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人生轨道(萧红人鸟低飞属于她的黄金时代还没绽放就已经消逝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与其说诗人臧克家的这句话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不如说也代表了在那个战乱时期为我国文坛留下深刻作品的文人墨客。

鲁迅先生的学生萧红女士就是其中一位。能挤掉林徽因和冰心,跟张爱玲并称民国四大才女,并且被后世喻为“民国文学洛神”,萧红的文学素养和出品可见一斑。

虽然一直久仰萧红女士的大名,但对她的生平也只是从一些报道中略知一二,直至最近看了当代著名女诗人王小妮写的《萧红:人鸟低飞》,才慨叹遭受如此坎坷命运的她,还能创作出那么多广为流传的作品,实在太不容易了。

王小妮是这样评价萧红的:“我发觉萧红是一个完全隐藏着内心的作家,她从来没有准备剖白。她隐藏着一个疼痛、破碎、敏感的萧红。她另外存留着一个自己,拒绝别人的注视。”

虽然是这样,王小妮还是对萧红的生平研究得非常透彻,甚至在小说《萧红:人鸟低飞》里是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表述的,她唏嘘地为萧红讲述着其传奇悲情的一生:

萧红的人生轨道(萧红人鸟低飞属于她的黄金时代还没绽放就已经消逝了)(1)

01| 原生家庭的痛,在封建主义影响下对女性更加残酷

“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就麻木了。在哈尔滨流浪,我什么也不想。我只要活着...我不能退,不能败!”--《萧红:人鸟低飞》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府(现今被划为哈尔滨市呼兰区)。她生长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也不待见她。

萧红从小在爷爷奶奶的关照下成长,有机会在哈尔滨读书的期间,让她不仅有机会读了鲁迅、茅盾等当代大文豪的作品,还对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本来满心欢喜,想在求学道路上精进文学素养的萧红,却在19岁那一年被父亲派人强行从哈尔滨市东省特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把她带回家。

到家以后才得知,父亲已经把她许配给了呼兰的汪家少爷汪恩甲 。

萧红父亲的态度是:“你已经十九岁了,不小了,早晚是要嫁人的。”而且汪家的老爷子做过东省特区统领。听说是骑马持枪,威风八面。又听说聘金聘礼都已经送了过来。

但萧红很坚定,当时她的内心世界是这样的:“我盯着我父亲,当时我想,只要是他们订的男人,我就不要!汪家、张家、李家,都不要。我要婚姻自主!是我爹,逼我走出了这个家门。当时,想到了‘逃’,我甚至是得意的。”

由于不甘心余生按父亲的安排胡乱结婚成家,萧红选择了某天在家人睡晌觉的时候,她带着自己的小手提箱,悄悄地离开了家。这之后,萧红开始了十三年的动荡生涯,漂泊、孤零、无望...直到死去,再也没有回过呼兰河北岸的这个家。

萧红离家出走回到哈尔滨不久,身上的钱也花光了,父亲更是公开宣布要把她从祖籍中开除出去了。

几经周折,她去了北平,曾经的未婚夫汪恩甲也追到了北平,后来两人又辗转回到了哈尔滨并开始了同居生活。但是没多久,萧红怀孕了,汪恩甲却失踪了。

依稀感觉到萧红当时跟汪恩甲在一起既有点不情不愿,也有点无可奈何,因为19岁的她,还想求学,在既没有生活费更没有学费的支撑下,跟着表面印象不太差的汪恩甲虽说下乘之选,也不至于太差吧。

但后来两人一起生活,萧红不仅发现汪恩甲身上有纨绔子弟的习气,还偶有抽大烟的恶习。

虽然在萧红流传的文字里没有批评过汪只言片语,但从后来萧红挺着大肚子只身困守在东兴顺旅馆,还欠下旅馆老板巨债的记述看来,这个汪恩甲肯定不是良人。

如果没有萧红父亲的铁石心肠,在她不情愿且未完成学业就逼她草率嫁人的前因,加上童年完全缺失父母疼爱的基础,也未必会有萧红漂泊流离且短暂的后半生。

萧红的人生轨道(萧红人鸟低飞属于她的黄金时代还没绽放就已经消逝了)(2)

