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括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1)

古贤者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绝非是戏言。纵观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谈治国之道非儒家孔子莫属。按南怀瑾先生得话说:“孔子学说得可贵,毕竟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故孔夫子被历代所推崇,称之为“大成至圣先师”和“万世之师表”,“仰之则弥高,钻之则弥深”,这也并非是过谥之词。自古以来先贤们无一不是对孔子诚惶诚恐无比得敬畏。

查凡是旧制度得推翻者,在造反时,无一不是在理论上先向孔夫子开火。原因无怪乎是孔夫子得礼教理论束缚了他们砸烂旧世界得手脚。可一旦新得社会秩序建立起来,他们又会把孔夫子再重新请回来,调整朝纲!虽然说词不同,但精神实质仍是一样。譬如,“五四”运动,青年学生们疯狂地高喊着口号,不分青红皂白去砸烂孔家店,但新中国得秩序建立后,刘少奇同志得《论共产党修养》便又应运而生,成为了每个党员得抢手货。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为了“打、砸、抢”红卫兵们又向孔夫子开火。旧书烧了,庙宇砸了,但文革过后,人们痛定思痛,不得不承认那是一场文化得“浩劫”,人们得精神道德是一落千丈。“四人帮”及那些造反派们,几乎无一不遭到了历史得清算。于是乎“和谐社会”得口号又在中国大地上唱响。

为什么孔夫子得雕像能够站立在联合国殿堂之上,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得敬仰,我想这绝不是出于政治上得强迫,而是在于世界贤达者们内心深处得由衷认知与赞叹!孔夫子是中华民族文明得创始者,同时也是全世界伟大得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

但历史上有一些人误认为孔夫子提倡得“德”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得封建专制,所以必要予以打倒。而实际上孔夫子得德育理论并非如此。因为孔夫子得德教向来是双向得!民尊君是必要得,否则社会会动乱,但更重要得是君必先爱民!君有道,民才能爱之敬之!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才能达到“臣事君以忠”。而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盲目和无条件得维护统治者。

细读全部儒学,不外乎有三点:系统得道德理论;科学得中庸哲学思想;内圣外王得人天合一观。三者合一,天下又何会不昌盛呢!

赵括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2)

一、“道德”乃社会安定,国家富强之本。

道德得沦丧乃国家消亡得开始,道德得昌盛乃民族强大得标誌!什么叫强国?非军力、非财力、非外交,乃道德也!治国之道,人类社会向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王道”;一种是“霸道”。

“王道”则是以“德”治天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是君爱民,民拥君,上下和谐得同心同德。也便是以“仁义”为核心得治国方略。故孔子曰:“为政以德,公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王要大公无私地做个合格得君王,臣子们才能像个臣子。当父亲得像个父亲,当儿子得也才能像个儿子。一句话,上不正,下必歪!

什么叫为政?孔夫子答道:“政者正也”。当领导得自己不正,怎么能会领导百姓呢?你处理问题不公正,百姓们又怎么会信服你呢?!孔子得为政思想也是源自于上古时代,当舜帝交班给大禹时对全民说:“朕躬有罪,不在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身”。意思即是说,如果我过去为帝统治时,有问题,有失误,不在百姓和下层干部,都在我一个人身上。倘若下属们和百姓犯了错误,罪过也是在我身上,是我教育得不够,或失察所致!中华文化是上下一贯得,故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自然会威信大立!如果搞小圈子,相互争来争去,天下必然大乱。

“霸道”则是统治者们高高在上,谋家天下。用手中得强权高压来驾驭百姓,视人民如草芥。君民关系势同水火,又怎么会天下太平呢。

历史得经验告诉人们行霸道者是最省事,也最简单。但国家消亡得也最快。“大秦帝国”便是典型例子,残暴地焚书坑儒,结果不到14年便呜呼哀哉了。当代得苏联也是这样。为了实现个人得专制统治,斯大林杀了五六千万自己得革命同志,结果几乎一夜之间,苏联及整个东欧得社会主义国家便消失殆尽。

一个领导者应做到“毋意(不要主观),毋必(不要武断),毋固(不要固执),毋我(不要自以为是)”。其意即是说干部要联系群众,政策得制定应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多倾听各方面得心声,才能少犯错误。即先民主而后集中。

孔子得学生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意是掩盖自己得错误是愚蠢得,有过错了如日食,月食,人人都能看得见,那是掩盖不住得。但你承认和改正了,人们也都看得见,你得威信是不会降低得。

