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荆州并非大意而是中了计(关羽失荆州背后的秘密)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在三国历史上,”关羽大意失荆州“可以说是改变三国历史局势的最大事件。

关羽失荆州并非大意而是中了计(关羽失荆州背后的秘密)(1)

在失荆州之前,刘备集团在汉中击败了乱世之奸雄曹操,在荆州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雄踞荆州、益州、汉中,已经成为了三大势力之中最为强势的一家。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后,一度威胁许昌,吓得曹操都动了迁都到邺城的念头。

但是很快,刘备集团的强势引发连锁反应,最为弱小的东吴孙权和曹操秘密结盟,策划了白衣渡江,背刺关羽,夺回荆州的战略。

而且孙权这一记背刺成功让刘备集团从云端打落人间,失掉了关羽、荆州的刘备集团只能屈居于益州一州之地,哪怕有诸葛亮这样的奇才鞠躬尽瘁,也只不过维持鼎立的局面。

关羽失荆州并非大意而是中了计(关羽失荆州背后的秘密)(2)

关于关二爷的大意失荆州,无论在演义小说还是三国志正史之中,主要的责任都是东吴趁着荆州空虚,白衣渡江,结果本属于关羽麾下的糜芳、傅士仁等不战而降,导致关羽最后走麦城战死。失荆州最大的锅都扔给了背叛关羽的糜芳、傅士仁,以及不支援关羽的刘封等人,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仔细读一遍《三国志》正史就会发现,关羽失荆州可能还有一个幕后黑手,这位就是占据荆州后孙权亲自请他出仕的,刘备亲自任命的”留典荆州事“的潘濬。

潘濬是荆州本土人,在刘表时期就属于顶尖的荆州人才,官居江夏从事,湘乡令;等刘备打跑曹操,自己当了荆州牧后,一大批荆州人才都跟了刘备,而潘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关羽失荆州并非大意而是中了计(关羽失荆州背后的秘密)(3)

刘备对于潘濬是非常欣赏,直接任命他担任自己的荆州治中从事。

荆州治中从事这一职务是负责管理荆州牧下属的其他从事,有点类似今天某省省委秘书长一职,非亲信不能担任。

等刘备入川后,把荆州人才一分为二,一大部分跟着刘备诸葛亮进入益州,去替刘备统治刚刚占据的益州地盘;一小部分留下来跟着关羽治理荆州;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让关羽”董督荆州事“,但是关羽是武将,治理地方需要有大量的文官配合,刘备就安排荆州本土人,自己非常信任的潘濬担任荆州的“留典州事”。

而且刘备还把自己的小舅子糜芳安排在荆州当南郡太守糜芳,刘备自己的同郡好友傅士仁当了荆州的将军,还有湘水划界时就投降孙权的郝普。

关羽失荆州并非大意而是中了计(关羽失荆州背后的秘密)(4)

在刘备看来,有关羽、潘濬这样的搭档,加上从自己很弱小的时候就跟着自己的几位从龙之臣,荆州万无一失。

但是很遗憾,刘备想差了。

关羽作为荆州方面的大员,虽然没有直接插手治理,但是关羽对于荆州所谓的名士是一个都瞧不上,而对于糜芳等人也是瞧不上。

史书记载,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潘濬“亦与关羽不穆。”关羽这种”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既然关羽瞧不上荆州人,那么就休怪荆州人无情了!

关羽失荆州并非大意而是中了计(关羽失荆州背后的秘密)(5)

很快,孙权和吕蒙趁着关羽北上,直接白衣渡江,背刺关羽轻松占据了荆州,击杀了关羽,此时荆州大小官员全部投降,只有潘濬非常忠于刘备,称病不出,拒不投降。

《江表传》记载孙权在占据荆州后,命令卫士抬着床,把潘濬抬到自己跟前,亲自给哭得稀里哗啦的潘濬擦眼泪,说降。

潘濬看到孙权这么对待自己,于是就投降了。

权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谢。——《江表传》

这一段记载表面上看上去体现了潘濬对于刘备的忠诚,但是结合潘濬后面的几件事情,我猜测大概率是孙权和潘濬联合起来演的一出好戏!

为何这么说,有什么证据吗?有!

