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五大妖怪来自山海(同源异路自然有灵)

日本五大妖怪来自山海(同源异路自然有灵)(1)

中日文化中典型的“同源异路”现象。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妖怪文化的形成深受中国的影响,但是日本并没有被动接纳,一成不变,而是对于中国的妖怪文化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并使之成为了自己的文化,展现出了十分鲜明的日本文化特点和基于日本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

起源中国的妖怪在“抵达”日本后,发展却是不同的,妖怪文化如今广泛活跃在日本的各种影视、游戏和动漫作品中,成为日本文化的一张名片。那么,中日的妖怪文化发展出了怎样的差异,源于同根的妖怪又有哪些类似的特点,这些异同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民俗文化内涵呢?

山川异域:中日妖怪的差异比较

1.同源妖怪的不同形象

比较典型的中日同源但是不同形象的妖怪是天狗。中国的天狗最早出自于《山海经》,是一只非常巨大的狗的形象。日本的天狗则作为三大妖怪之一,与酒吞童子、九尾狐(并非是玉藻前,而是另一个日本上古妖怪)齐名,长着一副大红色的脸,长长的鼻子,双足而行,手拿团扇,并且有着无穷的威力。天狗的形象也非常多,江户时期的《天狗经》就记录了四十八种天狗。

日本五大妖怪来自山海(同源异路自然有灵)(2)

另一个典型就是河妖和山妖。中国的河妖就是“河伯”,“面长,人首付身”,是一个年长者的形象,且出现时间要早日本的河妖。而到了日本,同样的河妖演变为了儿童的形象,即“河童”。脸像青蛙或乌龟,有着鸟嚎一样的尖嘴,口腔上下各有四根尖牙,撕裂食物的速度相当快。皮肤泛绿色,身上长满鳞片,毛发一般为红色,背上驮着一个暗绿色的龟壳,非常坚硬,刀枪不入。这与中国的“河伯”已经大为不同。

还有著名的九尾狐——玉藻前。传说日本的九尾狐是由中国辗转印度才进入日本的,在中国她是商纣的妲己,到了印度是摩竭佗国王妃华阳天,而到了日本成为迷惑鸟羽天皇的狐狸精玉藻前,是白面金毛九尾狐变化而成,才识广博,绝世美艳。

另外,雪女、骨女、飞头蛮等日本妖怪在中国都能相对应的妖怪形象。雪女在中国本是一位女仙,是广德祠山神张大帝的女儿;骨女在中国叫画皮鬼,报复品性不良的男性。

2.独立出现的妖怪形象

日本独特的地域和民俗文化也孕育出了完全有别于中国影响的妖怪。最为典型的是器具妖怪。中国的器具妖怪如饭舀怪,举止调皮可爱,拍手、说话、走动,皆具灵性,并且不对人造成伤害,但是这类妖怪的描写非常少,各类书籍中鲜有记载。而在日本的妖怪里,垢尝、匙鬼、屏风窥、胧车、绢狸这样的器具妖怪非常之多。

日本五大妖怪来自山海(同源异路自然有灵)(3)

垢尝,专门舔食人们洗澡后污垢的妖怪,被舔食后的地方会变得更脏,而且很难清洗;屏风窥,偷窥人们睡觉的模样,尤其是新婚之夜,常有屏风窥出现。器具型妖怪不同于其他妖怪,它们原属于无生命体,无论中国还是日本此类妖怪均是受万物有灵论理念的影响而创作。

中国此类的妖怪也曾繁盛一时,被许多创作志怪小说的作者多次提及、引用、再创造,但是受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尊神的思想改变了原始观念,使得这类器物妖怪销声匿迹。而日本日本人坚信山川河流以及众多自然物都是有灵魂的,人们常怀敬畏之心。

后来才从中国传来妖怪的概念, 并引入了佛教中描写 的妖怪的样子和西洋的妖精和恶魔的形象。对于佛教道教里的反自然神观点,日本并未完全接纳,而是有针对的进行吸收,因此保留了这些器具妖怪的形象。

风月同天:异同形象的文化内涵

1.自然有灵,善恶有道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面对自然现象的神秘莫测,充满敬畏,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原始人面对这种现象认为是妖怪、亦或是神明在作祟,而衍生出“万物有灵”的观念。

如《山海经》中的:“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和《淮南子·地形训》中的:“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鼓腹而熙。”就是是对雷电的具象化想象。

日本五大妖怪来自山海(同源异路自然有灵)(4)

在原始时期,人类对妖怪与神明是不分的,都是同一而论,而且那时并未有具体的形象设定。随着人类的逐渐进化,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妖怪形象的描述,最先就是自然现象的外形描述,也就是说从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转化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历史。

由于中日气候、地形中日两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导致其生活习俗也相应的存在着显著不同,而这也是导致中日妖怪形象不同的原因之一。

妖怪通常也代表着时人的价值判断,因此,那时的人们希望得到妖怪的保护,利用神通广大的妖怪来惩罚人世间的丑恶,宣扬公平与正义。而那些背负着冤屈死去的人,会变成有强烈的报复欲望的妖怪,得到报仇雪恨的机会。

妖怪也因此有了善恶之分,并且对应人们希望的结果。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含冤而死的人会变成恶魔,必然会用尽所有手段让杀害自己的人偿命。

在《礼记·祭法》中,有“大凡生于万物、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皆折。人死曰鬼。”和“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的概念。

