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图像(为知识分子画像)

作者:张烈鹏

打开著名作家格非的长篇小说新作《月落荒寺》,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感到手中的书卷具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不妨把作品当成一个现代寓言来解读,不难发现,作者探讨的是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命运。《月落荒寺》篇幅并不长,仅有13万2千字,但留给笔者的审美享受和思想震撼,却是强烈而巨大的。掩卷沉思,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映现眼帘,挥之不去。作品宛若从字里行间伸出了一双无形的手,一次次将读者拉入它所创设的人物画廊中。笔者认为,这部作品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成功地塑造了类型多样、面目各异的知识分子形象。

知识分子图像(为知识分子画像)(1)

一是传统型,以林宜生为典型。

林宜生是哲学博士,原本在京城一所理工科背景的大学里负责公共政治课教学。但由于对中国古代文献和老庄、王阳明、佛学等颇有研究,到了新世纪,委身市场谋生,在各类培训机构里讲授传统文化课。“林宜生总有办法让听课的政府官员或企业老总时而笑得合不拢嘴,时而正襟危坐,目眩神迷”“一年之中,林宜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奔波于全国各地”“每年将近一百万的讲课收入”……这些无不说明,林宜生是一名腹有诗书的知识分子,也是一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很好的成功人士。

也许是长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熏染的缘故,林宜生的观念和行为比较传统,保存着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或底线,但也承受着现代化的冲击。在爱情上,他经历了三段婚姻。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次是过错方。即使是在黄山,面对赵蓉蓉的风骚体态和欲望告白,他还是想起“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的忠告,最终理智战胜了欲念。

在亲情上,林宜生像古往今来的所有父亲一样,真心疼爱自己的儿子。为了不影响儿子伯远学习,为了让儿子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他一度隐瞒了离婚的真相,甚至不惜背上黑锅,遭受儿子误解。他善于和儿子沟通交流,当听到儿子与蓝婉希险些偷尝禁果,但最终冷静克制住时,不禁大加赞赏。开明的态度与传统的思想,在这里实现了深度融合。

在为人上,林宜生一方面洁身自好,坚守底线。例如,对安大夫提出的要求某老总独生子到他名下读研的请托,态度鲜明,严词拒绝。另一方面,没有完全摆脱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影响,参加了一个不定期聚会的固定的朋友圈。同时,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他甚至没有抵抗千百年来的江湖文化,在向赵蓉蓉讨债的问题上,错误地同意让黑社会势力去摆平。

在命运上,林宜生也有许多痛苦:妻子白薇被加拿大人派崔克所勾引,移情别恋,红杏出墙;母亲对他所谓收受学生礼物行为的检举揭发,以及通过信件、电子邮件等手段进行的无休止纠缠;爱人楚云因为奇特的身世,被人绑架、蹂躏,突然失踪;自己长时间遭受抑郁症的折磨,久治不愈……而这些,恰恰是传统文人容易遇到的不幸和悲哀。

作者正是通过对林宜生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主流文化与江湖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是现代型,以楚云为代表。

楚云的性格特点,通过两条线索得以展现。

一条线索是她与林宜生的爱情故事。楚云在芝加哥学习、生活几年,比较主动地拥抱西方文化。回国后,她在新东方做外语老师,因为给伯远补习英文,与林宜生相识。她秀外慧中、学贯中西,并未丧失自我。她的知识面,“并不限于日本俳句、白居易和帕斯卡尔”,而且对德彪西、贝多芬、巴赫等音乐大师的作品也是如数家珍,让林宜生心生爱慕。她对林宜生是真心的,同居以后,用心打理林宜生的家庭生活,特别是真诚地与他的儿子伯远相处。当伯远希望院子里能种上美国绣球,但整个北京城难以找寻的时候,她不惜动用辉哥提供的只能一次性使用的特殊手段,驱车昌平购买苗木。当伯远在阅览室聚众看毛片,即将受到校方严肃处理的时候,她敏锐地抓住校长把柄,挺身而出,巧妙搅局,使得事情不了了之。当自己被寻仇的黑帮诱骗、凌辱并严重毁容以后,为了不给林宜生添堵,她选择了永远离开。

楚云与林宜生的爱情经历,把她的美丽温柔、博学多才、诚实善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同时标明了楚云的人生态度:对传统文化“林宜生”依然爱慕,也愿意帮助;但作为现代型知识分子,命中注定,她难以和传统的“林宜生”永远结合。

