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思考新课堂教学)

新课标学习,思考新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作为一线老师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就是课程的新走向,思考的教学实践问题,如何去做好课改与我们的课堂对应,核心思考,在教学方面,我该如何“改课”呢?因为没有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只是纸上谈兵。新课标要对应新教学,新课程对应新教学。这是互为推进的,是有机体的。那么,本次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教学提出有哪些新要求呢?如何构建与义务教育新课标相适应的新型教学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义务教育新课标“新”在哪里?“新”在“核心素养”,这是新课标的“基因”。

  新课程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育人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强化课程育人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义务教育新课标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主线构建起来的新型课标,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的品格和能力培养。体现“从学科到人、从知识到素养”的教育转型思考。正如崔允漷教授所说,我们的教育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做成事(关键能力),愿意并习惯做正确的事(必备品格),寻求或坚持把事做正确(寻求或坚持把事做正确)”。

  立足课堂,我们都需要正面回答:从学的角度来看,回答“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学会什么)”;从教角度来看,回答“用什么培养人(教育内容)、怎么培养人(教育活动)、培养到什么程度(教育质量)”。

新课标新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思考新课堂教学)(1)

  第二,教学观要从“为了知识的教育”向“通过知识的教育”求“价值”作新命题思考。

  教学是基于知识的教育,但又是高于“知识”的教育,需要我们深挖“知识”内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加工成素养,知识内含素养的成分和要素,就如食物内含营养一样,教学的终点,就是需要把知识的“营养”内化为人价值观体现。有知识的认知,更要有一种“精神”的注入人之“灵魂”。这就是说,知识是有育人价值观,这是客观存在的。但“知识”是否产生教育性,这就是看我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只是载体,知识育人的价值观是否能实现良好,还得取决于我们教育教学中的方式和方法。传授知识,要思考有多少知识的“价值”转化为学生的素养,能真实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为素养而教,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时能确立好教学目标和任务,使教学有清晰的核心素养走向。

  义务教育各学科针对学科特点对“学科育人”作了提炼和归纳,“本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是什么?”有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就要求,各学科都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做好教学组织,各种教学要素,教学的一切要素,资源、环节、流程、活动都要围绕学科的核心素养组织和展开,并指向“育人价值”的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其必然体现有“教育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型和改革。

  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作为教学,不仅仅要做好“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教学,还要重视过程和方法的落实(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情感态度在实践中的“悟”与“现”的价值观的渗透。

新课标新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思考新课堂教学)(2)

  第三,一线老师要“怎么教”的思考!

  各课程标准,都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作为一线老师,我想更多还是思考“怎么教”这实用性的思考及其可能的困惑。可更大的问题,还是在落实中达到“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最大思考,也就是要达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目标。新课标提出了学生发展的质量评价要求(五个方面: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也建议了评价的手段方面要求(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评价改革为牵引),可在面对教学需要如何牢固树立核心素养导向,去促进“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达成“教—学—评”有效,“破五唯”之教学,这些都牵动着一线校长和老师的深入思考。

  为素养而教,是新教学要求的根本,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教学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需要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选择和组织学科知识,并根据核心素养形成的规律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的方向、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设计及其实施都要有清晰的核心素养指向。教学效果如何?检验的根本标准也是看核心素养的生成如何。素养(能力和品格)的养成,只有在活动中形成,在情境教学中生成,而不是知识点的掌握和解题技能的训练可达成的,“教-考-练”循环式“题海式”教与学,把核心素养的形成边缘化,只能让学生陷入一种应试式的学习,教学也为是以“考”而教。

新课标新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思考新课堂教学)(3)

