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制胜原则(孙子兵法讲义4谋攻篇)

作者:三困

教材:《兵家修炼》——悟兵家智慧,内修做人心性,外炼做事才干

【乱世安邦策,盛世立业谋】

有没有实力打?有。值不值得打?值。那么接下来就该考虑一下怎么打了,这便是继《始计篇》的敌我实力、《作战篇》的战争成本后的第三个战略问题:进攻战略。题目“谋攻”是谋划进攻的意思,当然了,这里的谋划是战略层次的谋划。

大师父在《谋攻篇》提出了一个由战略目标战略手段战略攻击点构成的谋攻体系。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制胜原则(孙子兵法讲义4谋攻篇)(1)

任何谋划都是以目标为起点的,在评估敌我实力和作战成本后,首先定下一个合适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目标选择手段,最后找到入手点开始实施。

大师父提出了“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个战略攻击点。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谋划,使敌人发动不了有效的进攻,或者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比如经常看到新闻报道里说“某某国家挫败了一起恐怖袭击阴谋”,这即是“伐谋”的应用。伐交的交包含了内交与外交,内交是敌方君与臣、官与民等内部关系,外交是敌方与其他国家建立的外部关系,“伐交”就是离间敌方的君臣、官民,破坏敌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伐兵就是攻击敌人的军队,最经典的运用当属毛主席的“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战略。攻城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敌人倚仗城池,占尽地利,所以攻城的成本与风险非常大,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它。

在这四个攻击点中,伐谋运用难度最高,攻城实施成本最大,最常用的是伐兵和伐交,因此大师父对这两者进行了展开。将领不尽心尽力辅佐国君,就会导致国家衰弱;国君干涉将领的指挥就会拖累军队。将领尽不尽心,国君干不干涉,其主要决定因素便是国君与将领的关系。可见君主与将领的关系至关重要,如果我方能够离间对手君臣之间的关系,那么离胜利也就不远了。这正是伐交的厉害之处,刘邦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即是一例。

以不战的方式挫败敌人的谋划获得全胜,这是战略谋划的高度,可以称为最优战略。在制定战略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大师父提出的这套谋攻框架进行谋划,谋划的战略应尽可能地靠近这个最优战略。不过兵家须记住:最好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方式。不要因为大师父说“不战”是最好的战略手段,就非得运用“不战”去对付敌人。

对胜利的预见能力是谋攻的基础。如果一个将领缺乏预知胜利的能力,那么他就无法判断自己谋划的战略是否可行,当有多个可选方案时,他就无法确定哪个方案是最优的。谋攻的前提是对敌我双方的了解,任何一个好的战略都是基于敌我情势谋划出来的,脱离了具体情况的谋划便是纸上谈兵,是必然要遭遇失败的。

【经典句子】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翻译:因此百战百胜的策略不是最上乘的策略,不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的策略才是最上乘的策略。

故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翻译:最上乘的用兵策略是挫败敌人的谋划,其次是破坏敌人的内交与外交,再其次是攻击敌人的军队,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翻译:两军交战,实力弱小的一方如果只知道固执硬拼就会被实力强大的一方擒获。(兵家应进退自如)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翻译: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预知胜利:懂得什么时候可以进攻、什么时候不可以进攻的一方能取胜,懂得根据兵力的多少选择用兵策略的一方能取胜,全军上下同心同德的一方能取胜,做了充分准备的一方去对付毫无准备的敌人能取胜,将领有才能而君主不加以制约的一方能取胜。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翻译: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那么即便打上一百场仗也没有失败的危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