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全文赏析(大雁塔感怀)

七月,一到西安,先就去了大雁塔。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大雁塔早已不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但在我的心里,它永远都是中心。

远远看去,七层塔身,巍峨高耸,直入云天。

二十多年前,我就去过大雁塔,但没留下太多的印象,只依稀记得,广场没有现在这么大,塔前,好像也没有玄奘的塑像。

进慈恩寺,到大雁塔下,再仰首,突然就感到一种莫名的庄严和巍峨,不知是我这些年来阅历多了,还是对天地敬畏的加深。面对这座存世一千多年的古建筑,我满怀崇敬。

然后,我又随着人流,一步步地登塔,一层高于一层地伏窗观看西安不同的风景,一层高于一层地感受着千年古都的辉煌。

登塔临风,必然怀古。

公元600年,在洛州缑氏县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陈村(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的一个官宦家庭,诞生了一个婴儿。可怜的是,这个婴儿5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没有着落,这个孤儿只好在11岁时,跟哥哥去洛阳净土寺当了一名小沙弥。13岁那年,他正式剃度出家,法名玄奘。

应是天赋使然,玄奘对佛经十分着迷,他钻研刻苦,十多年的参学让他得到了许多感悟,但他也发现各地寺院对佛法都有不同的理解,各地寺所存的佛典译本也有许多矛盾之处,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年轻的玄奘对此感到困惑,又极力追寻。一个偶然的机会,玄奘得知天竺国(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那烂陀寺里的戒贤院长是世界顶级佛学导师,他便决定西行去天竺求取佛门真经。

大雁塔全文赏析(大雁塔感怀)(1)

慈恩寺前玄奘像

由于当时突厥侵犯,唐朝各关门戒严,要想西出国门,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但在唐朝,高祖皇帝李渊就认老子李耳为先祖,而老子,又被纳为道教先尊,所以,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不看重佛教的。他认为,南朝的败落与佛教有很大关系,大批的僧人不事劳作,又占有大量土地,对于江山社稷有害无益。李世民就曾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所以,对玄奘去西方取经的请求,李世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但玄奘西行的决心已定,既然朝廷不批准,玄奘就决心铤而走险,偷偷前往。对佛法强烈求知欲而催生出的驱动力,是玄奘唯一的护身符。

公元628年,26岁的玄奘混在难民中,偷偷出了长安城,开始了他的艰难行程。

一个月后,玄奘来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凉州驻军早就接到指令,不放任何人出城。玄奘只好滞留在城里,靠讲经为生,等待时机。几位佛教徒得知玄奘出行的目的,深为感动,就悄悄把他送出城。此后,为了不被官军抓获,玄奘只好昼伏夜行,数十日后,终于到了瓜州(今甘肃酒泉市西四百里)。

瓜州城外满都是突厥骑兵,唐军严守关城,玄奘被困在城里几近月余,一筹莫展。也就在这时,玄奘在瓜州城里遇到一个叫石磐陀的汉子。石磐陀笃信佛教,想请玄奘给自己摩顶受戒,便拜玄奘为师。自然,他也就答应从小路把玄奘送出瓜洲,并陪同玄奘前去天竺。

然而,石磐陀很快就后悔了。私自把玄奘带出城,按大唐律法:斩!

石磐陀掏出匕首,逼着玄奘立即跟他返回瓜洲。直到玄奘发誓绝不会出卖他时,石磐陀这才放过玄奘。就这样,玄奘独自一个人,继续西行。半个月后,玄奘来到了通往西域的莫贺延碛大戈壁(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现称“哈顺戈壁”)。

客观地说,明朝人吴承恩写的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和真实的玄奘西行,大相径庭。不错,《西游记》里的唐僧一路上遇到的无数妖魔鬼怪,还有女儿国的美女国王,玄奘都没遇到过。唐僧一路上有神通广大的悟空、八戒和沙僧三徒弟同行保护。他一路上都骑着白龙马,累不着;饿了渴了,有悟空前去寻找食物和净水;闷了,有八戒说笑逗乐;行李有沙僧挑着。就是遇到悟空也斗不赢的妖魔,天上还有观音菩萨时时地呵护着,能遭得了多大的厄难!而玄奘西行,陪同他的,只有一匹老马。而且,玄奘不是大唐皇帝的“御弟”,没有合法的“度牒”(通行证),他只是个官军皆可逮而杀之的“偷渡者”。

没有任何必要的装备,没有向导,想靠步行,走过八百里水草难觅的莫贺延碛大戈壁,无异于自寻死路。但玄奘就凭着坚毅的信念,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大戈壁。刚走出百里,就因饥饿渴难捱,昏倒在沙坡下。经过一夜凉风的吹拂,苏醒过来的玄奘又咬牙爬上马背,继续西进。

在烈日的灼烤下,玄奘再次昏厥了过去。可等他再睁开眼,老马居然把他驮到了一个水潭边。他从马背上滚落下来,挣扎着爬向水潭,畅饮一番,然后扬起头,扬天大喊:天不亡我!阿弥陀佛!

