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对比阅读(汉书.地理志图解)

《汉书.地理志》原文:

弘农郡

武帝元鼎四年置。莽曰右队。

户十一万八千九十一,口四十七万五千九百五十四。有铁官,在黾池。

县十一:

弘农 故秦函谷关。衙山领下谷,爥水所出,北入河。

卢氏 熊耳山在东。伊水出,东北入雒,过郡一,行四百五十里。又有育水,南至顺阳入沔。又有洱水,东南至鲁阳,亦入沔。皆过郡二,行六百里。莽曰昌富。

陕 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莽曰黄眉。

宜阳 在黾池有铁官也。

黾池 高帝八年复黾池中乡民。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家为县。穀水出穀阳谷,东北至穀城入雒。莽曰陕亭。

丹水 水出上雒冢领山,东至析入钧。密阳乡,故商密也。

新安 《禹贡》涧水在东,南入雒。

商 秦相卫鞅邑也。

析 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东至郦入湍水。莽曰君亭。

陆浑 春秋迁陆浑戎于此。有关。

上雒 《禹贡》雒水出冢领山,东北至巩入河,过郡二,行千七十里,豫州川。又有甲水,出秦领山,东南至钖入沔,过郡三,行五百七十里。熊耳、获舆山在东北。

讲解及图示:

“弘农”即“弘大农桑”的意思。弘农郡设立于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是汉代司隶所辖的七郡(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王莽时曾被称为“右队”,是所谓的“六队郡”(河东 、河内 、弘农 、河南 、颍川 、南阳)之一。

西汉时的弘农郡,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在魏晋至唐朝,弘农郡的地域范围虽然有所缩小,但是其位置始终处于长安、洛阳之间。因此,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汉代弘农郡的治所设在弘农县,即秦之函谷关。

弘农郡的地理位置如下图所示:

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对比阅读(汉书.地理志图解)(1)

西汉司隶的地域范围

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对比阅读(汉书.地理志图解)(2)

弘农郡在司隶七郡中的相对位置

西汉末的弘农郡下辖11个县:

1.弘农县。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徙函谷关于新安县(今河南渑池县东),以故关置弘农县。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北。

2.卢氏县。以秦博士卢敖得道于此命名,一说以境内有卢氏山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卢氏县。

3.陕县。因地处陕原得名。西周时周、召二公曾以陕原(即陕陌)分界而治。战国为陕邑,秦置陕县,汉属弘农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

4.宜阳县。因在宜水之北得名。治所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

5.黾池县。即渑池县。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十三里。

6.丹水县。因丹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六十五里寺湾镇。

7.新安县。治所在今河南义马市西石河村(上石河、下石河)。

8.商县。治所在今陕西丹凤县西五里古城。

9.析县。因析水得名。治所即今河南省西峡县。

10.陆浑县。本春秋陆浑戎地。治所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

11.上雒县。治所即今陕西商州市。

根据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人口统计,弘农郡辖区共有人口475954人。

弘农郡各县的地理方位如下图所示:

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对比阅读(汉书.地理志图解)(3)

西汉弘农郡属县地理方位图

结合周边地形来看,弘农郡的地缘结构如下图所示:

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对比阅读(汉书.地理志图解)(4)

西汉弘农郡属县地缘结构图

由图可知,弘农郡的战略地位,突出体现在从其境内经过的两条交通线路上。其一是南北“崤道”,连通关中平原与洛阳盆地,在这条要道的咽喉之地设有新、旧两个函谷关。其二是“武关道”,连通关中平原与南阳盆地,上述的上雒、商、丹水、析诸县都位于这条要道上。此外,弘农郡东南通往荆州,西南毗邻益州,北接河东郡(山西南部),也都具有重要的地缘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