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份考卷不同考官评判结果都是一样的(同一份考卷不同考官评判结果都是一样的)

一提起科举考试,我们就会联想到八股文,认为“八股”是迂腐俗套、陈词滥调的代名词。八股文又称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因题目出自“四书”、“五经”,所以又称为四书文、五经文。典型的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同一份考卷不同考官评判结果都是一样的(同一份考卷不同考官评判结果都是一样的)(1)

虽然八股文形成于明代,但其渊源可追溯到唐代的试帖诗和宋代的经义。北宋时期,王安石改革科举用经义取士后,规定文章每篇不超过五百字,其作法已与八股文有共通之处,因此王安石常被视为八股文的鼻祖。明洪武时期,朱元璋规定将八股文作为首要的考试文体,到明宪宗成化年间最后定型。

自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文体后,一直受到种种质疑,很多有识之士认为八股文于治国安民毫无益处,希望废除八股文采取其他文体。确实,通过八股文走向仕途的官员,和社会实践严重脱离,只懂得儒家经典,却不知安邦治国,甚至连最起码的理政能力也不具备。可奇怪的是,明清两代最高统治者以及官僚高层都积极推行维护八股文,其实不是他们看不到八股文的弊端,而是另有原因。

同一份考卷不同考官评判结果都是一样的(同一份考卷不同考官评判结果都是一样的)(2)

第一,八股文能有效维护帝制统治

明清八股文命题范围和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使考生必须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凡是答题有违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不仅要被淘汰,还有可能被追究责任。这样,八股文就显示出它特有的政治功用,即可以通过强制广大士子只读儒家经典,统一其思想,进而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

第二,八股文有利于引导考生备考

八股文从四书、五经中命题,避免了考生漫无边际地读书备考,使得考试有可比性。这一点类似我们现在的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前,都会出台考试大纲,以便考生能重点复习备考。

第三,有利于考官阅卷,这也是八股文最重要的功用

八股文类似于我们现在考试中普遍采用的客观题。在八股文出现之前,考试的文体是诗赋、经义和对策,这些文体基本没有固定的格式,考生可以任意发挥,考官阅卷时也可凭个人兴趣、爱好给考生定名次,这与考试要求的客观公正原则不相适应。而八股文是较为标准化的考试文体,即作文试卷都有一定的标准格式,一眼就能看出轻重高下,这也是所谓的“文有评定”。因此,不同的阅卷者对同一篇八股文或者同一份试卷的评价基本相同。

同一份考卷不同考官评判结果都是一样的(同一份考卷不同考官评判结果都是一样的)(3)

前段时间有读者问我,明清科举考试都是主考官们阅卷,那会不会因主观意识而埋没考生的情况。其实这种情况基本上不会发生,这里穿插一个乾隆年间湖南乡试的科举故事,从中就可得出答案。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主持湖南乡试的是湖南学政吴鸿、进士出生的钱大昕和新科状元王杰,这三位都是八股文高手,而且也是评阅八股文的能手。当乡试考生交卷后,吴鸿最赏识丁甡、丁正心、张德安、石鸿翥、陈圣清这五个考生的试卷,认为这五人一定能考中举人。

阅卷结束后,正副考官钱大昕和王杰确定了录取名单,按例乡试填榜的次序是从第六名填到最末一名,然后再倒着填第五、四、三、二名,最后揭晓的才是解元。在填榜的时候,吴鸿十分疑惑,因为只看到了陈圣清一人的名字,这让他变得不自信起来,怀疑自己的八股文造诣,认为预测不准。

同一份考卷不同考官评判结果都是一样的(同一份考卷不同考官评判结果都是一样的)(4)

等到前五名的名单揭晓时,吴鸿发现他赏识的另外四位考生都在其中。可见,吴鸿与钱大昕、王杰对优秀试卷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他们之所以会得出几乎相同的结果,主要就是因为采用了八股文这种标准化的考试文体。

第四,八股文可以训练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八股文就好比是下围棋,每落下一子都得考虑下一步和后几步的下法,如一步走错,则无后续手段。真正八股文高手如成竹在胸,讲究布局谋篇,按部就班。经过八股文的严格训练之后,再去作其他文体,就显得十分容易了。

同一份考卷不同考官评判结果都是一样的(同一份考卷不同考官评判结果都是一样的)(5)

任何事务的存在都有存在的道理,因此,八股文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一无是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功用,它在当时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也有其得以沿用五百年的内在原因。至于明清时期,很多人反对八股文,这也是情理之中,得空再说说八股文主要有哪些弊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