《西游记》中的唐僧,面对困厄和妖魔,动不动就会高叫:“悟空,救我——”。而现实中的玄奘,无人相助,他,就凭着坚强的意志,还有非凡的毅力,独自一人,历经千难,终于闯过了八百里大戈壁,其所遭受的无尽的困苦和磨折,只有他自己知道。当他终于走到伊吾国(今新疆哈密)的一座寺院时,他的激动可想而知。

就在这时,信奉佛教的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国王麴文泰听闻来了个大唐和尚,立马前来,想把玄奘留下,当他的“国师”。可玄奘西行未达目的,又岂能应允!好在高昌国王不是个冥顽之人,惋惜之余,还是发给玄奘一份国书,确保他沿途24国畅通无阻,还派了30名护卫,跟随玄奘西行。至此,玄奘总算成了一个“合法”的行脚僧。

虽有人护送,但路途并不安全。他们刚走出焉耆国(今新疆焉耆县),就遇上了强盗,财物被洗劫一空,众人死里逃生,穿过龟兹国(今新疆轮台、库车)来到雪山下。

他们又历经了七天七夜的难以言尽的艰难,翻越了大雪山。此时的一众人马,损失近半。但他们还是通过了西突厥国,来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

坦撒马尔罕的居民都信奉拜火教,自然不欢迎玄奘他们。不过,碍于高昌国的面子,撒马尔罕国王还是接待了玄奘。席间,国王听了玄奘讲的佛法,居然入了迷,一夜之间,国王就转而信奉了佛教,撒马尔罕也随之变成了佛教国。

离别撒马尔罕,玄奘一行人继续前行。半路上,他们又遇到了一群强盗。这伙强盗把他们逼到一个池塘中,准备逐一劫掠。乘着混乱,一个随从带着玄奘逃了出去。然后找来当地居民,赶走了强盗,把困在池塘里的人都救了出来。

就这样,历经了岂止九九八十一难,在公元631年,31岁的玄奘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那烂陀寺(今印度拉查基尔北)。自此,玄奘就在佛教戒贤大师身边刻苦学习佛法。5年后,玄奘出师,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佛法,他告别了戒贤大师,继续到南方各地拜师求法,他几乎走遍了整个印度。

641年,印度塔内萨尔国戒日王听闻玄奘学识精湛,就在都城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瑙杰县)举办了佛法辩论大会,由玄奘担任论主。这是一次佛教界顶级的辩论大赛,有18个国王和5000余位僧侣参加,共同探讨辩论佛教的真谛。

会上,玄奘写的佛法论文张贴公示了18天,尽管无数人想从中找出疵点纰漏,予以驳斥,但始终没有一人能提出异议。由此,玄奘辩经获胜,名震印度。一个中国僧人在佛教本邦获得如此盛誉,古往今来,别无二者。

公元643 年五月,玄奘告别戒日王,带着搜集到的657部佛教典籍,走上了归国之路。

两年后的645年二月,历时18年,总共行程5万里,完成了一个人的长征后,玄奘终于回到了长安,数万僧尼在朱雀大街上夹道欢迎这位胜利的归来者。43岁的玄奘想起17年前混出城门时的惶恐和落魄,不禁热泪盈眶。

大雁塔全文赏析(大雁塔感怀)(2)

玄奘西行路径图

唐太宗得知,忘却了曾经冷落玄奘的往事,在东都洛阳接见了玄奘。

自此,玄奘就在弘福寺(今西安市小雁塔下)住下,潜心翻译经书,弘扬佛法。

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长孙皇后,在长安城修建了一座佛寺,赐名“慈恩寺”。慈恩寺建成后,又迎请玄奘担任上座法师。

652年,玄奘为安置他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和舍利,欲在慈恩寺模仿印度的佛陀伽耶(大觉塔)建造一座5层佛塔。这座佛塔为窣堵坡形(即覆钵型),以夯土为塔心,外层砌砖,不可攀登。但刚即位的唐高宗李治认为这种印度式建筑与长安城的建筑风格不协调,便敕令朝廷出资,在慈恩寺西院修建一座九层可供人登临的四方阁楼式砖塔。

