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蚕品质的文章(蚕的蜕变同事佳作)

如果没有温暖的土地,不如让自己去寻找一缕舒适的阳光,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写蚕品质的文章?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写蚕品质的文章(蚕的蜕变同事佳作)

写蚕品质的文章

如果没有温暖的土地,不如让自己去寻找一缕舒适的阳光。

——题记

最近班级流行养蚕,为了不磨灭孩子们的童心,我不仅没有反对,还促成了孩子们的“养蚕记”。小时候我也养过蚕,我知道蚕蜕变成飞蛾需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努力。孩子们亲自养蚕,他们明白了蚕蜕变成飞蛾的艰辛,似乎比我还有了更多的发现:“我的蚕早产了。“我的蚕吐丝了。“我的蚕变成了飞蛾。“我的蚕拉肚子了。”这是课堂教学永远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学生亲自实践,获得更多的知识。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孩子们和老师之间更加和谐、亲密,我俨然已经不是一个严师而更像是一位慈母。而这些改变,完全源自内心对书的渴求。

张爱玲曾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巧赶上了,那也没有什么别的可说,唯有轻轻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这,是张爱玲对爱的遇见。我与《教师博览》,也如同这种遇见,在恰当的时候遇见你,帮我完成了飞蛾破茧而出的惊艳。

2018年,《教师博览》微信公众号像一泓清泉流入我的心间,驻足并生根发芽。是你让我认识了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他的管理策略让我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在教育管理方面,他素有“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的称号,这一点都不假。当我在怀疑是否应当给予学生爱的时候,他的《爱心与教育》给了我迷途中的方向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像一个花坛,学生则是花坛里的每一朵花,鲜花的盛开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给予悉心的照料。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尤其需要教师艺术的管理。

从文章到书籍,一篇篇文章就像吸铁一般的让我潜心品读他的著作,而我更像沙漠中干渴的旅人汲取着他的养分。你与学生之间的故事像钢钉一样嵌入我的课堂。 教育不仅仅是模仿,更多的是生成的状态。在一个个扎实的理论背后,我开始将理论研究成自己的体系。

正在这时,大学时期的一个个教育家:斯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杜威、布鲁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他们的理论像春天的一股暖风温暖着我,也让我更加执著于我的课堂。我将教育家的理论加入自己的理论,让自己的理论体系变成了一串串“葡萄”,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堆积,让它成为散落在盘中的“乒乓球”。

因为《教师博览》,让我更亲近名师课堂。现代语文教育名师于漪、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贾志敏、薛法根、孙双金、张祖庆、何捷··…名师之所以名,必然有他(她)独特的优势。曾经有幸现场聆听过于永正老师和王崧舟老师的课,他们的课至今还影响着我的课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温和、紧凑,也恰恰是这种“慢的艺术”让我深深地理解了课堂教学的灵魂——师与生的一场生命的对话。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他的诗意情境的创设至今回荡在我的脑海,激荡着我的课堂。所有的名师,都是用爱在融入,用心在点染,这样的课才能真正细水长流,才能像磁场一样凝聚着学生的心。我更加相信教育者的真实:扎实的理论、钻研的毅力、奉献的精神、潜心课堂的决心……这一切似乎一样都不能少。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名师则像一面镜子,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有幸在《教师博览》的陪伴下靠近你们,让我重新认识课堂,而我也将追逐你们的脚步,潜心课堂,将扎实的理论体系和自己满腔的教育情怀融入我的课堂。

《教师博览》像一缕阳光,照耀着我前行的脚步。有《教师博览》的日子,我感觉挺好,虽然坚持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它所给予我的幸福感却永远长存于我的心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