关羽失荆州并非大意而是中了计(关羽失荆州背后的秘密)(6)

第一,潘濬投降后马上被孙权重用

潘濬投降后,孙权直接任命他担任自己的治中,并且没多久就拜他中郎将,给他兵马大权,而且但凡是荆州的事情,孙权全部要问潘濬,体现出了极度的信任。

东吴的军权在三国时期是不同于魏蜀两国的,部分将军的军队都是私兵,不属于东吴而是属于将军本人。潘濬刚刚投降,孙权就赐予他兵马大权,这种信任程度完全超出了其他投降的荆州士人,

孙权杀关羽,并荆土,拜濬辅军中郎将,授以兵。——三国志 吴书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第二,潘濬投降后马上杀掉前同事奉上投名状

关羽失荆州并非大意而是中了计(关羽失荆州背后的秘密)(7)

孙权占据荆州后,还有部分荆州人心怀刘备,打算联络五溪蛮族起兵,其中就有南阳人武陵从事樊伷。

樊伷当时搞得声势比较浩大,很多人都建议孙权派大军平定,孙权问需要多少人,大家都说怎么也要三五万人才行。

于是孙权就去问潘濬,潘濬直接说樊伷这人我知道,除了能说会道没啥本事,要我去,只需五千兵即可。

孙权大喜,就让潘濬去出兵,果然,潘濬带着五千人就击杀了前荆州同事樊伷,给孙权一个投名状。

关羽失荆州并非大意而是中了计(关羽失荆州背后的秘密)(8)

在宋朝的时候,三苏之一的苏辙看到这里,直接评论说道: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人乐毅成了燕国相,燕王让他去攻打赵国报仇,结果乐毅流泪拒绝。说赵国是我母国,我对待赵国和我对待燕国是一样一样的,我连赵国的奴隶都不杀,不要说去伐赵了。

而潘濬却是前脚在孙权脚下痛哭流涕装忠于蜀汉,后脚就直接领兵杀掉前同事,恐怕也有点说不过去吧。

权克荆州,将吏悉降,而浚独坚卧不屈,权舆致之,浚伏床而泣,悲不自胜,其于所事,何其厚也。既而樊伷欲以武陵自拔归蜀,浚为权画策,自将讨平之,其于所厚,又何薄也。意者在君为君有,不得不然者乎?吾闻乐毅去燕适赵,赵欲与之伐燕,毅泣曰:'昔之事燕,犹今之事赵也。毅若获戾,放于他国,终身不敢谋赵之徒隶,况其国乎。'使乐毅愚人也,则可乐,毅少知事君,则浚不得为无罪矣。——《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七》苏辙

第三,潘濬在孙权心中的信任度远超他人

关羽失荆州并非大意而是中了计(关羽失荆州背后的秘密)(9)

潘濬在投降孙权后,升官速度很快,信任程度远超其他降臣。

孙权称帝后,潘濬直接是九卿之一的少府,少府是负责管理皇帝的小金库,皇室的收入、开销都要从少府中出,这一职位非皇帝心腹不可。

后来潘濬又升官当了太常。太常是九卿之首,地位非常高,掌管朝廷宗庙礼仪,兼管文化教育,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部长加外交部部长加文化部部长……什么历史、医疗、天文、占卜等等都是他的部下。

后来五溪蛮族又发起叛乱,孙权命令潘濬”假节“监督诸将平乱。在三国时期能混到”假节“,也就是通俗地拿到了”尚方宝剑“的人,都非常少见,更不用说降将了。

第四,孙权替潘濬背书

关羽失荆州并非大意而是中了计(关羽失荆州背后的秘密)(10)

诸葛亮死后,荆州人蒋琬继承了诸葛亮的职位,成为了蜀汉第二位大将军、丞相。但是蒋琬还有一个身份,他是潘濬的姨兄,两人是亲戚。

当时有人传谣言说,潘濬本来就是蜀汉这一方投降过来的,现在蜀汉大将军蒋琬又是他姨兄,潘濬已经已经偷偷联系蒋琬,商量叛逃的事情了。

武陵太守听到这个谣言四处传播,马上反馈给孙权,要孙权小心提防。

结果孙权看到信后直接说“承明不为此也”,不但把武陵太守的信直接拿给潘濬看,还把武陵太守调回来,直接免官处理。

第五,蜀汉大骂潘濬”奔臣“

关羽失荆州并非大意而是中了计(关羽失荆州背后的秘密)(11)

蜀汉有一位大臣名叫杨戏,深受大将军蒋琬的重视,在他的一生当中写过很多蜀汉名人的赞语。

但是唯独对于”糜芳、士仁、郝普、潘濬“这四位,杨戏直接骂他们”奔臣“,也就是叛徒,还说他们没有”大德“,”自绝于人,作笑二国。“

可见蜀汉对于潘濬这样的叛徒根本没有好感。

古之奔臣,礼有来偪,怨兴司官,不顾大德。靡有匡救,倍成奔北,自绝于人,作笑二国。——《季汉辅臣赞》 杨戏

所以关于潘濬,历史上的口碑往往两极分化。站在东吴这边都会夸赞他是”大丈夫格业。”是“吴之栋石也。“

但是站在蜀汉这边,都骂他是”奔臣“,他还极有可能是关羽之死的幕后黑手。

不知道你如何评价潘濬潘承明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吴书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三国志 蜀书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