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打拐第一案主要案犯有哪些(打拐斗士陈士渠)

冷静的陈士渠很少在微博和朋友圈里发一些感性的文字,但公益寻人节目《等着你》中的一句话他很喜欢:“太久没见你,或许都已经忘了你的样子,可是不论时间如何走过,我都在找你,只有见到你,我的人生才算是真的有意义。”

95打拐第一案主要案犯有哪些(打拐斗士陈士渠)(1)

陈士渠

1973年生,汉族,山东人,法学博士,公安部打拐办主任,三级警监。曾获“全国十大法治人物”、“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中央国家机关五四青年奖章标兵”等称号。

10月4日,陈士渠接受记者采访。

“侠义”的实现

2007年,作为打拐办主任,陈士渠第一次去调研打拐工作,地点是云南文山。

那时整个中国关于打拐的宣传并不算广,很多人对拐卖了解不多。

他听着当地一个20多岁的被拐女子讲述被村里人骗到了山东枣庄、卖给一个农民做老婆的经历。女孩曾三次出逃未果,三年之后终于舍下孩子跑了出来,听起来像极了电影《盲井》里的情节。

“我被拐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贩子,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被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女孩当时对陈士渠说。

他想起很多年前的自己,在对世界的认知里,打拐二字对他也曾是极为陌生的。

那时他是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其志愿是毕业后回到他曾经就读过的县城中学,当一名历史老师。

学校远离闹市,就建在一片荒凉的田地里,宿舍外种满玉米或麦子,风吹过,能听见轻抚叶子的沙沙声。

他至今对这段读书经历十分怀念,因为这意味着还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专业之外他感兴趣的事物:比如法律。经过四年大学的寒窗苦读,他顺利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公安部。

如今想来,陈士渠会觉得这是命运里迈出的关键一步,既充满偶然,又似乎冥冥注定。

他自小酷爱古典名著《水浒传》,水泊梁山离他老家不远,这本书中所贯穿的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侠义思想,似乎是很早之前就在他内心扎下根来。

在90年代到2000年左右,公安部关于打拐的专项行动一直在进行,但似乎成效还不够,积案多,到了2007年,打拐的形势愈发严峻,东莞一位被拐儿童的父亲,甚至贴出悬赏千万寻子的告示,一时整个社会怨声载道。

也是这一年,公安部决定在刑事侦查局设立专门的打拐办公室,让陈士渠担任办公室主任。

那时他的打算是“大干一场”。“对一个家庭而言,孩子被拐是灭顶之灾,天下无拐是全民的愿望。”

95打拐第一案主要案犯有哪些(打拐斗士陈士渠)(2)

1999年8月,陈士渠已在公安部刑侦局犯罪对策处工作时拍摄的照片。

打拐的“天赋”

陈士渠拥有超强记忆力,尤其是对数字,其准确性让人吃惊。

站在央视节目《开讲了》的舞台上,半小时里,他一桩桩细细讲述参办过的打拐案件,时间、地点、人名,细节,甚至不需要思索,几乎也没有遗漏,整个脑子,如同一个小型数据库。

他清晰而准确地记得《失孤》的原型郭刚堂被拐孩子的身体特征和被拐走的准确日期:“郭刚堂之子郭振,1997年9月21日在山东聊城被拐,左脚小脚趾和脚面之间有烫伤的疤痕。”

虽然记忆力过人,陈士渠还是喜欢在本子和电脑上总结和记录案例,他的办公桌周围堆满文件,记事本里也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电脑里存储了很多拐卖案例。这种脑力和人工的双向记录,让他在查询案件状况时准确又省力。

打拐的工作,也并非总是在案头进行,他时常出差,深入一线指挥打击解救行动,有时甚至和基层民警一样免不了遭遇风险。

2009年10月,在陈士渠的指挥下,公安机关在南宁将拐卖了36个孩子的罪犯蓝树山被警方控制,他还参加了随后的解救被蓝树山拐卖的众多儿童的行动。

有一次,他和当地警察抱着孩子从买主家走出来的时候,看到房子周围黑压压的、站满了村里人。但与电影《亲爱的》一幕情境并不类似。

围观的虽多,但没人敢暴力抗法、阻挠,最后还是成功解救。

2.0时代的打拐

“十年生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亲情,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全国公安齐给力,擒贼返,送子归,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忘却年年断肠处,圆破镜,乐天伦。”

陈士渠在微博上改写的词《江城子·打拐》,曾经打动了许多被拐儿童的家长和打拐志愿者。

有一位冯姓父亲,孩子被拐走,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每天都会给他发送一条短信,基本都是同样的内容:想找孩子。

但陈士渠更希望能将这种情绪化作实际。此前低调的他开始尝试起一些新的方法。

在2010年12月12日,陈士渠的实名微博落户新浪。新兴的网络方式,成了他打拐的工具。

第一年,他的微博上接到了2000多条拐卖犯罪线索,超过45万人@了他,平均每天收到100多条私信。

“虽不会每一条都回复,但我都会关注,对于每条拐卖犯罪线索,都要布置核查。”陈士渠称。

今年10月5日这一天,他特意发了条朋友圈,纪念新浪微博粉丝突破700万。

除了微博,在更多的场合里,他也在推广全国打拐DNA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由各地警方对丢失孩子报案的父母采集DNA样本,也对各地在街头流浪乞讨和疑似被拐的人员一律采集DNA样本,并将这些数据录入到专门的全国联网的统一数据库。

数据库于2009年5月19日启动,从建立至今,已经比对出接近4000名被拐多年的孩子。采血入库比对成为打拐寻亲捷径。

据统计,目前仍有大约4000-5000名被拐的孩子还没有找到。“因为成年积案,找起来很困难,需要大量摸排,发动群众。”陈士渠称,这也成为他的心痛之处。

冷静的陈士渠很少在微博和朋友圈里发一些感性的文字,但央视公益寻人栏目《等着你》中的一句话他很喜欢,或许能表达他做这项工作的成就和被拐儿童家长的心声:“太久没见你,或许都已经忘了你的样子,可是不论时间如何走过,我都在找你,只有见到你,我的人生才算是真的有意义。”

同题问答

1、剥洋葱:你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或者是词语是什么?

陈士渠:天下无拐吧,这句我经常说。

2、剥洋葱:你觉得在事业上,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

陈士渠:一种成就感。能帮助走投无路的家庭摆脱困境。

3、剥洋葱:能具体说说这种成就感吗?

陈士渠:这项工作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现天下无拐理想的途径,可以解救无数很多受害人,防止无辜的人变成受害人。

4、剥洋葱:你最伤痛的事是什么?

陈士渠:郭刚堂和李静芝等家长各自被拐多年的孩子,还没找到。

5、剥洋葱: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陈士渠:大学的时光吧,充实而美好。

6、剥洋葱:你的座右铭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

陈士渠:除暴安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7、剥洋葱:你觉得你的理想实现得如何?

陈士渠:经过不懈的努力,离天下无拐越来越近。

剥洋葱(微信ID:boyangcong123)撰稿:新京报记者 朱柳笛 北京报道

主题摄影/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本文为剥洋葱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