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寇准是怎样死的(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

寇凖即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

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

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

宋朝寇准是怎样死的(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1)

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为莱国公,谥号忠愍,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政治家。

  寇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

他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为太宗重用,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参决政事。

宋朝寇准是怎样死的(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2)

太宗尝以魏征相比。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契丹军大举南侵攻宋。十一月主力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宋都开封,宋室朝野惊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南迁金陵。

陈尧叟提出西迁西川成都之议,时任宰相职的寇准,力主抵抗,排除众议,促请真宗亲征。宋真宗最后采纳了他建议,亲抵沩州北城督战。

宋烟望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大振,奋勇战斗,射杀了辽烟统军使萧达览,获得全胜,保全了北宋王朝的奠严,谱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光辉篇章。

寇凖始终反对议和,主张乘势出兵、收复失地。主战派将领宁边军都部署杨之,以夺取幽燕数州。但由于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他们攻击寇凖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寇凖在这班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于是,在妥协派的策划下,于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可惜宋真宗畏敌,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执意求和,派曹利用与辽邦订立了每年输辽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宋朝寇准是怎样死的(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3)

断送了胜利果实,然而寇准的历史功绩却载于中华民族史册。

澶渊之盟固然值得称道,在这次战争中,宋军也给辽军以有力的反击,使辽朝统治者认识到宋军和中原地区的人民是不可轻侮的。

从此以后,契丹就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

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干戈宁息,贸易繁荣,人民生活安定。从积极抗敌到澶渊之盟,寇凖功冠朝臣,朝野上下有目共睹。但是有功之臣却由此招来不测之祸。寇凖对北宋王朝功重如山,宋真宗对寇凖十分敬重,引起妥协派官僚的嫉恨。

  1006年王钦若谮言寇准澶渊之役是以帝为“孤注一掷”,昏庸的真宗罢免了寇准虽两次复相,但仍被丁谓所谮,先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后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

宋朝寇准是怎样死的(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4)

  1023年,寇准死于雷州,有《寇忠愍公诗集》传世。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

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

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

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

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

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在华夏官吏上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