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纵观郭沫若这一生,争议和指责似乎从未远离过他。郭沫若去世后,小平同志对他的悼念词做出了这样的修改。

“悼念词改一改,把伟大两个字改成卓越,郭沫若先生当得起。”

在领导人的心中,他是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旁人或许不理解他,但党内领导人对他的生活和处境却非常清楚。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1)

身为文人,他的确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佳作。但传统价值观所追捧的文人风骨,似乎并未在他的身上体现。他的争议点有很多,比如二次入党、投奔国民党;比如阿谀奉承,糟糕的私生活。

而这一切变相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小平同志为何会特意做出批示,改变郭沫若的悼念词?

二次入党,忍辱负重

四川乐山是郭沫若的故乡,沙湾区至今还留存着郭沫若故居,供人们参观,供后人认识和了解他。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2)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无可非议,甚至一度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但他的身上却有着诸多争议,时至今日,不少人提起他,言语当中都满是嘲讽。

那些被嘲讽的原因,有他个人的错误,比如风流成性的私生活。当然也有时代造成的误会,比如二次入党这件事。

早在远赴日本留学时,郭沫若就和共产主义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他来说,这是一种极为新潮的思想。它宣扬底层民众的人权,宣扬人人平等的社会,更提出了某些与革命浪潮相符合的关键性观点。

在此之前,郭沫若从未接触过这类带有极强政治性的社会思想。他以文人的角度研究这类思想,不断将之拆分、整合,最后化为己用。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3)

当时的他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思潮格外感兴趣,但并没有因此而加入到我党的革命队伍当中。他只是个文人,固有的思维模式,让他错过了最早入党的机会。

不过,缘分已经从此结下,入党也是迟早的事。

1926年郭沫若来到广州,担任大学的文科老师。在此期间,他认识了众多社会活动家,其中就有周总理和瞿秋白烈士。

这两个人的言行举止,给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从他们的身上,郭沫若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了共产主义战士应该是什么模样。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4)

作为见多识广的文人,他也接触过不少种类的思潮,认识过不少社会阶层的人物。而他越发确信,只有共产党带领的队伍,才能给中国指出一个最正确的方向。

陈独秀先生的儿子陈延年同志,当时正担任广东的区委书记,与郭沫若私交甚笃。他写信告诉陈延年:“我想我确定了自己的信仰,我明白余生该为什么事情而奋斗。”

他顺应国民大革命的浪潮,利用手中的笔,写出了众多针砭时弊的文章,号召广大爱国青年投身革命浪潮,救国救民。

然而1927年,反动派领导蒋介石却公然背叛革命,在全社会掀起了反革命政变。此事让郭沫若大为光火,也让他极为不齿。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5)

像无数社会评论家一样,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以犀利的语言指责蒋介石的反革命行径,批评反动派背叛国家和背叛人民的恶劣行为。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这是郭沫若的代表作。蒋介石在这篇文章中被批判的一文不值,成为了彻头彻尾的反派。

也因为这篇文章,郭沫若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号通缉对象,处境非常危险。但他并不畏惧,反而在同志们的支持之下愈发英勇。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6)

1927年,郭沫若参加了南昌起义。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竟然在我党武装掌控政权的关键性起义行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作为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的副手,为他们草拟文件,传递情报,并且负责政治宣传工作,把南昌起义的影响力扩大到最大化。

过去的种种作为,都是他接受我党考验后给出的答案。所以在这一年,他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7)

愈发紧张的革命局势,也让他的处境愈发危险和艰难。作为上过通缉名单的文人,如果还留在国内,他随时有可能面临被逮捕的境况。

所以周总理认为,我党应该首先保护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学者,保存中国文化传承的力量。

他派出一支队伍,把这群学者送到了日本,暂避风头。

虽然日本的形势没有那么紧张,但因为特殊的身份,郭沫若还是受到了密切的监视。他和党组织的联系,自然也就因此而中断。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8)

他本人从未想过退党,更没有想过在最危急的关头置身事外。只是有时候身不由己,长达十年的流亡时间,已经切断了他和党组织的最后一丝关系。

一些不明真相的党员同志,对郭沫若抱以极大的不满情绪。

他们认为他是临阵脱逃,贪生怕死,认为这样的人不配再成为一名党员。他们不知真相,因此对他产生了诸多误解。

后来郭沫若回国,其实第一时间就与周总理取得了联系。他们二人的交流属于秘密,周总理也给了他一项更加艰巨,也更加忍辱负重的任务。

周总理告诉他:“你正好可以利用外界的认知误差,接受国民政府的邀请,去他们那里担任干部,帮着我们周旋。”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9)

