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的成名之句(李白为何抽刀)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明月,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李白与杜甫的成名之句(李白为何抽刀)(1)

-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

不读李杜诗,不知人生何苦;

熟读李杜诗,方知众生皆苦。

李白性格豪放,洒脱不羁,但为求功名,一生都在颠沛流离;

杜甫心怀天下,志存高远,很早就写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受“世家名望”所累,他半生裘马轻狂,半生漂泊无依。

一个“诗仙”,一个“诗圣”,生在同一个年代,所求不同,却殊途同归。

换句话说,杜甫代表着“理想”,而李白则是残酷的“现实”。

当理想照不进现实时,生活便一地鸡毛,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诗人如此,普通人也如此。

李白与杜甫的成名之句(李白为何抽刀)(2)

想李白,20岁出头就写下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人海漂泊30年后,他又写下了: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杜甫24岁在《望岳》中还壮志凌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可53岁知天命的他,却在《登高》中慨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些诗句朗朗上口,皆是千古经典,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李白为何要“抽刀断水”,杜甫为何要“登高远眺”?

其实读懂了李、杜这两首诗,基本也就读懂了人生。

李白与杜甫的成名之句(李白为何抽刀)(3)

李白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已经53岁了,此时距离他离开长安已经整整10年,昔日风光不再,如今四海为家。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是李白在诗中的感慨,为怀才不遇而举杯畅饮,李云是他的朋友,他尊其为叔叔,却非族亲。

公元753年,李白来到宣州,再登谢朓楼,设宴为李云送行,回顾半生经历,心中无限感伤。

李白与杜甫的成名之句(李白为何抽刀)(4)

谢朓楼是古代著名的“送别楼”,为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曾多次登临。

谢朓楼处有敬山亭,“永王璘案”后,李白被流放夜郎,遇大赦后过江陵,心情郁郁他曾独上敬山亭,满怀愁绪地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是他的人生经历,也是梦想破灭后的写照。

要知道,李白在“抽刀”之前,途经亳州时,刚刚写下了: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这个时候他还尚存英气,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

然而“谢朓楼”一别,却让他认识到了什么是“英雄气短”,之前都是达官贵人为他饯行,如今孤孤单单,送别友人时亦显落魄。

人不怕落魄,就怕曾站到过制高点,公元743年,李隆基三疏连召,亲自在宫门口迎接,这种待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所以摔下来就会很疼。

李白与杜甫的成名之句(李白为何抽刀)(5)

杜甫与他不同,杜甫出身“京兆杜氏”,杜家仅在唐五代就出过九个宰相,其祖父杜审言更是武周时期的大牛,因此杜甫的理想就是匡扶社稷、指点江山。

相比之下,李白没那么高的情怀,他的追求是为自己,更为实际,他也觊觎中书令的位子,也想位极人臣,可却不似杜甫有众生心。

李白是信奉道家的,所交司马承祯、元丹丘、玉真公主也都是道家,被玄宗赐金外放后,李白最先登的就是紫极观,拜访了高天师,受道箓,正式入了道家法门。

所以李白比较个人主义,直白点说也就是自私,换个角度讲,他也没有治理国家的大才。

“安史之乱”后,诗人张志和才23岁,就随太子李亨转战灵武,重挫安禄山,助唐肃宗登基收复长安失地,李白、杜甫但凡有如此才能,也不至于郁郁而不得志。

李白与杜甫的成名之句(李白为何抽刀)(6)

张志和也是文人,却受封左金吾卫大将军,享正三品待遇,他笔下的《渔歌子》也是千古经典: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包括高适,也是唐肃宗的御前将军,永王乱就是高适任主帅平定的,之后才平步青云,当时李白入狱,还曾书信给高适求助,未果。

李白和杜甫的才华,皆体现在诗文上,生在乱世,没有他们发挥的空间,笔杆子终究救不了江山。

岑参就明白这一点,玄宗避蜀后,哥舒翰战死,高适投奔唐肃宗,岑参、杜甫也投奔了唐肃宗,可岑参却两次出塞,随军征伐。

杜甫在《登高》中写: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与杜甫的成名之句(李白为何抽刀)(7)

他的悲伤是理想的陨落,也知道自己无法在乱世里有所作为,当时安天下靠笔杆子是出不了政绩的,故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都是作于杜甫晚年,相差时间不远。

通过前因后果的比对,我们知道的“诗仙”和“诗圣”的命运起伏,他们皆才华横溢,唯独生不逢时,英雄没了用武之地。

这就是他们愁苦的根源,一个现实残忍,一个理想无根,这和我们普通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自己擅长的技能,可这种技能未必成就自己。

好多应届毕业生,都无法从事专业内的工作,更多的都是纠缠在人情世故里,长此以往,我们也会“抽刀”,也会“登高”所感怀。

李白与杜甫的成名之句(李白为何抽刀)(8)

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德、才、机。

李白、杜甫也有这样的机会,乱世出英雄,许多人在“安史之乱”后崛起,成为千古名臣,他们因才名所累,反而有点好高骛远,想杜甫一个左拾遗,竟然设法营救宰相房琯,这多少有点自不量力,哪怕有张镐力保,肃宗也直言:帝自是不甚省录。

而李白更加狂妄,奉翰林待诏时让杨国忠研墨,命高力士脱靴,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跟随武则天磨练出来的宦臣,不是一个李白能斗得过的。

我不信命,但我信事有因果,梁园一聚,李白、杜甫、高适成为了好友,还留下了“梁园题壁”的佳话,可是高适却能脱颖而出,因为他长期在哥舒翰麾下任掌书记,不完全靠自己的诗篇去谋未来,可以扎扎实实地为国尽忠,平天下之乱。

反观李杜,除了诗篇无人可比,现实中比较低能,尤其杜甫,把自己的幼子活活饿死了,唯一安身之所成都草堂,还是严武等人帮忙盖的。

众生之苦,菜是原罪,抽刀也好,登高也罢,用王小波的话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李白与杜甫的成名之句(李白为何抽刀)(9)

众生之苦,菜是原罪,抽刀也好,登高也罢,用王小波的话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这样解读李白、杜甫,或许会颠覆人们对“诗仙”、“诗圣”的认知,但史实就是如此。

王维安史之乱后,被安禄山囚禁于菩提寺,授以伪职,长安收复以后,差点掉了脑袋,但他弟弟王缙平叛有功,且自愿削籍为兄赎罪,王维仅作降职和罚奉处理。

三年后,王维官至尚书右丞,他提出致仕,辞掉所有官职,条件是换王缙回京,5年后王缙官至宰相。

这才是神操作,才是才能的体现。哪怕王维一生礼佛,始终半官半隐,并不代表他缺乏政治才能,相形之下,李、杜在认清现实这方面,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这就是李、杜一生凄苦的主要原因。

-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