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

曾经“海味八样”的一员,当今夜市排挡的明星,扇贝自古就备受吃货们的喜爱。继2014年“獐子岛扇贝跑路”事件之后,扇贝更是几度登上热搜,成为了海洋界不折不扣的“网红”。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1)

除了在财经界,扇贝在表情包界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来源:soogif

但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味道鲜美且价格实惠的扇贝,还在海洋中默默发挥着净化水体、生物碳汇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面对这样努力而低调的“网红”扇贝,我们身为一枚普通的吃货,可以怎样对它“负责”呢?这篇文章会告诉你答案。

———— / 太长不看版 / ————

作为负责任的吃货,一句话了解如何对扇贝“负责”:

扇贝养殖行业虽存在诸多问题,但总体较为绿色健康,是海鲜明鉴推荐消费的绿色环保的水产品。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2)

吃货们见到扇贝——想咋吃,就咋吃,夏天内脏不要吃!

海鲜明鉴从多个方面对中国近海扇贝增养殖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结果如下: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3)

———— / 以下是正文 / ————

不是所有扇贝都会逃跑

我国养殖的扇贝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我国原产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华贵栉孔扇贝(Mimachlamys nobilis),以及从美国引入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和日本引进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从外观上看,栉孔扇贝的贝壳具有标志性的辐射纹路;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4)

栉孔扇贝©李玉强/海鲜明鉴首席生态手绘师

华贵栉孔扇贝的贝壳有橙色、紫色、褐色等多种颜色;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5)

华贵栉孔扇贝©李玉强/海鲜明鉴首席生态手绘师

海湾扇贝的个头偏小,贝壳直径一般仅五六厘米;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6)

海湾扇贝©李玉强/海鲜明鉴首席生态手绘师

虾夷扇贝个头较大,最大记录达27cm,比脸还大。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7)

虾夷扇贝©李玉强/海鲜明鉴首席生态手绘师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轻易地判断出扇贝是否“made in China”,那就是看它会不会游泳。栉孔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通过足丝,营固着生活。而海湾扇贝与虾夷扇贝仅在稚贝期附着,成体阶段便褪去足丝,开启自由自在的底栖生活。所以我们看到表情包里的“逃跑扇贝”都是“歪果仁”。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8)

大多数扇贝在完成几次跳跃,或游动一段距离后就会非常疲惫,需要休息好几个小时才能进行下次运动,因此“组团跑路”实属戏言。来源:East Coast Divers/youtube

但不同种的扇贝可以相互杂交,市面上不少是杂交种,而非纯种,辨认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不过对于吃货来说这并无大碍:管它是什么扇贝,好吃就行!

夏季食贝需谨慎

扇贝是夏季烧烤摊的主角,但 5-7 月食用扇贝却有些风险,这与大家熟悉又陌生的“赤潮”有关。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9)

赤潮。来源:Wikimedia Commons

赤潮,指的是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对于扇贝这种“滤食性动物”来说,它们几乎没有选择食物的能力——水里有啥我吃啥。

气温较高的季节是赤潮的高发期,但即使海水中出现了有毒藻类,扇贝还是会照吃不误,毒素便不断地在扇贝体内累积,最终形成“贝类毒素”。一旦误食有毒的贝类,轻者引发恶心呕吐,重者导致昏迷死亡。并且许多贝毒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即使经过了蒸煮依然会导致中毒。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10)

赤潮毒藻进入贝类体内。来源:cfs.gov.hk

因此在夏季,大家最好避免食用缺乏产地和水质信息的扇贝,尤其是内脏这种容易富集毒素的部位。如果实在抵挡不住美味的诱惑,最好只吃扇贝柱,因为这里是肌肉部分,被毒素污染的几率最低。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11)

赤潮期间最好不要吃贝类,吃也最好只吃贝柱部分。其他季节,除了内脏团之外,贝柱、生殖腺等都可以吃。©李玉强/海鲜明鉴首席生态手绘师

看到这里,吃货们不要惆怅,其实每年的12-4月期间才是扇贝最肥美的时期,而气温低的季节赤潮暴发风险也更低,各位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尽情享受丰腴鲜甜的整只扇贝。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12)

烤扇贝。来源:663highland/Wikimedia Commons

扇贝(含泪)说道:“粉丝、蒜蓉,我们冬日再会!”

扇贝到底怎么了?