日本五大妖怪来自山海(同源异路自然有灵)(5)

认为鬼具有超人的能力和有善恶之分,并能祸福于人。因此,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妖怪和含冤死去的人的亡灵返回人间报仇雪恨的故事屡见不鲜。而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虽然一部分妖怪也是代表丑恶和罪过,但日本的文化更倾向于人类惩处丑恶、宣扬真善美的精神,是人类战胜妖怪来涤除罪恶。

2.宗教观念和历史融合

中日的妖怪文化大致都沿袭了自然妖怪到混杂妖怪再到类人妖怪的转变,这与东亚地区共同的宗教文化是有相当大关系的,从不同类型妖怪的出现就能感受到,自然现象类的妖怪通常渗透着原始宗教的崇拜意味。譬如烟烟罗源自人类对烟火的恐惧,而雨女是对自然现象的猜想。

而随着宗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妖怪开始具有人类的形象,也有了善恶的属性,比如中国的蛇妖白素贞,日本的酒吞童子。

日本五大妖怪来自山海(同源异路自然有灵)(6)

《晋书》中“是时辅国将军孙无终家於既阳 ,地中闻犬子声,寻而地坼,有二犬子,皆白色,一雄一雌,取而养之,皆死。”

已经为妖怪赋上了“不详”的意味,只能“为桓玄所诛灭”。与妖怪对立的和尚道士和日本的阴阳师也就随之出现,在日本的《宇治拾遗物语》中,详尽记载了阴阳师对抗妖怪的事迹。

在日本,妖怪传说甚至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据日本《古事记》记载,八岐大蛇随天地而生,伴随天地的出现而出现,后被须佐之男命所斩杀。须佐之男命的六代孙,就是大国主神,是地上国的建国之神,后来被天孙统治。天孙之子山幸彦的孙子就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一一神武天皇。

自此,日本进入人皇时代。从神话转为历史,日本人用神的堕落解释了统治者的由来,将君权和神权联系到了一起,使得古代日本人对皇室给予了真挚的信任。而各种各样的妖怪,也从人皇时期开始粉墨登场。

日本五大妖怪来自山海(同源异路自然有灵)(7)

3.文化理解与感情差异

在妖怪文化进入日本后不久,中日对妖怪的理解就发生了较大的分歧。在日语百科辞典《大辞林》中,“妖怪”是指超越日常的经验或理解的不可思议的存在或现象,与中文语义中的“怪异、反常的事物与现象”即《孔丛子·执节》所言“若中山之谷,妖怪之事,非所谓天祥也。”相同,却并没有中文“草木、动物等变成的精灵”这一层意思。

日本的妖怪范围更加大,民间妖怪传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妖怪的形象也非常形而上,有很多没有具体形象的妖怪,或是反常的事物“皆为妖怪”。这也使得中日文化中对待妖怪的态度大为不同。在中国妖怪往往是可怕的、邪恶的,唯恐避之不及的,而日本则产生了与之相反的态势,妖怪不仅与人共存,甚至有一点可爱。

日本五大妖怪来自山海(同源异路自然有灵)(8)

有趣的是中日之间对“妖怪”和“鬼”的含义恰恰是颠倒的,中国的“鬼”形象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但是日本的鬼则从无形变为了有形,身长八尺开外,肤色或红或青,或黑或黄,一头卷发,骨骼健硕,肌肉隆起,头生两角,腰围虎皮,还手执铁棒。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文化中的妖怪实际上是日本人眼中的鬼,而中国人所说的鬼才是是日本人眼中的妖怪。

西方文化的吸收也是日本妖怪异于中国的重要原因,日本不仅在形象上有借鉴西方基督教的魔鬼,有一部分西方神话的妖怪甚至被直接“本土化”,例如一些妖怪们骨骼健硕,肌肉隆起的特征,以及形象直接来自百眼巨人的百目鬼等等。

实际上,中日妖怪的异同还来自于两个民族的情感特征。对于中日来说,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同是妖怪的来源,而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反映着妖怪的自身情感。日本独有的“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物哀本是文学的概念,也是日本人非常鲜明的情感特点。这种幽深玄静的情感和脆弱、柔美、伤感的情绪常常体现在对妖怪的想象上,比如雪女。

日本五大妖怪来自山海(同源异路自然有灵)(9)

中国的妖怪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情感和缘由,某些方面也是因为地大物博的中国和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下,缺失了这样的情绪化产物,妖怪文化有着鲜明的立场,妖怪们通常是邪恶的,需要惩治和秩序。而自然地理所带来的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环境,也使得日本的妖怪更具神秘主义的气息。

依靠海洋的日本对水非常崇敬,很多妖怪就与水有关,比如豆子婆婆、桥姬、河童。这样的情感差异和对自然的不同感受,造就了对妖怪的不同认识和形象塑造。

总结

中日两国本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文化也深受中国的影响。从两国的妖怪文化看,中日妖怪的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根源联系,许多形象都有有着同一个出处,受到相似的宗教观念影响。

但妖怪文化也都蕴藏着两国各自的民俗和文化背景,受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观念影响,吸收了各自的价值观念,出现了许多独有特点的妖怪文化。两国的妖怪文化也不仅仅是各自的传统文化组成,更是两国人民与自然相处之道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中日传统妖怪形象比较探究》

2.《中日妖怪文化之比较》

3.《中日两国妖怪文化对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