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家风家规经典名句(孝悌仁爱薪火相传)

弟子规家风家规经典名句(孝悌仁爱薪火相传)(1)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民族文化一直连绵不绝,从未中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同化力。在丰富的儒家著述中,《弟子规》不失为经典之作,随着国学教育的持续升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崇。那么,《弟子规》是个什么样的著作呢?

一、《弟子规》及其作者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任皇帝康熙于1462年继位。亲政后的康熙皇帝,治权臣,平三藩,抗沙俄,降蒙藏,收台湾,武功卓越,将大清版图扩展至西伯利亚。他采取民族和解政策,重用汉臣,大力推广普及汉族传统文化,安抚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论基础,编篡了汉语《康熙字典》,八旗子弟学习汉文化蔚然成风。康熙本人的汉语水平及汉语书法造诣颇深,堪称大家。在他的文治武功下,中华民族拉开了“康乾盛世”的大幕。

在此历史背景下,有一个山西绛州人,叫李毓秀(生于清顺治七年,卒于雍正六年),屡次乡试不第,无奈以秀才身份创办私塾,开馆授业,籍以谋生,并终生以此为业。执业严谨的他,认真研究儿童启蒙教育特点,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用通俗的语言编写了一部儿童启蒙教材《训蒙文》,后经修订改编,更名为《弟子规》,流传至今,成为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齐名的儿童汉语启蒙教材。

二、主要内容及特点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之”为主题,根据康熙时期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结合儿童启蒙教育的特点,将弟子居家、外出、待人、接物、学习等五个方面应该具备的行为规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成教材,这就是《弟子规》的主要内容。它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爱,是体现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经典之作。

《弟子规》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与儿童启蒙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识字教育之中,让儿童在识字的过程中,接受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并成为指导、衡量自己言行的标准。可以说,《弟子规》是一篇很好的儒家德育教材。

二是通俗易懂,道理浅显。没有引经据典如《三字经》,没有之乎者也如《论语》。有的甚至口语化,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易懂易行。

三是朗朗爽口,便于记忆 。全文三字一句,二句一韵。如“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等。

四是《弟子规》作为一篇儿童启蒙教材,它比《三字经》浅显易学,比《百家姓》有思想性。所以问世以来深受欢迎,广为流传。民国时期各地私塾多采用此课文。李毓秀一生教书育人,因此文而名留青史。

三、《弟子规》学习的现实意义

《弟子规》面世三百年了。我们今天学习它,仍觉得内容新鲜、实用。对我们作弟子的,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如何待人接物,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所宣扬的“孝、弟、仁、爱 ”思想,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深处,成为我们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衡量 社会是非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因此,近几年包括《弟子规》在内的国学教育在一些机关、学校、企业受到重视,确有其社会基础和现实需求。《弟子规》所宣扬的儒家道德理念必将在中华大地薪火永传。

1、孝敬父母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全民共识。国家制定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儿女必须常回家看看。以法律的形式将孝敬父母纳入全民行为规范。不孝,就是违法。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可见“孝”在中华民族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孝敬父母知恩报恩,这是子女的义务和良知所系。同时也是给晚辈作榜样作示范,以身作则。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富含人情味的家庭关系,有利于种族的繁衍和社会的和谐。

2、友爱兄弟,尊敬师长是维护社会秩序、安邦治国的基础。《弟子规》中所说的“弟子”两字,含义宽泛。它是指子女、兄弟姐妹、学生、徒弟、下属等。我们每个人既是为人父母者,同时也是为人子女,为人兄弟姐妹。在单位我们是员工,是下属。《弟子规》对如何规范“弟”的所为,作了许多明文告示,这一部分是《弟子规》中的重头戏。《出则弟》、《谨》、《信》这三篇都是教我们如何作“弟”,如何待人接物的。如“兄道友,弟道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等。《论语》中的“弟”,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悌”,意为“弟弟服从哥哥”。推而广之,就引申为:员工服从老板,下级服从上级。所以《弟子规》中“出则弟”等篇章,就是作者遵照儒家思想,强调长幼、上下顺序,强化层层服从意识,以此保证社会的有序、稳定。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这种社会秩序。否则,长幼不分,上下不分,“国将不国了”!

3、仁爱待人待物。仁爱仁慈之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良知的反映。从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西方的基督教,东方的佛教,都提倡仁爱。因为相互残杀,是两败俱伤。人类就是在杀戮中不断总结、反思而逐步成长、走向文明的。现在仁爱仁慈不仅是一个社会文明与否的标志,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反映。仁爱之人肯定深孚众望,受人尊敬。《弟子规》中所宣扬的“亲仁”、“泛爱众”思想,正是人类这种文明思想的体现,虽三百年过去,仍光芒闪耀,给人启迪。

当然,由于受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的局限,《弟子规》中有些理念、提法现在已不适宜了。如“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等等,现在已很难做到。又如“扬人恶,即是恶”,也有明哲保身、缺乏正义之嫌。这些糟粕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加以鉴别、扬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