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童年序言和后记(重读高尔基的童年)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之一。作者阿列克塞.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生于伏尔加河畔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匠家庭。出身贫苦,3岁时父亲去世了,随母亲来到外祖父家生活。

高尔基的童年序言和后记(重读高尔基的童年)(1)

小说叙述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当时处于俄国沙皇时代,是一个黑暗的人剥削人的社会。在那种条件下度过艰难的痛苦的童年。他从小就从外祖父和两个舅舅等人身上看到了残暴、吝啬和庸俗的市侩作风,他痛恨这一切。同时又从青年工人伊凡、勤劳的老匠人格里哥里及无私的、慈祥又勇敢的外祖母那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影响。从小就懂得了爱恨情仇,痛恨压迫剥削欺凌,同情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逐步形成他坚强的反抗旧世界旧社会的革命气质。

高尔基把这些内容写进童年的回忆里,描绘出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显示出在社会底层长大的孩子的童年所经历的那些情景。

高尔基在俄罗斯、苏联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古典文学的直接继承者,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他有着广泛的兴趣和多方面才能,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作家、诗人、政论家、文艺批评家和伟大的艺术家。

在列宁创立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直接领导下,高尔基在苏联文学的组织领导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把苏联文学推上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新高度。

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鹰之歌》、《海燕之歌》、《底层》、《小市民》、《伊则吉尔老婆子》、《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生前担任苏联作家协会主席。1936年6月18日去世。

本书1956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版,1973年3月第8次印刷,共18.3万字。是著名翻译家刘辽逸翻译,封面木刻为著名版画家彦涵。

高尔基的童年序言和后记(重读高尔基的童年)(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