相传在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那里的和尚都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佛教中,指自己没看见、没听到和没有为自己而杀死的动物的肉类)。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一个和尚说:“这几天一直没化缘到食物,佛祖也该知道我肚子实在饿得厉害!”话音未落,一只大雁就从天上落下来摔死在这位和尚面前。这位和尚见状大惊失色,遍告其他和尚,这是佛在训导我们应咬牙坚持,心志不移。于是,他们就在雁落之处,埋葬了大雁,还修建了一座塔,并取名雁塔。

玄奘在印度游学时,见到过这座雁塔,感悟到“十日绝粮,不动初念”的诚念。由此,玄奘便将唐高宗下旨建造的九层砖塔命名为雁塔。由于玄奘信奉的是大乘佛教,所以,这座塔又叫大雁塔。

656年,唐高宗李治写了《大慈恩寺碑记》,自此,慈恩寺也随之更名为大慈恩寺。

后来,在慈恩寺西侧不远处的长安荐福寺内又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小的佛塔,并追随大雁塔之名,起名小雁塔,一直流传于今。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大雁塔又进行了一次修葺,在保持唐塔造型的基础上,外表又包砌了60厘米厚的青砖。现今的大雁塔为下大上小方锥形塔,全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48.7米,东西长45.7米;塔刹高4.9米。

大雁塔全文赏析(大雁塔感怀)(3)

大雁塔

其后的十九年里,玄奘先后在荐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呕心沥血,和众僧共同翻译了1335 卷佛经。

664年的农历二月初五,64岁的玄奘圆寂于玉华寺(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镇玉华村)。

众僧徒遵照玄奘“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的遗言,将他火化后的遗骨葬于西安东郊的白鹿原。669年,唐高宗下诏将玄奘的遗骨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并修建兴教寺,以资祭祀。

也有传说,880年,黄巢率军攻克长安,兴教寺被毁,寺僧便将玄奘遗骸送终南山紫阁寺。北宋初年,金陵(南京)的天禧寺住持可政在紫阁寺残塔中发现了玄奘的头骨,就把它带到金陵天禧寺供奉。不过这一说并未得到证实。

黄巢占领长安,大雁塔也惨遭兵燹。后来修葺时,也就保留了七层。

人们到大雁塔,多就是前去拜谒玄奘,多就是学习玄奘的精神。

他勇于探索真理,决不后退的坚强意志值得我们效仿;他不顾个人安危,历尽艰难而毫不退缩,值得我们学习;他刻苦钻研、求深求透的治学精神,严肃认真、不弃寸阴的工作态度,更值得我们汲取。

我们的人生历程又何尝不是“西天取经”,风雨险阻、名利诱惑,待到洗尽铅华踏平坎坷方才懂得: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折磨、抵得住诱惑才能迎来蜕变的幸福。

仰望大雁塔,高耸入云,这不正是玄奘精神的化身吗?登临塔顶,有如站在伟人的肩头,令我等眼界更阔,令我等心界更广。

岂止我们,早在千百年前,古人就把登大雁塔视为开阔心胸放眼天下的佳事。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后的九月九重阳日,就登临慈恩寺远眺抒怀,吟诗作赋。百官学士们纷纷唱和,雁塔赋诗一时蔚然成风。

公元752年秋,诗人杜甫、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携手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赋诗述怀。

其时,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高兴,将自己的名字题在大雁塔下。结果,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们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当时,凡新科进士及第,在曲江宴饮后,都会一起来到大雁塔,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题写在墙壁上,借以耀祖光宗。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白居易了。公元800年,也就是唐德宗贞元十六年,28岁的白居易考中进士。他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在大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著名诗句。由于大雁塔的墙壁面积毕竟有限,哪容得下这许多文人的笔墨。很快,一面面白墙便成了“花墙”。后来,这些题名全都被铲除。铲除的原因,传说是当时的宰相李德裕是以门荫入仕,对进士雁塔题名的“浮薄”习气十分厌恶,他以大雁塔为佛教圣地,为正风气,下令取消了曲江宴饮,也下令把那些“雁塔题名”的墨迹也全数去除。

但文人的轻躁心理,一时难以尽除。不久,许多文人依旧追慕雁塔题名的韵事,在每次科考后,中举的秀士们都会相携登塔,题诗留名。直到现在,大雁塔的门楣和石框上还可见到部分题诗。

有人说,大雁塔是有故事的,因为这塔是玄奘主持修建的;还有资助玄奘修建佛塔的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也都是有故事的;也有人说,大雁塔是有文化的,王维、杜甫、岑参、高适、白居易,哪位不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佼佼者!

无数美妙的故事还在流传,其实,与其凑热闹,真不如独自静静地去感悟。与千年古塔的默然对话,一定是感触良多。

愿我们此生,与此塔一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