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童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位 古代学生中门生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些爱读书学习的人被称为书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生”一词又逐渐地演变出了不少新名词,比如有门生、荫生、监生、贡生等,这些各类生都是些什么生呢?

古代的童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位 古代学生中门生(1)

门生

“门生”大概由“门人”一词演化而来,春秋时期,孔子首开私塾讲学,他的三千弟子都自称是孔子门人。到秦汉时期,一些权贵家族或儒学大师对其弟子都称为门生,比如东汉末年的袁绍就是“门生故吏遍天下”。

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举孝廉,士人通过当地的官员举荐进入仕途,举荐的州郡官员被称为“举主”,而被举荐的贤士便成为举主的“门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生”一度变质成依附于士族豪强的一类人,他们大多都有一定的才华,追求功名利禄,成为权贵家族的臣属、门客,甚至是奴仆。

监生

古代有一座所有学子梦寐以求进入的最高学府,那就是——国子监。它最早产生于西晋,公元278年,晋武帝设立了国子学,并设博士和国子祭酒。到了隋文帝时期,将国子学改名为国子寺,隋炀帝又正式改名为国子监。在国子监里读书的学生们就叫做“监生”。

宋代时期的国子监是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入的,当时规定,只有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才有资格进入国子监学习,而普通的庶民根本无法进入。

明清两朝放宽了限制,明代的监生一般有这四类:会试不第的举人,有机会进入国子监深造,称为“举监”;以贡生身份入监者称为“贡监”;有功官员子弟被朝廷特批入监者称为“荫监”;捐钱的叫做“例监”。

清代监生主要也分为四类:恩监、荫监、优监、例监。其中不同于明代的“恩监”指的是因皇家有喜事特开恩招来的,优监和贡监类似。

监生不同于一般的生员,他们照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即使科举不中者,仍有机会做官,前途相对有保障。因此,学子能成为监生,也是一件相当轰动的大事。

只是在乾隆之后,国子监逐渐沦为卖官机构,监生也基本成了花钱买官的代名词,这些监生只是在国子监挂名,并不真正去读书,因此,晚清时期的监生出身的官员是被人瞧不起的。

古代的童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位 古代学生中门生(2)

荫生

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种凭借上代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的人被称为荫生。这类的荫生也算得上是皇家对官员子弟的一种仕途直通车政策,并且,历朝历代基本都有这种政策,只不过在明清两朝叫做“荫生”。

荫生又根据情况分为几种:明代按其先代的品行而入监者称为官生,不按先代官员品而因皇帝特恩入监者称为恩生;清代因皇家喜事开恩而得以入监者称为恩荫;由于先代因公殉职而入监者称为难荫。

贡生

从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看出来,“贡生”就是州府贡献给皇帝的优秀学生,这些在各府、州、县成绩优秀的秀才有机会到最高学府国子监进行学习,这些学生被人称为“贡生”。

明代的贡生主要有四种:由州、府每年选派的一批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国子监学习的被称为“岁贡”;由州、府每三年或五年选拔一名的叫做“选贡”;因朝堂喜事而开恩被选入国子监的叫做“恩贡”;花钱买来的叫做“纳贡”。

古代的童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位 古代学生中门生(3)

清代贡生有六种,除了明代的四种外,还有一种叫“拔贡”,指的是从各省科试的一、二等生员中选拔;“副贡”指的是从乡试落榜生中的优秀者选拔,相当于一个举人帮的副榜。

贡生相比一般秀才的好处在于其既可以像普通秀才一样参加科举,即使不中,最后也有官做,但一般不大,常为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比如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屡试不中,最后凭借贡生的身份做了个“儒学训导”的小官,专门负责督导县学的校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