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因脾虚引起口臭(每天刷牙还是口臭)

前段时间,44岁的肖先生前来就诊,自述已经出现口臭有一年多了,并且伴有全身沉重不适,面部及后背出油较多,后背长痘,大便偏稀,每日2-3次,此前也曾到当地医院检查,检查报告提示为浅表性胃炎观其舌可见舌质淡,舌边有齿痕,中医辩证为脾虚气滞夹湿,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改善因脾虚引起口臭?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如何改善因脾虚引起口臭(每天刷牙还是口臭)

如何改善因脾虚引起口臭

前段时间,44岁的肖先生前来就诊,自述已经出现口臭有一年多了,并且伴有全身沉重不适,面部及后背出油较多,后背长痘,大便偏稀,每日2-3次,此前也曾到当地医院检查,检查报告提示为浅表性胃炎。观其舌可见舌质淡,舌边有齿痕,中医辩证为脾虚气滞夹湿。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经常会出现口气重的问题,尤其是戴着口罩的时候自己哈一口气,闻到那种味道自己也会感觉恶心到想吐,尝试过很多方法,但都难以断根,其实,导致口臭反反复复,可能是脾虚、湿气重所引起。

为什么脾虚湿气重会导致口臭?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我们的脾胃与食物的消化密切相关,脾有运化食物变为人体所需精微物质的功能,而胃则有受纳的作用。

此外,脾的运化也包括运化身体内水液,比如将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的津液、大肠吸收的水液,肾气蒸化作用回收的水液,经过脾的运化,转输到肺,再由肺散布到全身。这一过程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讲的“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因此,当脾的运化功能失调,一方面饮食水谷难以消化彻底,另一方面,水液运行不畅,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打个比方,脾就好比河道清洁工,会定期清理河道里面的垃圾,避免河道拥堵,如果脾出现问题,长期发展,河道水流可能就会因垃圾或者杂草等原因受阻。

乐启生中医团队的李秉杰主任也讲到,现代社会,不少人长期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状态下,加上饮食偏食冷饮或肥甘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脾气不足,运化失常,痰湿内生,而浊气上逆于口则最终演变成口气秽浊。其中的病机以脾虚为本,痰湿、湿热等是疾病的标,要想从根源改善口臭问题,必须标本兼治。

临床上这一类患者多表现为口臭反反复复难以好转,病程较长,或伴有面色萎黄或㿠白,食欲不振,舌苔厚腻。如果本身湿浊重者,还可出现神疲乏力,肢倦困重,饥而不欲食,渴但欲热水,大便稀溏,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等表现。兼积滞者,可呕吐酸馊食物残渣,脘腹胀满,大便酸臭或夹不消化食物,舌苔垢腻;郁而化热者,表现为口苦口干,或有发热,大便臭秽,或便秘或溏稠不爽,舌苔黄腻。

健脾行气利湿,摆脱口臭困扰!

针对这一类病症,调理好脾脏是关键,并且需要结合实际的病情随证施治。举个例子,比如针对上述肖先生的口臭等症,肖先生为脾虚气滞夹湿,故治以健脾行气利湿。

拟方:太子参、麸炒白术、茯苓、砂仁(后下)、桔梗、炒扁豆、薏苡仁、山药、莲子、泽泻、蒲公英、荷叶、薤白、防风、秦皮、甘草片,7剂,每日1剂,早晚饭前分服。

实际上,该方是由参苓白术散化裁而来,方中以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兼以祛湿,共为君药;山药、莲子加强健脾涩肠的功效,白扁豆、薏苡仁加强健脾利湿之功,且薏苡仁与茯苓相配有“利小便以实大便”的作用,共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化湿,桔梗载药上行,升提肺气,通调水道;甘草调和诸药。并且考虑到肖先生兼有气滞及化热的征象,故加薤白行气导滞,秦皮、泽泻、蒲公英清热利湿,加防风、荷叶升清阳,兼祛一身之湿。诸药相合,共奏健脾、行气、利湿之功,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二诊:肖先生自述服上方后口臭减轻,其余症状也明显好转。舌象见舌质淡,舌苔白厚。调整组方,上方中加苍术、青皮、木香,继续服14剂。

苍术用于增强利湿之功,木香、青皮增强行气之功。服二诊方后,肖先生前来复诊,此次来诊,口臭明显减轻,精神状态较好,无其余不适,舌质淡苔薄,上方加藿香芳香醒脾化湿,嘱咐继续服10剂。后随访知肖先生口臭已消失,至今未出现复发。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声明】:

1、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在任何情况下,文章中的资讯仅供读者参考之用,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对于因使用、引用、参考本文内容而导致损失、风险及纠纷,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