2019年11月21日,在“扇贝叒跑了”事件发生十日后,几位獐子岛公司老员工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透露出扇贝频繁暴毙的可能原因——拖网采捕对海底生态破坏严重,扇贝是被“呛死”的。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判定这种说法是否真实,但老员工所说的长期高频率的拖网采捕方式对扇贝赖以生存的海床和幼贝构成伤害,确是有科学依据的。

目前,我国的扇贝养殖主要有两种方式。绝大多数扇贝采用“浮筏笼养”,仅北黄海 (也就是獐子岛所在海区)养殖的虾夷扇贝采用“底播养殖”。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13)

绝大多数扇贝养殖以“浮筏笼养”为主,这种养殖方式对生态影响较小。©李玉强/海鲜明鉴首席生态手绘师

底播养殖,指的是将贝苗播种到以粗砂为主柔软的沙泥底质,使其自然生长至扇贝达到商品规格后再进行回捕,可以理解为在海里“散养”。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14)

养殖者将扇贝苗播撒至大海。

来源:大连海洋岛水产集团

这种底播养殖的模式,一般以“底拖网”的方式来收获扇贝。底拖网的工具,就像耕田时使用的耙犁,在捞走扇贝的同时,也会对海床的自然结构和栖居于此的动植物造成危害。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15)

底拖网收获扇贝。来源:Glenn Bouchard/youtube

因此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海鲜明鉴认为这类采捕方式只适用于对干扰适应能力强的泥沙底的软质海床,或没有大型藻类森林、海草床和软硬珊瑚等关键生物群落存在的硬底海床。此外,使用经过改良的拖网也能降低对海床结构的破坏,更好地保护扇贝的幼体和其他并非捕捞对象的海洋生物。

种质、密度、病害…

扇贝:我太难了!

除了部分海域拖网采捕带来的生态破坏,我国扇贝养殖业还面临着诸多难题。

1982 年,张福绥院士从美国引进了26只海湾扇贝,并以此繁衍出几万亩海湾扇贝。这次成功的引种,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三次浪潮,使海湾扇贝养殖产业一举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但好景不长,几年后,生长速度减缓、寿命缩短、病害多发……一系列问题纷纷浮出水面,海湾扇贝的产量在90 年代初急剧下跌。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身上。其中一个重要的诱因,是“种质退化”。

我们知道,人类禁止近亲结婚,是因为近亲所生孩子患遗传病的风险要比非近亲高得多。其他生物也是如此,当几万亩扇贝的身上全都流着这26只扇贝的血液,连续多代的近亲交配后,必然会导致整个物种的衰退。

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春德团队2007年从秘鲁引进了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并将其与海湾扇贝杂交,获得了杂种优势显著的“混血扇贝” 渤海红。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16)

扇贝新品种“渤海红”。来源:中国科学报

多数研究认为,除种质退化因素外,高密度养殖与病害频发也是目前中国扇贝养殖行业亟需解决的两大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海区养殖扇贝的数量过多,扇贝的主粮——浮游植物就会被过度滤食,造成扇贝的食物匮乏;大面积的养殖筏架还会严重地阻碍海流,导致扇贝们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被水流带走,继而水体恶化,毒害扇贝。而高密度的分布,又进一步加快了疾病产生和传播的速度,形成恶性循环。

扇贝作为滤食性生物,在净化水体的同时,发挥着生物碳汇这一关键的生态功能,本身具有低碳环保的属性。但不合理的养殖、采捕方式,却使得扇贝养殖对部分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这个锅,不属于扇贝,属于不负责任的养殖者。

不过,放眼中国扇贝养殖四十余年的历史,大规模死亡事件的发生仅是“个案”。就总体而言,我国的扇贝养殖过程环保表现良好,养殖产量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年产量在100-200万吨之间,对丰富消费者的菜篮子、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贡献巨大。扇贝也是海鲜明鉴特别推荐的环保、低碳的本土水产品。

在海湾扇贝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老家,人们发现扇贝高度依赖浅海的天然海草床作为栖息繁育的场所。因此州政府立法加强海草床的保育,扇贝渔业采捕一律以对海草床干扰最小的人工潜水捡拾的休闲方式进行,实现了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案例。

海鲜小吃开袋即食扇贝(如何对待会跑路的网红海鲜)(17)

佛罗里达扇贝休闲渔业。

来源:Fishing with Luiza/youtube

最重要的是,扇贝最肥美的季节已经到啦,吃货们准备好肚子尽情享用吧!

转载声明

本文转载自海鲜明鉴,如需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