国民党并不知道郭沫若的真实行动,只知道他已经退出了我党。所以就趁此机会邀请他加入政府,以此成为国民政府提升社会影响力的砝码。

郭沫若明白,一旦选择加入,那就意味着他将背负同胞的谩骂,背负亲朋好友的指责和远离。但是党组织既然有需要,他当然义不容辞。

虽然身在曹营,但他明显是心在汉。他多次为我党传递情报,秘密推动政治宣传工作,贡献不容忽视。

一直到1958年,他才正式恢复共产党员的身份。但是因为时代的误会,第二次入党,他并未受到多少谅解。

多年的非议,郭沫若一肩扛起。他人的指责,他也并未多做解释。他只知道,自己自始至终,没有背叛过最初的理想和信仰。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10)

所谓谄媚,实则真情

郭沫若另外一处被人诟病的地方,就在于他对毛主席的崇拜态度。

有人说:“毛主席确实是全民崇拜的对象,但是郭沫若先生表现出来的态度,未免太过谄媚,好像是故意在阿谀奉承。”

毛主席喜欢文学,喜欢诗词,对于拥有壮志的文人,主席有着颇多好感。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毛主席和郭沫若可谓是志趣相投,当然能够成为好友。

当郭沫若发现主席能够理解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白自己的精神世界时,他也自然会更多的从毛主席那儿寻找共鸣。这样的行为落在旁人眼里,就成了他故意靠近主席,为自己谋求私利。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11)

但实际上,他们二人已经是老相识了,并且感情一直非常深厚。

毛主席和郭沫若第一次见面,是在重庆谈判期间。但在此之前,主席已经看过许多他的文章。

主席最喜欢的一项作品,就是郭沫若改编的历史话剧《屈原》。

这部话剧的时代背景虽然发生在春秋战国,但其中的某些思想和内涵,完全能够与当下的时代精神所贴合。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些最早觉醒的人,往往会承受最大的压力,甚至会经历最多的痛苦。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12)

许多英年早逝的革命烈士,比如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比如赵世炎同志,比如邓中夏同志,他们都是最早觉醒的那批人,也是最早离开的那批人。

屈原为了理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去不复回。但我们这个社会就是因为有着屈原这样的人,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如果没有屈原,社会或许会变成万马齐喑的状态。

谈到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谈到观赏时的内心感受,毛主席和郭沫若二人有着极多的共同话题。他们一见如故,甚至有些相见恨晚。

有一次,毛主席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了一块破旧的怀表看时间。郭沫若正好在他的旁边,见到了这一切。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13)

他毫不犹豫地取下了自己的手表,递到毛主席的手中,对主席说:“这块手表,请您一定要收下,就当是我们友谊的见证。”

郭沫若的慷慨馈赠,毛主席非常珍惜。他一直把这块手表戴在手上,直到新中国成立,直到国家建设阶段开启,他都没有取下来。

毛主席去世时,这块手表也一直跟在他的身边。

所以他们二人是真正的知己和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有着能够彼此理解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关系,并不是外界所看到的追捧与被追捧、谄媚与被奉承的关系。

郭沫若写下的赞美毛主席的文章和诗句,并非为了博取主席的好感,只是他有感而发罢了。

其实不只是他,同时代的大多数文学家,对毛主席都饱含浓烈的感情。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14)

至于引起了最多讨论的那句话,“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也没人能够证明这句话是郭沫若亲口所说,亲手写下。

这只是民间的传言,只是后来传言愈演愈烈,就被人们强制安在了他的头上,也成为了大家指责他的一大理由。

改变悼词,彰显地位

在国家发展的特殊时期,毛主席特意叮嘱周总理,一定要保护好郭沫若,既要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也要保护他创作的文化瑰宝。

1978年,郭沫若临终之前,还回顾了自己这一生的历程。他充满感情的说:“我对党和国家所做的贡献实在太少了,有愧于党对我的关心。等我死后,就把我的骨灰撒在共产仙乡吧。”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15)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与世长辞。他去世当天,相关单位就发布了讣告。讣告当中写,郭沫若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

在他去世6天以后,郭沫若的悼念词被摆在了国家领导人小平同志的办公桌上。

小平同志看了看纸上的文字,做出了批示。他要求把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这句话中的“伟大”二字,改为“卓越”二字。

在追悼会上,所有前来送他最后一程的亲朋好友,都对他的离开表示不舍和惋惜。在人生的终点,他获得了认可,获得了尊重。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这是小平同志对他的评价,也是党组织对他的评价。

郭沫若恢复(郭沫若去世六天后)(16)

不可否认的是,郭沫若这一生确实犯过错误。某些被人指责和诟病的地方,确实也是由他个人造成的。但是,我们需要正视他的人生经历,了解那些时代造成的误会,了解背后的真相,全面的看待他的是非对错。

人无完人,他自然并不完美。但是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对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所做的贡献,值得人们永远铭记。

#历史开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