另一条线索是楚云与辉哥的传奇故事。楚云是弃婴出身,是辉哥在放学路上发现并抱回了她,是辉哥的奶奶和父母收养了她、宠爱着她。养父养母去世后,楚云得到了辉哥像亲哥哥一样的真心关爱和拼命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深切感受了江湖险恶与命运多舛。楚云最终为辉哥的仇家所劫持,遭到了令人发指的摧残和折磨,失去了美貌,也失去了爱情。楚云与辉哥之间发生的故事,说明楚云对人伦社会难以割舍,也昭示了现代型知识分子受封建人伦伤害的命运结局。同时,这更是现代文明对封建思想、江湖文化无声的揭露和控诉。

三是堕落型,例如白薇和周德坤。

白薇是海淀区一所文科大学的老师,有过在波士顿和日本生活、工作的经历。她崇洋媚外,对波士顿带有甜味的空气、奈良大街上成群结队行走的麋鹿盲目推崇,对加拿大国籍心仪已久,对祖国的称谓也悄然发生变化。她自私自利,明明是因为自己“没忍住”而导致离婚,但在财产分割的时候,依然悉数卷走丈夫三百多万存款,给丈夫和儿子留下的,只是难以催要的二十八万元债权。她为人虚伪,被加拿大人派崔克抛弃后,只向国内的亲朋好友宣布喜得贵子的消息,只对加拿大的儿童福利赞不绝口,但对再次离婚的事实刻意隐瞒,以求精神麻醉,自欺欺人。

同时,白薇也是个悲剧人物,移居国外后,婚姻上屡遭不幸,最后嫁给了一个年纪比她大很多的退休工程师,情感上并不幸福;经济上长期拮据,“放弃自己的教授职称和学术研究”,没有正式的工作,“依靠一个年老工程师的退休金度过余生”。 白薇由于传统文化根基不深,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委身失守、丧失自我。她左右失据、寄生乞食的悲惨结局,实则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生动地凸现了出来。

周德坤是一名画家,也是一名艺术策展人。他的传统文化修养不够,主动投身市场经济,接受了享乐主义等一些腐朽的东西,衣着新潮,住宅豪华,精通茶道,养尊处优。他善于用塞红包等低俗手段,频繁地拉拢官员为自己的艺术活动站台。他生活作风不检点,“在女人的事情上,有一点重口味”,连自家的保姆老宋也不放过。与老友查海立的遗孀赵蓉蓉,更是一拍即合,勾搭成奸。他卑鄙下流,为解决自己遭遇老宋的丈夫和儿子反复纠缠的棘手问题,居然主动联系“送花人”,通过不法手段,实现个人意图。可以肯定地说,周德坤是一个三观不正、在人生路上严重跑偏的知识分子典型。

四是虚假型,李绍基是个例子。

李绍基是一名领导干部,起初升迁速度较快,官至正司级且极有可能“更进一步”,后来因为一些问题,不升反降,调到了老干部局。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李绍基与一帮知识分子混在一起,从中寻求精神寄托。这说明,他对传统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理解不深,缺乏传统知识分子的操守。

李绍基先是靠写毛笔字排解心中的郁闷,居然练就了一手漂亮的颜体;继而迷上经文,迷上茶道,迷上了养热带鱼,甚至发展到了连上班也不愿去的地步。后来,随着某位“大领导”被突然宣布双规,他的命运出现了根本性逆转。东山再起后,李绍基热衷于以光鲜形象出现在官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与当初的文人朋友保持了距离。李绍基展露的,是不折不扣的伪知识分子嘴脸,他的所作所为,说到底是文化的悲哀。

五是理想型,体现在杨庆棠身上。

杨庆棠是“骨灰级”古典音乐发烧友,《天籁》杂志总编辑兼乐评人。他一表人才,谈吐不俗,举止合度,风雅得体。“庆棠的话题总离不开音乐”,对音乐的研究十分深入。杨庆棠的出现,也总是与音乐有关。

在作品近乎神秘的叙事中,正是杨庆棠与楚云的讨论,才或明或暗地引出了乐曲《月落荒寺》的主题;正是杨庆棠在楚云失踪两个多月后收到的信息,才昭示了音乐的神奇力量;正是杨庆棠在圆明园荒寺边举办的中秋音乐会,才赋予了故事以象征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由此可见,作者的思考是,知识分子要立足专业、参与建设、执着理想。作者通过杨庆棠这个人物形象,寄寓了“被音乐提纯”的美好希望。

《月落荒寺》值得品味的,远远不止于此。然而,“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在这部作品的诸多亮色中,最突出的,还是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作者张烈鹏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