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什么传统文化(你一定不知道端午)

节日之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且浓缩了许多文化养分“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此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等唐以后,“端午”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端午节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历朝历代的演变中吸纳了很多东西,反映了古人的自然观、信仰崇拜等多重精神文化,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端午节有什么传统文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端午节有什么传统文化(你一定不知道端午)

端午节有什么传统文化

节日之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且浓缩了许多文化养分。“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此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等。唐以后,“端午”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端午节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历朝历代的演变中吸纳了很多东西,反映了古人的自然观、信仰崇拜等多重精神文化。

作为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原始信仰及天象、历法等自然文化。一是与祭龙图腾有关。龙是古中国普遍信仰的一种由各种形象组合起来的动物图腾。从发掘的原始文化遗存和史籍记载结合起来看,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水网密布、稻谷丰溢,曾世代繁衍生息着一个崇拜龙图腾的族群,史称古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用于祭龙祖的节日:把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是与龙形的天象崇拜有关。“二十八宿”中,在东方的“苍龙七宿”(龙形星象)于仲夏午月午日,运行至正南中(乾)方位,对应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得中”又“得正”,为大吉大利之象。我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所谓“龙子龙孙”),以“龙”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团结的象征,故从各地域的相同时令的端午活动渐渐演变成集中统一的大型节日。

“苍龙七宿"星象

端午节在演变中汲取、融纳了历史上层积的深厚人文文化。节气表征客观物象变化及其对生活生产的作用,节日(个别与节气重合)则源于传统习俗或对某人某事的纪念。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屈原恰恰在端午节悲愤跳江,后人为纪念他的爱国情怀,又赋予这个节日更多的人文内涵(还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介子推或曹娥、陈临等人)。

屈原

虽然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民间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民俗大节,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各地习俗不尽相同。论其繁多复杂,或只有春节可比拟,且都含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根据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故有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阴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支撑这类俗信的原理,自然是基于一种宇宙论式的解说。

艾草

当然,也少不了节庆特色食品诸如五黄、艾草糕、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饼、菖蒲酒、雄黄酒、午时茶等等。尤其广泛食用的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由来久远,花样繁多,最初用来祭祖祭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历代诗词中有不少贺端午的诗词佳作,这里仅举一二。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宋]陆游《乙卯重五诗》

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除了纪念屈原外,也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明]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作者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当地瓯江,何必要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此诗写禁止竞渡,别具一格。但需要强调,汤显祖对屈原不是不尊敬,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于言表。从诗中可见,一个清廉的地方父母官,是何等爱护百姓的人力财力。

受我国端午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国家有韩国(其江陵端午祭较为著名)、日本、新加坡、越南等等。从20世纪80年代始,端午节日文化赛龙舟作为体育健身活动在德国、美国、英国等地落地生根。1989年,龙舟活动传入德国,在汉堡举行首届“龙舟节”;1991年后,龙舟比赛改在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举行且一直延续至今。为了保证公平,比赛所用龙舟皆由主办方提供,每支龙舟可容纳20人,选手允许使用自带划桨。比赛时,无论是河上还是岸边气氛都非常热烈。端午赛龙舟业已成了美国发展最快的流行体育娱乐项目之一,并从西海岸的加州和东海岸的纽约州向沿海州和内陆州蔓延,自每年6月至10月的各个周末接连不断举行。在英国,全英中华端午龙舟赛影响力逐年扩大,已成为英国乃至欧洲规模最大的龙舟赛事。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固然时代在发展,但一个不变的重要主题仍是纪念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在那样一个自己国土上君王昏聩、奸人当道的情形下,力主以国家富强为目的的自上而下变法改革,虽反复不断地贬官、流放,但依然深爱自己的故国,尽心尽职,且时时关注民生疾苦。他尽忠于祖国与人民,这是为了抵抗强暴的一种伟大的悲剧。坚持理想,坚持斗争,不隐瞒自己的爱憎,甚至在斗争中牺牲性命,这种伟大的精神都可以在屈原身上追溯其源。毛泽东同志讲,“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后世对他的崇拜“是爱戴他的老百姓自发产生的”。

话剧《屈原》

有人说,屈原爱的只是楚国,太狭隘了。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周笃文教授指出:“不是,他爱的是中华民族。他的《九歌》当中讲到了,他是要用三皇五帝的思想,来统一中华民族,让各个小国都在朝廷的领导下发展。他有这样伟大的抱负,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祖国的问题,是天下的问题,他有统一的天下观”;爱国必爱乡,爱乡必爱国,家国一体,情怀相连,“在中国诗词中,要讲乡愁,最早的、最好的是屈原。他的《招魂》里头讲了,‘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鸟儿要回到自己的故乡,狐狸死的时候,尽管不能回到老家,它要把头朝着出生的窝,咽下最后一口气,非常悲情、感人。这是真正的乡愁的典范”。

依周教授讲,屈原的作品,无论是讲爱情的,或者是讲爱国的,都是最高水平——司马迁在《史记》里评价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的诗词是“圣人级的”,《天问》从天的产生到问月,这种追问精神、怀疑精神、慈悲精神,“都是屈原独特的光辉”,是反传统的创新,其《国殇》写战士为国拼命,是何等壮烈!故能在诗词方面开首创之“骚”体。节日是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振兴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其内涵并形成新的习俗,“过好我们的节日”,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月五”的“飞龙在天”,不正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吗?新时代,我们更要发挥“龙舟竞渡”的“龙马精神”,扬帆征程,在全球发展的大风大浪中敢于血汗拼搏,才能如唐代诗人卢肇在其《竞渡诗》所说“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编辑:高苏虹

主管|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主办|国防大学政治工作部宣传处

监制:吴江根

总编辑:罗金沐

主编:陈飞

值班编辑:周文昊

邮箱:gfdxwx@163.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