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鲜明的宜业之城(勠力同心谋发展)

特色鲜明的宜业之城(勠力同心谋发展)(1)

特色鲜明的宜业之城(勠力同心谋发展)(2)

特色鲜明的宜业之城(勠力同心谋发展)(3)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王寅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宜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是战胜各种困难、风险挑战的十年。十年来,宜城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沉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风险挑战,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宜城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宜城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宜城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百亿台阶,从2012年的185.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09.14亿元,再到2021年的409.49亿元。2012-2021年,GDP总量实现翻番,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速达7.9%,高于湖北省、襄阳市年均增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35959元增加到2021年的87274元,是2012年2.4倍,年均增长10.4%。

经济结构更趋协调。着力产业提升,全面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实体经济进一步壮大。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升级,第一产业总量从2012年的39.8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8.40亿元,年均增长4.1%。重点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总量从2012年的88.2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7.90亿元,年均增长7.9%。商贸服务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总量从2012年的57.1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83.18亿元,年均增长9.9%。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1.4:54.4:24.2调整到2021年的16.7:38.6:44.7,产业布局实现“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的根本转变。第三产业比重提升20.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引擎。

产业发展成色更足。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宜城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以赴调结构、转动能、提质量,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2012-2021年,宜城市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15.1%。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聚焦共享发展、共同富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稳增长与惠民生互促共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总量大幅增加,2021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386元和22273元,分别是2012年的2.5倍和2.3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24587元和15663元,分别是2012年的2.5倍和3.1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51.41㎡、60.45㎡,分别比2012年多5.44㎡和22.42㎡。

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5.2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12万人。全市养老机构16家,养老床位4240张。城市低保标准由2012年的350元/人.月提高到69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由2012年的125元/人.月提高到490元/人.月。职工平均工资从2012年每月2065元提高至2021年每月4842元。

生态文明成效显著。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城乡及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汉江水质保持Ⅱ类,蛮河水质提至Ⅲ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更新行动持续发力,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城市、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等荣誉称号。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板桥店成为“省级生态乡镇”,小河山河、流水杨林等7村获评“省级生态村”,流水余棚、黄湾、黄冲等3村获评“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