02| 在乱世中求真爱,在绝望中逢生机

当萧红在北平落难,给《国际协报》写了封求助信,没想到三郎先生拿着回信和几本文艺书籍过来找她了。

那时候萧红因为欠了钱,被关在仓房里,当她的目光与三郎先生相对的那一瞬间,萧红感到了一种降生以后从来没有的无地自容!有几秒钟,她像僵尸一样呆在那里,一动也不能动。

“她最窘迫的生存,赤裸裸的暴露在一个陌生人的面前。她袒露着,被人直视,被人怜悯,被人同情,甚至被人鄙视!几个月以来,她的意识随着日子正在消失。没有人的时候,对自己的处境和形象,几乎不愿意去想。现在,一个人突然出现在她的面前,萧红才加倍地感觉到自己。她,已经惨到了极点......”

叫三郎的人,就是萧军。辽西人,笔名很多,刘军、三郎都是他,本名叫刘鸿霖。

“这以后,我和他在一起患难生活了五年多。是我三十年生命的五分之一。”萧红自述道。

后来,过了多少年以后,坐下来,回忆这一段往事的时候,萧军对萧红说:“在东兴顺旅馆的那一天,他身上只有那五角钱,是打算用来做回程车马费的。他把它们全部留在了旅馆的桌上后,他到茶房那里去证实了,她确实给扣留在旅馆,还差六百多块哈大洋。他们说,还不上这钱,要把她卖到妓院去。”

那一天,萧军步行了十多里,才回到住处。他的破皮鞋把赤裸的脚走得一片红肿。那个夏天夜晚,萧军对脚下的疼痛全无感觉。他觉得那些抄写得工工整整的诗句、紫色的铅笔画下的花纹,把一颗透明、美丽又新鲜的心,一颗正悬在一根残线上的危急的心,推到了他的面前。

“救她!救这个孱弱无力的女性,不惜一切代价。”他对自己说。

当时的萧军也是身无分文的,但他为了救萧红,几乎花尽了所有的力气。幸运的是,某天突然松花江发大水,三分之二的城区都浸了水,小旅馆的旅客们几乎都跑光了,连掌柜也准备逃了。

就是萧红以为自己会死在发大水的旅馆的时候,夜里,萧军居然就划着一只小木船出现在旅馆门前把萧红给接走了。

这一逃,不仅把欠下旅馆那六百大洋的账给逃掉了,更重要的是,萧红遇到了不惜倾尽己力去救她的萧军。

但往后的日子,他们还是很苦,尤其当萧红生下了女儿,他们连给医院结医药费的钱都没有,最后萧红的决定是把女儿交给医院,承诺有钱再去接回她。

患难见真情,人在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是最勇敢的,也是最愿意付出的。当时萧军的出现,确实是给已经走投无路的萧红点燃了重生的希望。

萧红的人生轨道(萧红人鸟低飞属于她的黄金时代还没绽放就已经消逝了)(3)

03| 写作既是萧红的生机,也是她的救赎

当萧红写的《王阿嫂的死》被刊登在《国际协报》副刊上,并且得到了所有看过文章的人的认同,她决定了,“从一九三三年,我就再没有放下过笔。可是我的时间太短,没有想到,那么长的文学历史,我只有八年的机会!一个感情,一个战乱,这两只手一起撕扯着我那八年。”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大的欣喜不是突然暴富,而是自己写的文章得到了认可,萧红和萧军生活在一起以后,他们的艰难岁月并没有马上好转,但写作成了他们俩共同的爱好和唯一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了。

当时萧红跟萧军住的地,唯一的一张小木桌,分成了两半,唯一的凳子是萧军坐,他写作时,要正襟危坐。萧红永远坐在小床沿儿上。

写作像热牛奶,使他们温暖、幸福。

那年代,他们的一百个字可以卖一角钱。一角钱可以买一小碟酸辣白菜。

读到这,我真的很感慨,一百个字只能卖一角钱,一角钱在当时也就是等值于一小碟酸辣白菜,这样他们也能坚持下来,并且把写作当成唯一事业来经营,真是很佩服那股对写作的热诚,真正热爱写作的人是不应该被生活打败的。

后来萧红和萧军离开哈尔滨,开始他们的逃亡之旅。

他们在青岛遇到了新朋友,《青岛晨报》的主编张梅林,张梅林看完萧红写的《跋涉》,郑重地对她说:

“你的小说写得很好,事情、人物,都跟正在眼前演出着一样。北京原来是这样的呀!还有,你的笔法也好,一看就是个女作者写的。”

听完梅林的话,萧红心里想:“那个下午,我被鼓舞着,好像我已经写了惊天动地的大作品。我幻想着功成名就,不再忍受饥寒。今后,我要发奋地写。”

其实萧军也受到鼓舞了,他跟萧红说,“梅林的话提醒了我,我们应该重新安排生活。我们应该再振作,抓紧时间写,我们都是能写出点东西来的。”

但是当时萧红和萧军已经穷得响得当了,《人鸟低飞》中记述道:“一九三四年的第一股寒潮漫过大上海的时候,萧红当掉了一件带着体温的毛衣。七角钱,拿在冻得全无知觉的手上。她去买复写纸。”

当时他们是来自东北的小作者,若想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必须要到上海,且希望能得到鲁迅先生的推荐。皇天不负有心人,萧军给鲁迅先生写的信终于有回音了。

他们历尽艰辛终于见到鲁迅先生跟他夫人许广平,鲁迅答应帮他们向上海的刊物推荐作品,并且答应帮他们批改萧红写的《生死场》和萧军写的《八月的乡村》。鲁迅还把萧军写信向他借的二十块钱,轻轻放到了桌子上。

萧红的人生轨道(萧红人鸟低飞属于她的黄金时代还没绽放就已经消逝了)(4)

萧红拿着这二十块钱别提有多激动了,但同时她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不容易,她对萧军说:“他的钱,我们怎么好用呢,你看他多苍老,多衰弱。这钱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萧军坚定地说:“抓紧写吧,我们只有往好了写,不辜负他,我们还有什么呢!”

“我们到了上海,幸运地认识了鲁迅。他对我们两个破例地热情。他介绍我们认识了茅盾、叶紫、聂绀弩、史沫特莱和很多朋友,还答应帮我们向刊物推荐作品。”

但是他们不停地写了几个月,不断地把小说寄给鲁迅。没有回音,报馆和文学杂志都没有回音。几个月过去了,他们一篇稿子也发不出,连上海滩文字匠的行列也挤不进去。

萧红气馁了,萧军不停地督促她,继续写。

鲁迅先生也感觉到萧红的气馁,给他们的回信上写道:“吟太太的小说,送检查处无回音。我不想用鞭子去打吟太太。文章是打不出来 的。还是不要催她...如果真是胖得像蝈蝈了,那就会有蝈蝈样的文章。”

就在投稿几个月一直杳无音信的关口,某天,好朋友叶紫到他们家告诉萧红,“你们转运了。三月份,你们两个都有小说在上海的文学期刊上发表,这不是好运来了吗?”

萧红听到这消息可激动了,在她眼中,家里的一切都变得那么的美好,就连水瓶里的野花和桌面上的纸页,都在风里瑟瑟舞动。她说:“来上海五个多月了,要是我们两个真的都有小说发,那运可真的转过来啦!”

叶紫还说道,“上海这种地方,我太清楚了。要它承认两个外来的作家,太难了。这回,你们两个的小说一发表,就说明上海文坛接受你们了。”

在一九三五年的年底,萧红的《生死场》正式出版了。同时,她的自传体散文《商市街》和一些短篇,使她在上海的文坛声名鹊起。很多人都知道从东北来了抗日的作家萧红、萧军。

鲁迅先生预言萧红:“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鲁迅还向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推荐了《生死场》,称它是当代女作家写的最有力的小说之一。

人们看着这个时候被印在封面上的“萧红”和“悄吟”是发着光芒的!

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萧红的人生就有了新的希望了。

“一九三五年的冬天,鲁迅第一次邀我们到他的寓所里做客。不久,我们就搬到鲁迅家的附近。我几乎每天都要去看望鲁迅。

当时,在鲁迅家,像我们这样的常客,只有鲁迅的弟弟周建人一家。

我死以后,有的评论家说,我是一生都渴望着父爱的人。我不知道对不对。

有了鲁迅和许广平,我不再是只能躲到床上了。”--《人鸟低飞》

作家廖一梅说过:“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对于萧红来说,遇到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就是遇到了了解她的伯乐,照亮了她余生的前路。

萧红的人生轨道(萧红人鸟低飞属于她的黄金时代还没绽放就已经消逝了)(5)

04| 当恩师病逝、爱情随风飘走,加上病痛缠身,年仅30岁的她还剩下什么?

