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人物真实故事(他们是天使不是魔鬼)

“嘿 你还有吃的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抗疫人物真实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抗疫人物真实故事(他们是天使不是魔鬼)

抗疫人物真实故事

嘿 你还有吃的吗

嘿 你们发菜了吗

嘿 今天团购了吧

……

一首《四月的上海》传遍众多楼组群,从几个人的自娱自乐到数千居民众口传唱,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好听、感动、希望、必胜……”创作者马乐没想到自己与好友即兴创作的歌曲,引来潮水般的点赞。

这是发生在上海莘庄封控楼栋里的一个真实故事。马乐是水清三村的住户,也是一名独立音乐人。从3月27日被封控,至今已有26天,他和《法治日报》记者是邻居,如果不是因为封控,谁也不知道楼栋里居然还有音乐人、医生、科研工作者、教授和我这名记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封控,面对艰难的物资保供,面对社会面的普遍惊慌,“上海天团”横空出世,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他们用歌声宣告:我们从来不是一盘散沙,可以在最需要时聚成一团。

亲密无间大家庭

记得记者很晚才加入楼组群,之前坚持“少消耗、少摄入”原则,依托政府发放的物资和之前的囤货把日子过得绰绰有余。

第一次敲开邻居家的门,是因为蔬菜有腐烂迹象,为了避免浪费,便想赠送给邻居。男主人有些错愕,但再三推辞后收下了,却又回赠几瓶酒精和一大包口罩,并把记者拉进楼组群。

进了群才知道,楼里已有8位确诊患者。

“大家要做好防护,尤其注意病毒可能通过下水道传播,做好水封……”一条条提示信息接踵而来。

都说奥密克戎致死率大大下降,可恐慌还是悄然蔓延,而看不到尽头的“7天”封闭循环,让大多数人家的囤货也开始捉襟见肘。

面对困境,邻居们都在拼命搜集整理各种互帮互助的信息,他们中有生物学教授、医生,还有一群交大药学院的校友。

“奥密克戎一般三到五天潜伏期,所以七天的居家监测是合理的,但是也会有潜伏期较长的。”

“这是《阳性楼栋防疫阻断手册》,大家可以据此做好防护隔离。”

……

一直以来,上海市民的边界感很强,不喜来往。可如今,他们变得那么热情,那么积极。原本社会自治最难打通的“最后一百米”竟然在这样的环境下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变得畅通无阻。

有人问:新开通的核酸码在哪里?手快的邻居立刻发出操作图示;有老人不会团购,有邻居就主动帮助团购;还有人将本来就不多的消毒用品送给了志愿者……这样的小事,每天都在一幢幢楼栋里上演。

有一天,记者突发过敏,急需用药,消息在群里传开后,竟收到了品种最全的抗过敏药物,还有药学博士一对一指导用药。

群里的人都没名字,只有一个代码,那就是各家的房号。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大家组成一个庞大而又亲密的大家庭。

自帮自救凡人歌

度过最初的恐慌,邻居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空谈无益,只有自帮自救才不会束手就擒。

于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真实上演,并用这种方式续上了被疫情打断的社会管理链,各种抗疫生存之道如雨后春笋。

涉疫楼栋必须严格执行“足不出户”政策,垃圾回收、快递派送怎么办?11位志愿者的名额被瞬间“秒杀”。

他们被分为上午、下午两班倒,分别负责派送快递与回收垃圾。另外还有一个机动组,负责消毒,派送冰鲜冷冻食品。还有两位年逾古稀的志愿者,坚持参与发放抗原试剂,帮需要配药的居民收送医保卡。

等到有一天楼内阳性患者终于清零了,大家可以下楼做核酸了,志愿者们又像研究战略部署一样,规划好上下楼路线,确保大家不密集、不同行。

“为什么当志愿者?理由很简单,平常邻居对我母亲很关照,现在我也要尽一份力。”志愿者刘力争说。

封控隔离中,除了每个楼栋的“小团”,还有社区的“大团”,他们之间实现了相互协作的扁平化指挥。

“‘大团’里有居委干部和物业工作人员,他们负责指挥和协调各个‘小团’开展工作,在物资最紧张的时候,驿站小哥、超市和小区门口蔬菜水果店的功能被发挥出来,一起想方设法地为居民保供物资。”一位居委会工作人员说。

“88元11斤的蔬菜礼包”“160元5.5斤鲜猪肉”“50.5元10斤面粉”……各种采购团应运而生。有人说家里没小葱了,7.5元一捆的小葱团购就来了;还有人说想要馄饨皮和饺子皮,6.5元的馄饨皮团购立刻出现在了楼组群里。

每一次物资保供就是一场战役,既要确保物美价廉,又要保质保量,既要做好入户前的消毒,又要准确按时配送到家,“团长”们绞尽脑汁,却痛并快乐着。

其实“上海天团”里就是一些平凡的人,他们用实际行动打造了一个自帮自救的全新“生活圈”。

不当魔鬼当天使

4月16日,楼栋尚未解除封控,记者家里的卫生间下水管里突然涌上许多脏水。群里有位邻居是装修师傅,他主动要求“出征”,穿上防护服上门排查检修,原来是总下水管堵塞了,几经努力,终于解决了麻烦事。

封控在家,难免出现各种邻里纠纷,尤其是高空抛物、垃圾未经打包随意丢弃、团购安全和未经允许在小区遛狗等问题,群里经过探讨共同拟定了一份“居民公约”。

“上海天团”因疫情而闻名,然而众多负面信息也频频见诸网络,保供病猪肉、天价跑腿费、哄抬物价、以次充好……

“我们要互帮互助、自助自救,少发牢骚、多干实事,只有这样才能众志成城共抗疫情,‘天团’就成了‘天使’!如果一天到晚蝇营狗苟,想利用疫情发不义之财,‘天团’也就成了魔鬼。”群主张织芬说,越是困难当头,越要遵纪守法,越要对得起自己良心。

朱佩玲也是群组管理员之一,群里大事小事她几乎全部在线,并协助群主发布居委通知,了解居民需求。她说,组建楼组微信群后,大家在群里难免有批评,有抱怨,可在更为紧要的生存面前,大多数人还是学会理解,主动让渡出部分自由,与整个疫情防控相向而行,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都有一个走不出的家/最亲密的朋友变成了床和沙发/每家每户都付出很大的代价/只为能恢复往日那熟悉的繁华。”《四月的上海》唱出了大家的烦恼和心声。

2022年的春天,上海经历太多磨难,但大家学会了聚沙成塔,学会了群己权界,四月的上海依然美好,因为阳光明媚,因为希望就在眼前。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余东明 见习记者 张海燕

来源: 法治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