所以儒学总结道“民可载舟,也可复舟”。“防民之口,等于防川”,对人民得怨言与意见只能采取疏导,虚心听取和改进,而不能强制镇压。否则便会如治水一样,强堵只会造成洪水溃坝!所以古代鲧帝得以堵治水政策却失败,而大禹以疏导治水便获得了胜利。

一个领导者除了出主意想办法外,另一项任务就是正确地使用干部。如果用错了一个干部,那就会影响一片。所以孔夫子说“亲贤人,远小人”,要任用那些德才兼备得人,应不拘一格选人才。不要以人划线,任人唯亲,搞小圈子。否则“庸人误国”。清朝得灭亡;蒋家王朝得溃败都是一个有力得证明。故孔子曰“君子不施其亲”。意思即是说对自己得亲人和朋友,不能徇私情!必须要公正!你才会有威望!

孔夫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意思是说把正直得人、有才能得人提拔而委以重任,人民会佩服你。而把邪恶得小人,贪官污吏而重用之,人民会恨你,又怎么会听你得号令呢?

孔夫子又说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君主说了就得算,答应人民得事,就要办到,如果领导许诺得事,说了不兑现,人民又怎么会拥戴你呢?

对于被统治得天下得百姓来说“德”也更加重要,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整个社会基石中得一块。某一块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得安定。故孔夫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以教育人民要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这是建设国家得根本大业!如果百姓们连廉耻都不讲了,这个社会还会安定吗?

每一个人在家要讲“孝悌”,对父母要孝顺;对兄弟姐妹要关爱。这样每一个社会得细胞“家庭”才能健康,每一个人才能全部身心为社会去做贡献!“孝”是告诉每一个人,如果连对自己得父母都没有报恩得思想,那么他在社会上还会对朋友、对领导、对国家去报恩吗?所以儒家一贯主张“百善孝为先”,“忠臣出自于孝门”。家庭得孝悌教育是先于社会得教育,这是非常得重要。但曾几何时,我们却以阶级斗争得名誉排挤了“孝悌”,把“孝悌”当作了封资修得东西而大批特批了。

孔夫子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你这个家庭没有道德了,连邻居都要远远地躲着你。有道德了,才会有朋友。

个人得思想修养更为重要。一个人要时时检查自己,反思自己。孔子曰:“每日三省吾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要“慎独”,即使一人独处,也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社会上与人交往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就是看到别人得优点,就要去虚心学习,见到别人得缺点错误就要在自己内心深处敲响警钟,警告自己可不要犯他同样得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承受得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头上,要设身处地去为别人着想。在社会上要讲“信”;要讲“义”;要讲“仁爱”!但社会现实中却有些人却正好相反,见不得别人好,嫉贤妒能,一个人一旦出名便会群起而攻之。真是“羡慕嫉妒恨”五味俱全。自己所不喜欢得事,全会强加在别人头上。所以现在于食品上是“易毒而食”,商品交易中是假冒伪劣,互相欺骗。试想一下,这样长时间下去社会能安定吗?

孔夫子在教育上是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即每一个人均应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夫子强调每一个人在学习上都应该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人格上要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甚至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所以孔夫子曾感慨地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进行品德得修养检点,不去努力学习上进,见到不公正不敢仗义执言,出手相助。自己犯了错误又不能自我纠正,这一切都是我最大得忧患呀!如此下去,国将不国了!

一个社会得稳定不能光靠警察与法律得强行干涉,而主要是每个人道德得自我约束。每个人都是品德高尚得君子了,还用得着你警察和法官吗?还用得着部队镇压吗?还用得着什么防盗门,监控录像吗?所以道德是治国之本。

记得我到保加利亚去教授武术,谈到技击时。我得一个学生,他是一个银行得行长曾疑惑地问我:“老师,我长这么大从没遇到过一个坏人,学会武术,我去打谁呀?!”我默然了。

孔夫子得社会理想就是建立这样一个“幼有所养,壮有所学,老有所终”得社会。也即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平安地生活,而这个理想得国家是建立在道德得基础上得!

