改革下,蓝田书院遂改名为“蓝田高级小学”。由于学制改革,肄业有期限,学院不仅有一些新编学科,而且有名师执教。除了本都学生外,各都连同榕城童生纷纷来此读书,毕业咸称“秀才”,能在本族祠厅祖宗前做“秀才戏”,有一定数量的“书田”褒奖。

  1937年抗战爆发,谢海燕(著名画家,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就任蓝田小学校长。时附设初中预备班。

  1939年秋,蓝田小学改为“蓝田中学”,首任校长林诒盛,不过由于政治原因及经费问题,学校1942年停办。

  迨至1944年续办,王作卿继任校长,此时校产大多被乡绅侵吞,王校长遂向饶平县长刘德轩(玉湖汾水人,原蓝田中学董事长)募集经费,刘则大力相助,遂置必用校具,蓝田中学又有起色。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94)

  1946年12月经揭阳县政府批准立案,蓝田中学易名“揭阳县第三中学”,变私立为公办学校。1950年春,揭阳县教育局派黄鸿图为校长接管揭阳县第三中学,现为揭东区一所高级中学。办学理念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气质和风范,也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近几年,蓝田中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形成了“半封闭式管理,激发式教育”的办学模式,在这一模式统领之下,延续近千年的文脉,蓝田中学佳绩连连,继往开来创造新的辉煌,为高校输送大批优秀生源,也为揭阳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2014年,在蓝田中学旁的蓝田书院被命名为揭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蓝田书院以其曲折、传奇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广大学子和文化人士探访的胜地。

  梅岗书院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95)

  梅岗书院始建于明朝,清乾隆二十年(1755)揭阳知县贺朝冕重修于梅岗山之南麓,历经几年的建设,颇具规模。乾隆二十四年,时任知县刘业勤拨梅岗都莲花埔(今揭东县云路镇)官荒湖下田100余亩田租为办学经费。乾隆三十二年乡贤郑大进(乾隆元年进士、累官至直隶总督)衣锦还乡时还捐款建设母校并写下了《梅岗书院记》。

潮汕十大公园(潮汕大地钟灵毓秀)(96)

郑大进府

  该院人才辈出,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直隶总督郑大进都出自该院。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书院日趋冷落,最终停办。

  宝峰书院

  宝峰书院创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是解放前揭阳县东半县的最高学府。雍正七年登岗贡生黄鼎辅、陈焜耀等捐银700余两置谷30余石为膏火,兴办桃山义学。

  据清版《揭阳县志》记载:在桃山都义学之后,同治十三年乡人廪生谢炼、陈宝等以义学无房舍可聚生徒,于潮州镇军门方耀得罚锾二千圆并募都内殷户捐建前后两楹翼以房屋计,为堂者二,为房者十有四,置田租谷三百零五石,铺租钱五十千以为岁时奠祀及山东束修生童膏火科举资斧之费。谢炼等与乡人共商兴学,博得府、县资助,筹资修建“宝峰书院”,行兴学育才之风。

  宝峰书院创办后,桃山都、地美都各乡少年在乡间私塾读完初小后,能够读高小的便到宝峰书院就学。1939年,宝峰书院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后来更名为揭东县新华中学。

  榕江书院

  榕江书院始称榕城书院,址在榕城城西魁元坊,北濒榕江北河,即今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北环城路中段,现为揭阳市市属重点中学揭阳第一中学。

  榕江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由知县张熏购买贡生许之翰的别墅地9.5亩及房屋18间,经改建而成。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刘业勤在院后空埕建奎光楼,有上下厅房14间及两旁房屋6间,改称榕江书院。

  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榕江书院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称榕江学堂,分设榕江高等小学堂及榕江师范。高等小学学制八年,前六年读基础科目,后两年读专修科目。课程有国文、修养、社会、自然、史地、化学、几何、三角、代数及军事等。招收青年学生,毕业后可考大学堂(高等学校)。民国3年(1914年)秋,改为揭阳榕江中学,并呈教育部备案。学制四年,每年秋季招收丰顺、普宁、潮阳、惠来等县新生100名左右,为岭东最高学府之一。民国14年(1925年)改称揭阳县立中学,至民国19年(1930年)建成中山纪念堂、东西两铭、教室楼、办公楼,将原奎光楼改建为藏书楼,并改称揭阳县立第一中学。1949年揭阳解放,是年11月5日,揭阳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揭阳第一中学,县长杨世瑞兼任校长。

  从榕江书院沿至揭阳一中,特别从晚清历民国直到解放,这座岭东名校英才辈出。辛亥革命时,同盟会揭阳首领黄士杰任榕江师范军事教练,率学生军围攻揭阳府衙,并为国民革命军光复揭阳县城作内应。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榕江中学学生杨石魂、林希孟即带领同学集会游行,搜焚日货,又通电全国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上世纪20年代初,原籍江西省的中共党员杨嗣震到校任英文教员,负责校刊《榕声》出版工作,经常撰写文章,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思想,并培养江明衿、许涤新等一批进步学生。1925年3月,在东征军政治部工作的杨嗣震随东征军到揭,引导江明衿等3位“新学生社”代表谒见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师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40年代后期,中共揭阳第一中学支部建立。揭阳解放前两年,先后有一批师生参加革命武装部队。

  潮汕各地书院在建造的过程中,都得到当时地方政要及贤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参与。其中,有个人出现的频率很高,就是来自普宁的方耀。他出身行伍,以剿太平军发迹,后官至广东水师提督,曾任潮州总兵。方耀并非出身书香门第,也不是读书人,严格来说,他只是一介武夫。

方燿

  正是这位五大三粗的武夫,在加官进爵之后,对“屯田养兵”、“民以教化”颇有心得。潮汕很多书院的兴建、修建都是方耀的手笔:如普宁的三都书院、潮阳峡山的六都书院、揭阳的蓝田书院、大埔县的启光书院、澄海县的蓬砂书院、饶平的瑞光书院等。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在同治、光绪10年间,直接由方耀拨款新建或重建的书院在15所(仅潮汕地域内)以上。这些书院,记载着方耀的贡献,他大兴文教的功绩值得后人缅怀和赞颂。

  结语

  潮汕大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书院作为独特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在历史中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是潮汕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清末书院改制至今已逾百年,经时代更替、风雨侵蚀,传统书院不仅在规制上已经结束,其建筑结构也频遭破坏,一些书院在损毁或拆毁后重建,但建筑形制及风格等与原先存在较大差别。许多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书院仅存文献记载,实物早已销声匿迹。

  幸运的是,也有一些书院的文化和血脉至今没有中断,并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容。当下,这些都需要纳入到如何保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前提、大背景下来商量、解决,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潮汕的历史,保存潮汕的文脉。

主要来源:揭阳新闻网、大华网、潮州新闻网、南方日报、百度百科、远潮传媒等

天下潮商整理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