  第四,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多边对话的新型课堂。

  强调学、走向学、构建以学习中心是教学改革的趋势,教学需要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方向转变。课堂教学只有有了学的能动性、独立性、自主性,“知识”的浇灌和养育,核心素养(品格、能力)才能从学生身上长出来。教是为了学,善学、乐学、会学,教的过程是为学而生,教要融入、转化到学的过程,其作用是为学导向、为学助力、为学搭脚支架。要从“教的讲台”观走向学生“学的舞台”观作出构模时空的新认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提到此,很多一线老师就困惑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不就是“放手”学生学吗?但能出成绩吗,放心?这里就要提到一句长期被我们忽视的一句话了“学习是需要学习的”。孩子一出生,他就开始有了一定学习能力(潜力),并有一定的学习欲望(天性),但学习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是进化的,要不断的培养和增进的,不然见到的就是我们常常说,“这孩子不爱学习”,其实他是不懂学习、是不会学习的,是这孩子学习能力欠缺了!“学习是需要学习的”,这就是说,学生不仅仅是“知识”学习问题,还有“如何学”知识问题--拥有一定的会学知识。这个就需要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来并逐步地去培养和增强。懂去学了,有一定的会学了,这样才能良好推进以学习为中心课堂的建设。

  “以教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这三个概念,在一线真的很多老师难于做到感受性区分,说在嘴上,落实在传统习惯定势中。都感觉到把学习还给学生容易,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难;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容易,当成一种兴趣难。这也是落实以学习为中心课堂建设的难点。也就有了系列研究的表层化、浅层化、虚假化。“让学习可见”,让学生学习在课堂能否真实发生,是我们应该致力研究的课题思考。

  “让学习可见”,强调以学科实践为抓手,构建实践型的学科育人方式。

  新课程强调实施过程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维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意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知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让学习可见”我们的教学过程要可见。

  学习不是教是“听讲、理解、记忆、背诵、作业、考试”,学也不是“听、记、背、练”(静坐听讲、死记硬背、刷题考试)才是可见的(结果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是要构建基于实践、通过实践的课堂教育教学,在情境中、在问题生成中、在活动中、在操作中、在应用中、在体验中学习,指向学科探究、学科活动、做中学、具身认知(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即身体与心理、感性与理性、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得到有机统一)学科学习,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实践真实,有参与、有经历、有体验、有感悟,一事一物一关情,体现学科味,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用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用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强调深度学习,要像学科专家一样探究和学习学科,深入触及学科本质、学科精神、学科方法等学科深层意蕴。学科核心素养,即用学科方法学习学科知识,知识转化为素养,学习才是可见的!

  新课程强调“改进教育评价”,“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这也就要求,“让学习可见”要从评价方式方法让其可见。学习的内容是置于真实的情境、问题、任务、项目之中的,是有一定的考量性的,是体现在“识记、理解、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可评价的,也是可见的。

新课标新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思考新课堂教学)(4)

  第五,明确学科核心概念,根据核心概念做好大单元教学设计。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强调基于大概念的教学,做好目标体系和教学整体规划(目标、内容、活动、作业、评价),做好师本化、生本化的课程。

  新课标新教学,需要不断学习、实践、交流、反思、研究,加强对学科素养要素、内涵、外延以及进阶的理解,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碎片化),挖掘学科的核心概念,其内在逻辑规律就是大概念,整合学科知识,使碎片化知识发生有机联系,整合课程内容,强调进阶设计。要注重基于大概念组织单元教学内容,发挥大概念的统摄作用,以大概念结构统整单元内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明确核心概念,教学设计的思考不仅要考虑概念的进阶,而且要考虑目标的进阶和素养的进阶。让学生经历从低阶思维迈向高阶思维的螺旋上升学习过程,做好基于学科核心概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是否能做到有效,这就需要老师做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理解(学科观念、学科方法、学科思维等),理解学科,理解学科本质、学科结构、思想方法;基于学生的理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兴趣特点;基于对学习的理解,掌握学习的本质、学习过程、学习条件。(胡卫平)

新课标新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思考新课堂教学)(5)

  新课标“基因”能否落实到课堂教学,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大概念引领的课堂教学改革,要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或逆向教学设计,大概念教学,具有明晰的学习目标,有效的表现性任务,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有组织的结构化学习,有效迁移的学习,能学以致用的学习,追求有深度的学习,完成学习成果。

(上述内容,重点参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及有关专家的课标解读,学后思考整理,仅为交流)

新课标新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思考新课堂教学)(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