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知府断案故事(宋朝奇案之双钉案)


古代知府断案故事(宋朝奇案之双钉案)(1)

北宋时期有个著名的大臣,姓张名咏,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juàn] 城(今属山东鄄城)人士。

因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而闻名中外,被誉为“纸币之父”。

张咏少年时期尚侠豪放,不拘小节,地位卑微时也不肯屈居人下。

太平兴国年间考中进士,历任大理评事、崇阳知县、益州刺史、杭州知州、秘书丞、麟相二州通判、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等官职。

张咏诗文俱佳,精通骑射、剑术、棋艺等。

为官期间,张咏体察民间疾苦,勤政爱民,同情因贫穷误入歧途的百姓。

《宋史》记载:

张咏担任杭州知州的时候,某一年闹起了饥荒,走投无路的一些百姓靠着贩卖私盐维持生计。

官兵捕获了数百人,张咏没有向上司邀功请赏,而是教训过后,将这些人全部释放。

属下官吏说:“这些私盐贩子若不加重处罚,恐怕将来难以禁绝。”

张咏说:“钱塘十万户百姓,饥寒交迫者十之八九,若严格禁止,这些人就会铤而走险,沦为盗匪,到那时就成了朝廷的心头大患了。我们等到秋收之后,百姓有了粮食,再开始严禁贩卖私盐。”

张咏的通情达理,由此可见一斑。

张咏不仅情商高,智商也是人中的佼佼者,足智多谋,善于断案,明朝秋毫。

南宋湖州提刑司官员郑克在《折狱龟鉴》一书中记载:“张咏尚书镇蜀日,因出过委巷,闻人哭,惧而不哀……”

张咏在蜀地担任益州刺史的时候,某一天路过一条小巷,听到有女子哭泣。

张咏心细如发,能通过哭声辨别哭泣的人内心细微的变化,他感觉很奇怪,“哭妇”的哭声明显是恐惧有余,悲伤不足。

张咏派人将女子抓捕起来审讯。

“哭妇”供称丈夫突然间猝死,张咏断定其中必有隐情,于是把“哭妇”交给一名官吏,命其严刑拷问。

官吏审讯了好几天,“哭妇”坚称丈夫暴卒,官吏派仵作查验尸体,也没发现有明显的外伤,几天来一筹莫展。

官吏把工作不如意的情绪带回了家,整天唉声叹气,不知如何向上司交差。

他的妻子“教吏搜顶发”,神秘兮兮地说:“你检查一下尸体的发髻,说不定可以破案。”

官吏喜形于色,立马去找死者尸体查验,果然发现了奇特的致命伤口。

原来,死者发髻下面“果有大钉陷其脑中”,有一枚大钉子,深深钉入其头颅之内,再审死者妻子“哭妇”,“哭妇”无法抵赖,只好供认了谋杀亲夫的事实。

官吏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老婆聪明能干,于是向张咏做了汇报。

张咏厚赏了官吏,询问他如何想出了如此妙计,官吏洋洋得意,声称受到了老婆的启发。

张咏眉头一皱,如此毒辣的手段,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进的妇人如何得知?

其中必有缘故。

张咏问官吏:“你老婆是不是再婚嫁给你的?”

官吏回答:“是啊,她前夫死后嫁给了我,大人您是怎么看出来的?”

张咏冷笑一声,派人将官吏的老婆抓捕起来审讯,官吏的老婆供认,她曾在前夫的头顶钉了一枚大钉子。

张咏派差役前往女子前夫的坟地,剖棺验尸,“其钉尚在”。

张咏将官吏的老婆和“哭妇”一起判处死刑,斩首于闹市。

张咏思维独特,明察秋毫,查出“双钉”案外案,自此声名大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