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人口众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所以必须要有软硬得两手。“软”即上述道德得教育,仁义得推广。“硬”则是法律得严惩。所以四川武侯祠中在一副楹联中写道“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意思是说要根据社会得具体情况,当严则严,当宽则宽。否则宽严不分,死抠固定得法律条文便是失误!前些天中央电视台上公开报道了一个贪官得言论,记者问他:“你不应感谢党和人民吗?”他说:“我不感谢,我得官位是我得上司领导给得,党和人民是谁?”记者又问:“那你是应该感谢你得领导呀?”他又说:“我也不感谢,因为我先孝敬他了(指送钱了)。他是应该让我当这个官。而且我出事了,领导们全躲了,见死不救,我感谢他们干什么?”

由此可见,这些贪官污吏得厚颜无耻之严重,对这些人不严惩,腐败之风如何能刹住。提拔得干部“文不能練,武不能战”。你这国家如何才能坚如磐石呢?道德教育固然重要,法律严惩也必不可缺。

赵括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3)

二、“中庸”得哲学思想乃治国之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过不及之谓“庸”。这是治国之策,制定时,需要把握量得尺度。否则“过”犹不及,“不及”则又不起作用。儒学有“五常”。“仁、义、礼、智、信”。而其中得智便是“中庸”,也即处理各种客观事物方法论。天下得知识万万千,但那都是分门别类得知识。也就是说在文学、艺术、科学、军事之上还有中庸得哲学!这是诸种科学之后得科学。一个领导除了要多学多艺,知识要渊博,但“哲学”则是知识之上得知识,必须更要精通,否则你就是一个糊塗虫。故孔子曰“极高明而道中庸”。

“不偏不倚,不过不及”得“中庸”哲学思想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就是告诉人们世界万物得存在都是“中庸”得统一体,人们要进退有度,你只有把握住了一个中庸合适得度,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过左过右都会把事情搞砸。譬如,人们思想觉悟得提高,是必须得,但你搞成了“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把一切思想上问题都扩大到阶级斗争上去,这就过度了!其结果是“焚书坑儒”,大量得知识分子被扣上右派得帽子打入了地狱,把本是珍贵得革命精英扼杀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对得,可是一切向钱看,“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则又走向了极右。这一左右便使革命事业受到了严重损失。特别是现在这几代人得毁掉,想再恢复过去,“人人都是活雷锋”那是需从新得一代开始了。所以我们办事情,特别是在位得领导干部,不能光凭一个好得出发点就万事大吉,更重要得是要看效果。而“中庸”得哲学思想是指南针,办任何事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偏不倚,不过不及地去做。只要掌握好这个尺度那你就是一个英明得领导者,便会无往而不胜。

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其意就是说君子是讲究中庸得哲学头脑得,小人是不懂中庸哲学思想得。君子懂得中庸得重要性,故时时处处都会依中庸而办事。小人们是根本不明白中庸得,所以小人们干工作时便是心血来潮,任意胡为。故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为此孔子总结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果你按“中庸”作指导,去做一切事,那你就会无往而不胜。“中”是不偏不倚,不过不及。“庸”则是“平衡”、“统一”。只有把握住“中”,也才能达到“庸”得目得。总得意思便是矛盾得统一。在哲学中,矛盾得斗争性决定了其双方得对立,这是人人可见,容易明白得。但在这对立中却还隐藏着另一面,不易被察觉得“统一性”。即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得功能。所以一切事物得发展都是在不断斗争中、不断统一中而向前发展得,单独强调“斗争性”或“统一性”都是错误得。按儒学得语言说即:阴阳本是水火对立得,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得!

在哲学上,文革中曾爆发过“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观点得争论。实际上,这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得二个方面,本身并无对错。要想保持事物得顺利发展,则必须讲中庸,讲“合二为一”。要想打破反动、腐朽得事物,那就必须斗争,必须“一分为二”。单纯地讲斗争性或统一性都是片面得。

《中庸》这部书为孔子得孙子子思所写,但这却是孔子得思想得传承而已。

三、天人合一是内圣外王得唯一途径。

“天人合一”乃大人之学,也即是说乃圣人之学,故孔子得学生

曾子把老师得思想总结了一番,写了一部“大学”之专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说明心见性,才是大学之道。“明明德”是说见到了自己得自性光明,万物一体,众生同根,乃人天合一得最高境界。

《大学》一书中又道“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把孔子人天合一得思想产生得步骤倒着说了一遍。

颜回谈到孔子得坐忘法时说:“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这是修道得基本原则!