“女性的天空是很低的,这些天我免不了总是想,我算什么呢?屈辱算什么呢?灾难算什么呢?甚至死算什么呢?我不明白,我是一个人呢,还两个人?是这样想的是呢,还是另外想的是?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萧红

从萧红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看来,她既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也渴望得到身边人的关爱。

但男人跟女人毕竟不同,女性始终心系家庭,男人却渴望往更高更远的地方展翅高飞。所以在写作能真正让萧红萧军富足以后,他们产生分歧了。

当萧红总是感觉萧军有了钱就喜欢往外跑,不喜欢呆在家,她就想听从弟弟回信的召唤去日本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她去了日本才三个月,就从报纸上看到鲁迅病逝的消息。

鲁迅的死,对萧红的打击很大,她总是想着,没有鲁迅,她和萧军没有今天。但是,他还是死了。

鲁迅死后没多久,萧红就回到上海了,但更多的意见不合,让她决定跟萧军分手。

“我爱萧军,始终都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同志,又是一起从患难中挣扎过来的。但是,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我不知道你们男人怎么那么大的脾气。为什么要拿妻子做出气包?为什么要对妻子不忠实...忍受屈辱,已经太久了!”

萧红在决定与萧军分手的时候,跟好友聂绀弩哭诉着。

他们刚分手,东北青年作家端木蕻良就向萧红表达了崇拜和爱意,并且向萧红求婚。

但是结婚后不久,萧红发现自己怀孕了,而当时她跟端木蕻良在一起没多久,她知道孩子是萧军的,心里想为什么跟萧军在一起五年多了,偏偏这个时候才怀孕了呢?

萧红直接把自己怀孕的消息告诉了端木,但端木没有说话,只是眼神恍惚了一下。

几天后,端木心神不定地对萧红说:“日本人可能很快就要打武汉了。现在正有一个到前线当战地记者的机会,我要争取!”萧红看出,端木只是通知她自己决定,并不是征求她的意见。

战乱、疾病,已经没有父亲的婴儿,即将被弃的感觉......萧红绝望地大哭起来。

萧红一生让她最大的痛苦还是生为女人,她觉得生为女人局限了她人生的太多可能性,所以她希望跟萧军的孩子是一个儿子,而且她已经作好准备把他抚养长大。

但是到了医院,经历完艰难的生产过程,医生却告诉她,婴儿是死的。

那时候的萧红是绝望的,她感觉自己根本是无法孕育出新生命的,她的世界只剩下了写作。

“我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写作。只有纸和笔还没抛弃我。我想好了,如果我还能活下去,命运能给我喘气儿,我就不停地写。留不下孩子,我能留下书。孩子可以死,书灭不了。”

《回忆鲁迅先生》,写风陵渡船工和过河赶部队的士兵的《黄河》,还有她的短篇《逃难》,她的《呼兰河传》初稿,都是在新家的小桌上完成。她写作的速度,超过了在日本东京时期的每天十页。

可惜在战争动荡的年代,萧红本来就虚弱的身子更是经不起折腾,最后虽然端木蕻良和身边的好友都竭力为医治萧红倾尽所有,但萧红最后还是不敌病魔的折腾死在了香港的玛丽医院。年仅31岁。

萧红的人生轨道(萧红人鸟低飞属于她的黄金时代还没绽放就已经消逝了)(6)

结语:

萧红在死时留下遗言:“我将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人鸟低飞》的作者王小妮在后记中提到,她觉得萧红虽然生命很短,但她活得很精彩,而且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即使她没有疾病缠身,又能过得潇洒自在吗?

看完了萧红的一生,我很是感慨,这位最悲情的民国才女着实凄苦。

但也正是这么凄惨的经历让她能留下那么多部传世佳作,虽然生命的长度太有限,但生命的宽度还在延续。

萧红的才情和作品还在影响着无数后来者,她虽然死了,但在我们心中她的思想和她留给后世的作品永远是那么鲜活的。

萧红的人生轨道(萧红人鸟低飞属于她的黄金时代还没绽放就已经消逝了)(7)

参考书目:《萧红:人鸟低飞》

图片来源:互联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