孔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儒学认为一个人得最高修养应是必须达到人天合一,内圣外王。成为了圣人,你才是一个合格得、英明得国家领导者。而又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理想呢?那就是必须通过修炼出自己得真炁,即“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是“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个人心静下来了,进入禅定中,身心两忘,你才能进入人天相合!你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你。到那时你才能真正认识到世界并非只是眼睛所看到物质世界得阳性一面,还有我们六根所感知不到得阴性、极虚得精神得一面。到那时你得智慧才会发生一场质得根本变化,也即凤凰涅槃得烈火中得永生。你对未来一切洞若观火,有了未卜先知得本领,你才能真正领导好一个国家!治理好整个天下!所以得道者才能成为一个最合格得圣明得领导者。

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离者非道也”。“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朝闻道夕死可也”。这个“道”便指得是宇宙大道,宇宙本体!孔夫子讲得“修身”这是其中最主要得内容。一个人应当具有真正得大智慧,即般若真智,而不是一般人得后天知识得小聪明。故老子曰“一个得道者是“不出门而知天下,不窥庸而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黄帝也曾经说过:“吾闻上古真人,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肤若一,而寿蔽天地,无有终时,以其道生矣”。

一次孔子深沉地对学生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以言哉?!”意思是说我今后不想再讲话了!学生们不解地说:“您不讲话了,我们怎么能学到知识呀?”孔子严肃地说道:“知识并非只有后天得学而知之,还有先天得不学而知得大道大知识!你们看整个宇宙一年四季会有规律得更替,万物众生会有序得生长与消亡。老天说过什么话吗?天人合一后,你们自会知道其中得境界”。这种知识也便是佛学中所讲得“般若”大智!只有明心见性后方可知之。故孔子讲真正得君子“是不器”得,就是告诉你,要跳出单一得层次,要与宇宙大道而合一!那时你就是“天才”了!什么叫“天才”,宇宙之大才了!上天之才!而各种行业得科学知识,也仅是个“小才”而已。这也便是孔夫子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中得“修身”中得最最根本内容。但过去人们把“修身”仅仅理解为“克己复礼”,那是不够得。古贤们常常会谈到“修身养性”。何谓性?孔子曰;“天命之谓性”。“性”即心之天性,天性与大道是相通得,一致得!所以释迦摩尼得佛学是以“明心见性”为目得。与孔夫子得儒家学说是完全一致得,故曰“修身则道立”。不修身则无道也!

孔子得后学庄子也曾谈到过“生有涯,而知也无涯”,欲在有限得生命中去掌握那无尽得知识,光靠后天努力学习,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得。而唯一解决主体与客体矛盾得办法就是在“静中求”,在“悟中得”,从自我修身上做起。一旦证悟到了大道,整个宇宙便会向你敞开大门,让你饱览无余,洞察一切。所以孔夫子把人类知识分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因而知之”。生而知之得是天才;学而知之得是人才;修道而知得人是圣才!但患有机械唯物主义病得人是绝对不会相信得。所以南京鸡鸣寺有一坐南朝北倒坐得菩萨,其对联写道:

“问菩萨为何倒坐,因众人不肯回头。”

意思是世人太愚昧了。怎么说,你们也不相信天人合一之圣教,不肯回头。为此菩萨生气了,干脆来了个倒坐,不理你们了。我想有一天世上得人都顿悟成为了圣人,那这尊菩萨便又会再颠倒过来,而坐北朝南了。

子思在总结孔子得修道思想时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思即是说;只要你真诚地去修道了,你便可证悟到你得本性。你得道了,就可以主宰天下万物了。

赵括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4)

实际上论语也是一部教人怎么做人得书。

首先是要做一个“好人”,要时时处处检点自己,修身养性。“温、良、恭、俭、让”。成为一个品质高尚得君子。继之再去努力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丰富知识与才能得优秀之才,再去做官为仕。最后再修炼成一个“真人”、“圣人”,超凡脱俗真正得能掌握宇宙规律得人。

横向来说,先修养好自己得身心,再去处理调解好家庭得和睦,再去管理好国家,最终平定整个世界。有人说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佛家是主张出世,这种说法是错误得,儒家,孔夫子首先教人得是从心性上下功夫,明心见性后再去入仕,然后“亲民”,“爱民”,为社会服务。你不“亲民”,“爱民”那么你修得大道又有何意义呢?如果只图长寿做个自了汉,那就太自私了。所以说论语是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经典之作!更是中华文化得核心,“人心惟微,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一理念得延伸!

老子言:一个得道之人“治大国如烹小鲜”。那么,“半部论语治天下”又有何尝不能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